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行动,统筹农村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整治建设、产业转型升级、乡风文明建设,确保到2020年实现宜居村庄全覆盖。依托旧村改造打造农村特色建筑风貌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打造特色风貌建筑,不仅能够改善农村居住生活环境,还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社会文化事业,延续了信州地域文化风貌特色,为构建“秀美乡村”发挥积极作用。

一、信州区农村建房特色风貌现状分析

信州区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是上饶市的中心城市,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现辖茅家岭、北门、朝阳、秦峰、沙溪、灵溪等六乡镇及东市、西市、水南三个街道,面积338.6平方公里,人口41.6万。京福高铁和沪昆高铁在此“十字”交汇,交通枢纽地位凸显,信州1700年的风雨沧桑也铸就了多元荟萃的历史文化底蕴,吴文化、楚文化、徽文化、赣文化、闽越文化交织融合。

信州的乡村规划目前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基本无统一的建筑风貌形式,一是规划滞后,无序建设普遍存在,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农居建造散乱,出现大量的空闲地和荒地,土地利用低效、浪费严重,房前屋后多乱搭乱建,风貌建设还比较落后。二是大拆大建,造成资金浪费严重;有的来自于农民经济水平提高后自发地重复修缮、新建房屋,改善住房条件,有的是规划上的缺乏前期调研,不利于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模式单一,千村一面,传统地域特色正逐渐消失;许多农民建房盲目采用“标准图集”式的住宅模板或直接照抄照搬“城市型住宅”,新建农宅模式单一,缺乏合理适用性,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还给原有村庄的历史低于文脉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四是农民观念滞后,建筑质量隐患大。部分农民还保持着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缺乏全局观念和环境意识,互相攀比,建房施工基本没有设计图纸;农村泥瓦匠大都没有经过有关培训,技术工艺落后,导致房屋功能和质量低下,建筑质量隐患较多。

为了使调研报告的撰写更加符合信州区农村的实际情况,特选取了信州区秦峰镇五石村作为调研对象,进行深入地实地调查,收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一)五石村概况

五石村位于上饶市信州区的中部,秦峰镇的西北方,村庄距镇区约1公里,距金华市区约18公里,属于城市近郊。周边与丁家山村、刘家村、仙山等村相邻。五石村北挂320国道,西傍临浙赣铁路,交通便捷。全村共有153户农户,总人口586人。全村耕地面积为132亩,村民人均收入为6500元,主要以劳务输出、种植业和制作夏布为主。

(二)现状解读与评价

五石村以丘陵为主,地势自东南向东北由高到低。村庄西傍信江,东面、北面、南面均由农田环绕。除此之外,村内还存有少量赣派建筑及特色民居。村庄不仅自然环境优美,并且在具原生态韵味的同时还夹杂着历史遗留的岁月感。

1、目前村庄内部的建筑为1-4层建筑,根据村庄内建筑层数的不同,依据现状建筑层数将其分为三类:

一层建筑:主要包括50-80年代的建筑和附属用房。

二层建筑:主要为80年代后的建筑。

三层建筑:多为新建建筑。

2、五石村建筑材质以砖才为主,依据现状建筑质量将其分为三类:

建筑质量好:建筑质量较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

建筑质量一般:建筑质量一般的建筑,主要包括80年代建造的砖,砖混结构的建筑。

建筑质量差:建筑质量较差的建筑,主要包括缺乏修缮的建筑和较为简陋或是破败的简屋。

3、根据村庄现状,本次规划评价建筑风貌共分为三类:

建筑风貌好:具有一定建造工艺的建筑,如宗祠等。

建筑风貌一般:多为贴瓷砖的建筑。

建筑风貌差:多为新建建筑。

4、根据村内建筑建造年代的不同,规划将建筑分为三类:

80年代后:多为砖混结构的建筑。

50-80年代:多为砖结构的建筑。

民国及以前:主要材料多为青砖的建筑,既注意保留中国的传统风格,又吸收部分西洋风格。

五石村从整体而言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文化底蕴,便捷的区域交通,是秦峰镇一张走出去的“名片”,但是乡村配套设施不足,也无特色项目、产业,民居建筑风貌无特色,历史遗迹几近无存,在我区构建“秀美乡村”的契机中,可以对民居风貌进行规划,打造特色项目,带领村民一同致富。

二、信州区农村建筑特色风貌体现及设计指导思想

我区农村特色建筑的核心应在两方面得到体现:一是在形式上应体现一定的风格特色,在地域文化、时代特征等方面有所体现。二是在本质上新农村建筑水平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状况、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相协调。新农村特色建筑不仅体现在建筑形式上具有地方特色,更要追求建设一个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和适与生产生活的新型农村社区,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如上所述,我区新农村建筑设计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一)应适应区域发展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规划设计,协调乡村经济与县域经济的关系,整合新农村区位、交通、资源、环境等优势条件,从宏观层面为信州农村经济发展定位。同时,应加强其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注重挖掘农村自身经济发展及家庭经济发展的潜在条件,并将其逐项落实到空间规划之中,以促进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应与新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

产业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信州农村的空间规划要从区域范围着手进而分析其产业发展的前景,包括农业及其他第一产业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第二、第三产业项目、现代农村流通业等,为其在乡村规划出充分的空间。同时,在农宅设计中,考虑家庭产业发展,并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中,考虑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服务和农民生产培训等方面,使规划与信州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

(三)应以集约利用土地为宗旨

从区域角度来分析信州农村的土地价值,提高整个信州区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在信州农村的规划中,要本着不同地段土地赋予不同使用功能的原则,使土地价值最大化。农宅占地的分配则应根据农户从业及兼业情况,综合考虑生活、生产的实际需求。从而,有效集约利用土地。

(四)应延续乡村及地域自然人文特色

设计应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既要与信州周围的自然山水环境有机融合,保护好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又要注重延续地域原有的建筑文化特色及乡村旧有的空间格局、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动。随着城市风貌的趋同,乡村负担着传承我国地域、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用,在信州农村的规划中中,应对其地域、乡土文化自己研究,反复推敲,并逐项落实到空间布局、景观规划、活动场所设计以及建筑风格和功能设计之中,使信州农村成为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发挥出延续地域乡土文化的积极作用。

(五)应尊重农村原有的伦理结构

在信州新村建设中,往往由原来的几个自然村同时迁村并点。或以一个村为基础,其他几个村迁入组成。在规划设计中,应挖掘出自然形成的村庄社会秩序安定,人情较浓的社会伦理特征,规划中尊重原有村庄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市政基础设施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则统一规划,完善配套。是搬入新村的农民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又尽可能多地体会到愿有熟悉的生活氛围,从心理上避免陌生感,避免迁村并点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有利于新村的社区安定,成为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应与农村生产活动相结合

农村既是农民生活的场所,也是农民生产的场所。因此,农村规划应充分考虑农民生产活动。例如:农村规划布局,应有利于产业发展,要考虑农宅与耕地或者产业基地的距离;在交通组织上,要考虑生产用车的交通流线和存放场所;在新宅设计中,要考虑庭院经济的场地,家禽家畜的养殖场所,家庭的生产用房等等。规划设计之前,应对农民的生产活动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使新农村规划不仅改善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更有利于农民开展生产活动。

(七)应以改善居民生活为目标

在农村规划中,应通过合理的规划居住用地,设计优美的景观环境,配置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设计符合农民生活习惯的农宅,并通过节能技术的采用,最大程度的降低农民生活成本的支出,达到改善居民生活的目标。

(八)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友好、资源节约

农村的规划应尊重生态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注重资源节约,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加快农村能源建设的步伐。

三、对我区农村特色建筑的几点建议

(一)要有一个高质量的规划设计

农村建筑特色风貌的形成与发展首先要编制高水平,切实可行的规划,通盘考虑经济土地产业地域及自然人文特色,村庄原有社会伦理格局,农民生产生活等诸多的影响因素,并将其逐项落实到新农村规划的空间布局,功能结构,交通组织,绿化景观等各个方面,同时规划出完整的基础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要形成新建与改造相结合的农村民居保护观

目前信州区农村居民已自发兴建了大量的民居,多数是近几年才新建或者翻修过的,有的民居还在建设中,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因此,本着适度节约,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坚持民居的新建、改造相结合的保护观。对现状保存完好,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民居予以修缮保护。对于村民当代自发新建的民居,质量、结构等方面状况都比较良好,因此根据实际情况,从农民的利益出发,对其进行改造,延续传统民居的风貌,保持村落原有的乡村地域特色。而对现状质量差、价值不大且空置的民居予以拆除新建。

(三)要充分恢复与利用赣派民居建筑元素

传统民居是一种特色的文化符号,江西赣派建筑其布局简洁,朴实素雅,是具有浓厚浓厚地方特色的赣派民居建筑。

信州乡村目前传统风貌建筑已经基本消失,建议对部分界面的建筑进行改造利用,恢复其传统风貌,置换其部分功能,使其成为一方特色,此外,对影响村庄整体空间环境的建筑进行适当的改造,统一建筑风格,使得村庄整体呈现一种蓬勃的生机。因旅游发展或村民安置而新建的建筑物、街灯、招牌灯都应避免使用高饱和度的色彩,尽量节制装饰,保持质朴、简单的乡村氛围。

(四)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优势创建独特建筑风貌

农村建房特色风貌强调保留淳朴元素的同时,要发扬其文化特色,利用生态渗透,将新老元素相互融合,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穿凿一个绿色、健康、和谐的小村庄,也可以利用良好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发展与旅游相关的产业链,在旅游时代到来的今天,打造特色项目,创建独特建筑风貌来吸引项目落户,增强竞争力。

(五)要全盘考虑农村特色建筑的经济性、实用性和结构合理性

对农村建房风貌重塑时要尽量保存现状较好的元素,如完好的门窗、墙面的贴砖、原有的坡屋顶等,因以最少的投资获取最大的收益,与当地环境和谐的建筑风貌,又要和改造的经济性和空间的实用性结合起来,使之为村民所乐意接受。改造的进行也不能够一味地满足视觉形象的需求,还更应该关注改造措施背后所带来的使用效益,如增加使用空间、保护建筑主体等。

(六)要塑造有特色的整体空间环境

村庄空间特色的塑造应从村庄独特的自然山水环境、地域人文历史环境和时代发展中吸取营养,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区风格和时代特色的空间环境。自然山水田园是村庄大地所处的景观环境,以其自然的底蕴引导着村庄空间形态的塑造,应结合地形,依借田园风光,发挥自然特色。地域人文历史汇集了村庄最具历史意义的文化遗产,如老街、民居、宗祠、其他珍贵的文物建筑、名树古木、古井、作坊等,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建筑文化特色的地域人文历史环境,通过保护、延续和发展地域人文历史风貌特色,保护地域传统风格,突出表现环境的领域感和建筑文化特色。新颖的时代特色是现代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体现,应通过现代建筑、道路、小品来展现时代的特色。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特色素材的挖掘组织,避免众多农村千篇一律的空间形象,丰富村庄的地方建筑文化,对于村庄形象塑造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秀美乡村”建设中打造农村建筑特色风貌,目前,信州区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整个规划过程中,我们要进行阶段性打造,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信州区形成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农村特色风貌,保护与改造衔接,原有改造,新建统一规划,力求构建既经典又有看头,时间保持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附件:

国内外发展特色风貌农居的经验

一、江西婺源

婺源县位于赣东北,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婺源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色,在造型、功能、装饰、结体诸多方面自成一格,徽式建筑几乎遍布全县各乡村。可是时代终究在发展,有的古建筑功能有限且年岁已久,对现代人的生活需要来说毕竟显得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现代化的婺源农村在修葺过程中,大多会结合婺源徽派建筑的格调,采用白墙黑瓦。

婺源乡村统一的徽式风格建筑的形成,除了浓厚的文化底蕴的影响,还与全县统一建筑风貌的规划是分不开的。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原是个最高海拔500多米、交通极为不便、地质灾害频发的古村落,多年来,村民纷纷外迁,古建面临破坏。而在篁岭村婺源县政府则一改过去靠政府大投入打造新农村样板村做法,通过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营,把古村落保护与生态保护、民俗传承、旅游开发融为一体,变“包袱”为“财源”,走出了一条新农村建设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篁岭景区最终通过“人下山、屋上山、貌还原”的整体性打造,推动了古村特色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首先是“人下山”,通过“以屋换屋”的形式,将村庄原住民集体迁往新村统一安置,并对篁岭村古建进行产权收购和修旧如旧,将120栋原址民居改造成精品旅游项目。其次是“屋上山”,投入巨资对散落在婺源各地古村落中缺乏保护的20多栋徽派古建,在文物部门备案后,实施异地搬迁保护、集中开发运营,认养人拥有经营使用权,政府资产权属不变,将之打造成景区民宿古建的“压轴名片”。最后是“貌还原”,除了建新似旧、修旧如旧,保持原有村落建筑古貌,更通过内涵挖掘、文化灌注、活态演绎等方式凸显古村文化的“原真性”和民俗文化的“原味性”,实现古村落文化、民俗文化及生态文化的完美融合。篁岭村的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保护了生态、传承了文化,还带富了百姓,对我们信州区“秀美乡村”建设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日本山形县金山町

日本农村经历过“初期较大的城乡差距,发展到中期的城乡一体化,再到如今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农村生活魅力、谋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全国的建筑形态高度地趋于一致,坚持传统建筑特色,较少特立独行的建筑形态,新时期的建筑虽然融入了一些时代的元素,但在外形上也基本以日本传统建筑形式为原形和基准,同旧时建筑的风貌区别不是非常明显。

金山町位于日本山形县东北部,与秋田县交界,总面积161.79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80%左右,达到1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只有18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农业山村。村内的新建建筑形态保持着传统建筑特色,以平缓坡度的大屋顶建筑为主,融入部分的现代建筑元素,金山町地区制定了相应的景观建设标准,对屋顶和外墙的材料、色彩和形式做了基本规定。从材料选择来看,外墙选择轻且比较整体的建筑材料,比如木板、砂浆抹灰墙等,砖瓦材料运用较少,而屋顶则采用铁板和不锈钢的轻型材料。色彩以与风景协调的自然色为主,屋顶采用深棕色和黑色,外墙采用白墙或者泥墙,成为半个世纪以来日本农村村镇建设的一个典型示范,建筑物被称为“金山型住宅”的特色住宅。

日本的地理条件、人口密度与传统文化和我国有相似之处,传统民居建设颇有渊源,如何借鉴日本战后50多年来的农村村镇建设经验,探索适合国内农村建设实践的建设模式,以“部分移植、复制”的设计手法结合传统与现代式非常有意义的。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