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圣陆羽所著《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在《茶经》中,陆羽把茶和文化结合起来,创立了茶文化。茶文化的主要功能: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育人,以茶廉政,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兴文,以茶作礼等。

茶文化是茶廉文化的基础,茶廉文化是新时代茶文化理论和思想的新发展、新拓展,它的核心价值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茶性”为魂,“以君子之交淡如水,为官之道清似茶”为“座右铭”,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以促进党风、政风、民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茶廉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共产党人要在清、正、廉、洁四个字上,带好头,作表率。

一要清。

“清”是茶的本质特征。明代著名茶学家蔡襄说茶“清甘本无滓、渴饮得其味”。“品茶品味品人生”,就是要在品茶的过程中,品味出明是非,重名节,知廉耻,清心寡欲为人之本,为官之道在于清。

清乾隆李拔著的《福州府志·清照池跋》中有云:“郡署西轩,旧有一池,上植古榕,影照池中,素著灵异,奉以神树。说者,谓池能照树,树实以池而神。理或然欤。夫水至清则能照物,心至清则能烛理,为学以之,居官亦然。清心寡欲,中无滞碍,明睿所照,自然鉴空衡平。否则,私欲锢蔽,心志回惑,譬犹反鉴索照,虽有余明,将焉启之。故为学居官,当思此理”。

官清若水,是为官从政的护身符。清则百毒不侵,清则正气充盈。官清若水是一种安分守己的自我约束和控制,是定力,是修养,更是智慧。官清若水,就没有辫子给人抓,没有把柄给人捏,也就没有包袱。“心中无愧,不怕半夜鬼敲门。”惟如此,才能腰杆硬,底气足;才能直言,才敢于碰硬,敢于亮剑;才能不畏权贵,也不惧小人。

官清则俭。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说“茶性俭”。关剑平先生在他所著《茶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言道:“俭字本意即为约束,限制,节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释“俭,约也。”即:“俭,不敢放侈之意”。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举陆纳之例,来说明:为官者,要以“俭”克己。晋人陆纳,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史载他:“少有清操”,并且“恪勤贞固,始终不渝”。从少年时代就追求清廉正直的操守,到了执著的程度。由于当时朝廷上下腐败成风,没有遏制,他刻意要廉洁自律,带个好头,连朝廷给他的俸禄,他都拒而不受(这当然因为他还有些家底)。有一次朝廷重臣卫将军谢安要去拜访他。陆纳和平时一样,只是准备了一点茶果。不料,他的侄子陆俶知道后,背着陆纳,自作主张,自办了一桌奢侈的山珍海味。待谢安来后,陆俶便献上早以准备好了的丰盛筵宴招待。客人走后,陆纳愤责陆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污素业?”并打了侄子四十大板,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

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还引用《晋书》:“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惟下七奠拌茶果而已”,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以示清俭,并要求“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官清“不求”。“不求”曰清。“不求”二字,语出《诗经》:“不忮不求”,意思是说,不嫉妒,不贪求,是君子清雅高尚的品质和德行。为官者,首先要去“忮心”,去“求心”,做到心地干净。心地干净了,内心深处的情怀、良知和信念自然坚定,才能洁身自爱,严于律己。为官者,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抗得住歪风,管得住小节。管好自己的脑,不该想的不想;管好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不吃,管好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拿;管好自己的脚,不该去的地方不去。

二要正。

苏东坡《叶嘉传》中曰:“叶嘉(茶叶)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叶嘉传》说:郡守把叶嘉送给当朝天子,天子对叶嘉云:“砧斧,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表现出了“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牺牲精神和浩然正气。

正气是茶之品格。茶生于高山幽谷,得日月之华,蕴天地之灵,远之嚣尘,出于混沌,采之如仙叶。茶可谓高洁正气之物。真正品茶之人,应净之灵枢,涤之杂念,洁之心犀,去之物欲,方能品得茶的正气之味,入茶之本源。这样的茶人便在茶香中升华了自己,方能不同流合污,不恣意妄为,行正直之道,纳清爽之气。这样的茶人便是一个品德高洁的纯正之人。苏东坡笔下的叶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正”,不偏不倚曰正,浩气凛然曰正。共产党人要以正为本,做到心正,身正,行正。心正则廉洁,身正则刚直,行正则威严。

心正。古人云:“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正心就是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是说一个人的内心之中一无私念,二无杂念,三无邪念。无此“三念”者,便是一个心地正直品行端正的人。领导干部心正了,才能以正处世,以德服人,以信取人,以心换心;才能得到群众的爱戴与拥护。

身正。孔子曰:“己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党员领导干部身正了,就不会拉帮结派,处世不公,欺压百姓;就不会弄虚作假,浮夸虚报,欺上瞒下;就不会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就不会贪图享受,吃喝玩乐,巧取豪夺。常言道“身正不怕影子邪”,身正才能以正压邪,身正才能以柔克刚,身正才能取信于民,身正才能宁静致远。

行正。所谓行正,就是行为端正,作风正派,行正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基。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行为端正,作风正派:一是要依法遵纪办事。违背法律的事不做,违反党纪的事不为;二是要秉公办事,不谋私,不贪利,要把“公”字放在首位,做到公私分明;三是要光明正大,不搞阴谋诡计,不做有悖党性、有悖民心、有悖良心的事。这样,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与尊重。

三要廉。

人们常说:“清茶一杯,两袖清风,人生如茶,清廉胜浮华”,“茶风廉韵,息息相通,茶道廉理,浑然一体”。

以廉守德。品德是立世的根本,是做人最起码的条件。领导干部必须以学修德、以俭养德、以廉守德。廉如一泓清泉,能照出一个人的党性程度。花以芳香而美,官以清廉而贵。廉之于德,不可割裂,廉含于德中,德体现于廉上,立廉才能立德,立德必须倡廉。以廉守德,就要求党员领导以廉律己,做一个品德高尚、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的清官;做一个“天下为公”、无私奉献、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以廉拒贿。古代廉吏之中,有许多拒收贿赂、洁身自好的典型。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而不受,他说:“你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玉,那我们俩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又如东汉时期的荆州刺史杨震,他出生名门,博学多才,刚正不阿,从不趋炎附势。因此,只能以教书育人为业。直至五十岁,他的贤名被朝中大将军邓骘所知,举其为茂才,四次升迁为荆州刺史。当他从荆州赶赴东莱任太守途中,“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去。”后来,人们把这位清正廉洁的杨震称之为“四知先生”。上述事例告诉人们:要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不接受他人馈赠的财物,是廉洁的基本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做到拒腐蚀,永不沾,勤政为民,廉洁从政。

以廉生威。明代山东巡抚年富(1395-1464),历事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景泰帝和明宪宗五朝,先后在地方和中央部门任职,他无论到哪里,都能做到清廉刚正,始终不渝,从而成为一代名臣。他将《官箴》之言稍作修改,提出了:“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并将这三十六个字,用楷体书写,作为自己为官的座右铭。威从何来?有人总结了威从八个方面来:①身先士卒,威从“实”来;②敢唱黑脸,威从“严”来;③知兵爱卒,威从“情”来;④一事同仁,威从“公”来;⑤不贪不占,威从“廉”来;⑥虚怀若谷,威从“度”来;⑦能文能武,威从“博”来;⑧交往正当,威从“慎”来。这八句话说的都很有道理,都是为官者要谨记的。在当今利欲横行之际,为官者更应该廉以修身,廉以守德,为人做出楷模来。

四要洁。

古人言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茶之为物,擅欧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中淡间洁”,煑茶之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表明茶质玉洁不染,不容污物。为官者如若似茶,就是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要洁身自好,“出污泥而不染。”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时的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要把“洁身自好作为第一关”,自觉做好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自律,增强慎独意识,在小事小节上加强约束,规范自己,守住底线,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做官。

总之,茶廉文化建设,就是通过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达到以清正心,以正用权,以廉自律,以洁修身的目的和要求,促进党风的明显好转,使清正廉洁之风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医院、进家庭,让清正廉洁之花开满神州大地。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