餐创企业家访谈录|第四期
本期人物:逅头创始人陈柏钧
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下,各个细分市场都开始步入变革时代,创新玩法层出不穷。其中,作为大众休闲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小吃品类就借此创新潮,迎来了风口期。市场规模直逼4000亿!
风口之下,一大批小吃品牌也顺势崛起。在成都,就有一家小吃品牌走俏餐饮市场,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就俘获了一众成都人的胃口,引领着成都小吃的新风潮!它就是“逅头”小吃品牌。这次我们有幸采访到了逅头的创始人陈柏钧,与我们一起聊聊他和“小吃”的那些事儿。
“逅头”一名取自成都方言词汇,“上头不是上头是前头,逅头不是后头是里头。”简单的一句slogan里,透露着地地道道的成都味儿。但是你一定想不到,开火这么一家成都小吃店的老板,竟然是个台湾人!
一、一个台湾青年的蓉漂餐饮梦
一个台湾人为什么会来到成都创业?
当我们提到这个问题时,陈柏钧脸上露出了甜蜜的笑容,说到:
其实这还要从自己与妻子的相遇说起。
2011年陈柏钧与同在澳大利亚读研究生的李婷相遇并相恋,李婷是个成都人。作为女朋友的她就常带着陈柏钧到自己的家乡玩,没想到第一次来成都。陈柏钧便对这座城市“一见钟情”。
无论是成都的美食、美景、还是风土人情都深深地吸引着他。于是毕业后,陈柏钧便毫不犹豫地与妻子一同回到成都。就这样台湾人陈柏钧也正式成为了一名蓉漂。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该如何在这座城市立足呢?学工商管理的陈柏钧一时竟想不到自己能做什么。
但他发现,成都和台湾有一个共同的标签,那就是美食。并且作为世界闻名的美食之都,成都的美食文化极具包容性和开放性,能接纳来自各地的风味,餐饮产业高度发达。而恰好自己也是一个美食爱好者,于是他就琢磨着,何不自己开一家美食店呢?
说干就干,于是陈柏钧的第一家小吃品牌“台客鸡排”诞生了。而之所以选择台湾小吃“鸡排”,是因为鸡排在台湾有着快40年的历史,是陈柏钧从小吃到大,并且一直喜欢吃的东西。他希望能把这个台湾经典小吃带到成都,让更多的人能够品尝到自己家乡的美味。
二、从十平米小店,到全国连锁品牌
2011年,信心满满的陈柏钧把店开起来后,才发现其实在成都创业要比想象中难得多。
刚来成都,这座城市便给了他一个很大的“见面礼”,由于天气不适应,陈柏钧生了一场大病,足足休息了好几个月才恢复。另外,成都是座生活节奏很慢的城市,而陈柏钧却是个急性子,这也让他很不适应。再加上两岸语言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更是让他在创业之路上吃了不少亏。
✦首家店选址错误,还被房东“坑”!
陈柏钧的第一家店开在一栋居民楼里,大概10平方米左右。作为餐饮小白,刚开始哪知道考察什么商圈、人流量,凭感觉便选择了这个地方。
经营一段时间之后,陈柏钧才发现自己在选址上吃了大亏,没有人流量,生意压根就不行。于是他便想着将铺面转租出去,没想到这一决定却遭到了房东的反对,贪心的房东想要收回店铺,自己赚取转让费。陈柏钧实在没办法,最后不得已打了一场官司才将问题解决。
✦总结经验教训,从头再来获成功!
虽然第一家店遭遇挫败,但陈柏钧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更加鼓足了干劲,筹备开第二家店。总结了第一次的失败经验,第二次选址陈柏钧开始考察商圈、人流量、及产品定位等。而在此之间他也在一顿顿火锅和成都话的熏陶下,慢慢的融入了成都这座城市。没多久第二家小店就开起来了。
为保证纯正的台湾风味,店里所有的炸鸡、鸡排等都是陈柏钧自己动手做的。不仅味道好,顾客吃着也觉得放心。慢慢的,店里的生意也越做越好。就这样亲力亲为的干了两年多,陈柏钧的小吃品牌就从一个十平米的小店,发展为高峰时期有40多家店的连锁品牌。
虽然这个过程很累很辛苦,但是陈柏钧觉得值得,年轻人嘛,就应该折腾、闯荡一番。反正有的是时间和精力。身为男儿,更应该往前冲,一直往前走!
三、一个台湾人却把成都小吃做火了,
凭啥?
第一家小吃品牌稳定后,谁都没有想到,“天生爱折腾”的陈柏钧又开了一家地地道道的成都小吃店,也就是现在的“逅头”小吃品牌。
“一个台湾人为什么要去做成都小吃,能做好吗?”,对于这个品牌,刚开始陈柏钧周围的人都不太看好。但是陈柏钧却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其实这两个品牌不仅是自己和太太的一个结合,更是海峡两岸美食文化的一种连接和融合。
对于台湾人而言,鸡排是从小吃到大的小吃,承载了一代人儿时的记忆和味道。对于成都人而言,小吃“土豆”也承担着这样的角色。
所以第二个品牌“逅头”,陈柏钧便选择了从“土豆”这个细分品类入手,成立的初衷就是:还原成都特色小吃,帮顾客找回童年的记忆!
✦品牌化升级,是传统小吃发展的唯一出路
陈柏钧认为成都小吃虽多如牛毛,但是大多以地摊、街边小店的业态存在,无法摆脱“脏乱差”的标签。即使味道不错,但已经无法满足当下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这是目前很多传统特色小吃发展缓慢、和逐渐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唯有将小吃品牌化,重新进行升级包装,改变消费者对小吃低端、路边摊的固有印象,传统特色小吃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为此,在打造“逅头”小吃品牌时,无论是在产品、包装还是店内装修上,陈柏钧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升级、优化。
(1)产品升级创新:
在产品方面,陈柏钧在保持原有成都小吃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比如店里最受欢迎的一款产品:荤土豆。
土豆是素菜,如何变成荤的呢?陈柏钧说,以前的土豆小吃可能只是加点葱,而现在我们在里面加了香肠、泽耳根,芹菜、花生、葱,无论在份量还是口感上,相对于路边摊小吃都有了一个质的提升。
另外在产品的搭配上,陈柏钧也有自己的小诀窍。他原本以为成都人都好吃麻和辣,但是通过实际考察后。他发现,其实甜辣才是现在年轻人喜欢吃的一种口味,吃了麻辣的东西,一定要再吃点带甜味的。
所以他将辣味的土豆小吃与甜甜的冰粉,和红糖糍粑相搭配售卖。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顾客的欢迎,其次他还为土豆小吃搭配了泡菜,泡菜跟土豆一起吃就会达到解腻的效果,更是让顾客感到满满的惊喜。
(2)包装和装修升级:
小吃,归根到底是一门卖年轻人的生意,陈柏钧深谙这一点。
那年轻人喜欢什么呢?
文艺、好看、精致、有趣~
所以店面装修和包装方面,陈柏钧也改变了传统小吃店装修简陋的店面环境。将用餐地点由街头转向了商场,店面干净整洁,有着年轻人比较喜欢的文艺装修风格。而产品包装上也更加精致有趣,受到了不少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3)以“成都方言”为内核,让品牌自带传播性
在营销方面,其实陈柏钧没有做过太多的动作,因为光是这个品牌名字就自带传播属性了。
“逅头”,第一次看见这个名字,也许有很多人会感到好奇,也容易理解为“后面”。
陈柏钧说,而实际上逅头(HōT o u)一词其实取自成都方言词汇,成都人都会用作 “ 里面” 的意思。这是属于成都人的幽默,也是老成都的默契,非常能引起成都人的共鸣。对于外地人来说,也能从这个词中感受到浓浓的成都风味。
“来逅头,往“逅头”坐,点一套土豆冰粉不嘛?”。“逅头”两字还可以融入平常招呼客人的话语中,简单易记,易于传播。
另外在逅头的门店内,各种趣味的成都方言,也被广泛应用。让到店的用户都乐意拍照发朋友圈,形成社交传播,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品牌的曝光度。
正是这样差异化的品牌策略,让“逅头”独树一帜,摆脱了路边摊小吃的固有形象,在短短两年内就从一众小吃品牌中脱颖而出。
四、成功的背后,总是藏着不易!
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随随便便的,陈柏钧能成功创建2个品牌 并受到市场的欢迎,这一切的背后其实有着常人想象不到的付出。
原以为做餐饮,也能穿个西装白领,坐在高级写字楼里面工作。
而实际上做了餐饮之后,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再也没休过假。
刚开始创业就生病,遭遇“黑心”房东,
人生地不熟的,却不得不跟各种人打交道。
困难几乎从来没有断过……
但陈柏钧说,困难真的没什么,人生不就是关关难过关关过嘛!老天不会给你过不去的坎。经历的磨练和坎坷越多,人成长得也越快。
事实也的确如此。短短几年时间,陈柏钧早已从当初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留学生,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创业者。我们相信他与成都的磨合期已过,未来发展将会更好。
五、下半场:让成都小吃走向全国
而对于未来的规划,陈柏钧也有着自己的想法。
在成都定居八年,这里早已成为他的“第二家乡”,所以他也希望成都的小吃文化能有更好的发展。
小吃就是成都的一张名片,我们希望重新定义小吃这个名词,针对土豆这个细分市场,将成都小吃推广到全国。
记者后记:
小吃是中国美食文化的瑰宝,但如今很多传统地方小吃品牌却面临倒闭危机,甚至开始“灭绝”。其中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缺乏品牌化思维。而唯有像陈柏钧那样变革思维,实现品牌化经营,方是出路。
笔者也希望未来有更多像“逅头”一样的小吃品牌走进大众的视野,甚至走出国门,为中国地方小吃的未来续写新的篇章。
想要探索更多“逅头”的秘密,可到门店实地考察哦~
·end·
编辑 |小餐
统筹 |苏溪岩
《餐创企业家访谈录》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