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控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海量的数据成为最有价值的宝藏。大数据可以致力于实现精准的客户群体划分,也可以用作风险评估的有利手段。审计的发展在经历了以账项为基础的详细审计、以内部制度为基础的制度基础审计后开始采用以风险模型为导向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全文约:1768字
阅读时长:7分钟
审计方式的变化是基于经济环境的变化,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开始助力于审计更加高效、准确的进行。本文基于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探究传统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探索。
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的变化
首先,在经济形式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企业没有跟上时代的变革。这些企业的内部审计仍然以手工抽账查账为主,这样获取审计证据的方式可能过于单一,无法全面、准确的反映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其次,内审人员在获取审计证据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比如财务人员的不配合、有效发票的丢失等等。这些人为因素也很有可能导致审计人员可以回避对复杂事项的核查,从而导致审计结果缺乏公正性。
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的内审部门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分析模型进行联网审计,完成对数据全面准确的采集工作,将审计证据的搜集工作交给信息化平台,从而降低了人为因素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传统的内部审计的审计对象是纸质版的会计凭证、账簿、财务报表以及企业的库存现金等实物资产,这些审计对象都存在着移动成本高、储存成本高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行实务界都在推行会计无纸化的数据储存方式。在大数据时代下,无论是实物证据、电子数据、口头数据还是实物证据都可以转换成为数字证据,储存在云端中。审计人员在获取审计证据时可以随时从云端中选取审计对象,这有效的降低了审计信息的移动、储存、获取成本。
我国现行的审计模式已经发展成为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传统审计的风险点的把控主要基于审计人员以往的经验总结,但是由于经济环境和业务的不断变化,经验总结可能无法及时的发现新的风险点。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可以实时收集并存储审计数据,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通过云计算结果推断未知的风险,帮助审计人员准确抓住风险点,从而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的优化措施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可以发现数字时代的发展对优化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企业推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接下来,笔者将介绍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如何优化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
1、建立高效的财务共享平台
要进行信息化内部审计的前提是企业财务数据的信息化,建立财务共享平台能够将不同区域、不同业务的财务信息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处理和集成,同时将财务数据及时输出,实时体现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共享平台的搭建除了其本身的战略性目的以外,还为内部审计提供了海量的数字化财务信息。现行很多企业并没有重视财务共享平台的建设,导致审计证据的表现形式各式各样,无法为内部审计平台提供高质高量的审计证据,这直接导致了有效审计证据收集上存在困难。因此,建立高效的财务共享平台可以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最即时、最准确的数据。
2、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审计平台
建立信息化审计平台可以对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和经济问题进行收集,审计人员可以在平台上对相关信息进行监督和检查。除了建立信息化审计平台之外,还要做好维护工作和对接工作。维护工作要求审计人员保证审计数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时上传数据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加强数据的访问权限控制并配备专业人员对信息化平台进行日常的维护和修整。信息化审计平台还需要做好与企业ERP系统的对接工作,进行数据的共享,保证对企业全业务的实时监控。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在数据时代下,企业的业务都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信息技术的知识,审计软件就是设立在大数据背景下的一种信息化软件,审计人员的信息化采集能力决定着审计信息的质量。审计人员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的审计知识以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网络知识才可以充分利用审计信息平台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能否有效的处理海量数据成为评判一个审计师好坏的标准,企业应该要培养具有数据发掘和分析处理能力的专业性人才。在人才的培养方面,重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定期组织内审人员的进行能力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专业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并进行定期考核,对优秀员工进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