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南部地区的教育发展和布局越来越受关注。在提升教育质量方面,京南教育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兴区通过与海淀区合作办学,做到“内培外引”,丰台区通过“内生外引”,房山区通过构建“一环两带三区”教育布局……均促进了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6月11日,现代教育报社在校长大厦召开2021年度第三场“现教论坛”,来自丰台区、房山区、大兴区的校长们围绕“学校特色教育促京南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主题,分享各自在提升教育质量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来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也就如何做好学校特色建设、京南教育当下发展的契机进行分享和交流。
提高教育治理体系 推动育人方式的日新
李淑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校长)
学校成立于2015年,现在有46个教学班,1790名学生。短短几年发展,学校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北京市冰雪运动特色校、北京市基础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先进单位。
育人方式日新重在体现学校治理体系的构建,学校突出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教育思想的引领、队伍建设的精细化、课堂组织教学的高效、德育的实效。
首先,在教育思想的引领上,学校注重把日新教育思想融入学校的精神体系、物质体系和管理体系内,充分发挥思想的引领作用。
其次,队伍建设精细化方面,学校通过宣传与表彰,增加教职工的成就感;运用团建与社团,增强教师的归属感;使用教师问卷、访谈等,增加教师工作的危机感。学校还构建了精细化的教研共同体,精细化管理过程中还落实了教师的需求反馈机制,比如每月要定期召开教师问需座谈会。当前,已组织21场问需座谈会,有200人次参加了座谈会。
再次,重视课堂教学组织的高效。课改都要在课堂上落地生根,所以学校重视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制定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构建三清、三精、三真生态课堂模型。
最后,突出德育的实效性。学校构建了德育工作体系,系统研制1—9学段学生心理认知体系、工作目标体系、德育内容体系。同时,学校还构建了德育课程体系,将德育课程按照性质划分,设有党课、团课、队课等。此外,学校还构建了德育课程的子课程体系,例如,针对特殊群体的特色课程以及冰雪、游泳、舞蹈等学校的特色课程。总之,将德育内容课程化,可以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原色+”课程让每个生命都出彩
张英(首都师大附中大兴南校区校长)
首都师大附中大兴南校区是一所联合办学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在不断发展中确立以“让每个生命都出彩”为方向的“原色教育”办学思想。
“原色”,指本来的色彩,原色是基本色,是底色,“+”是无限,是调和。基本色调和、折射,可以生成万千色彩。“原色+”课程,还原生命本色,让每个生命因课程而绽放独特的光彩。课程包含三个维度,即打实基础、广泛拓展、发展个性,这三个维度与美术上的红绿蓝“三原色”原理一致。“三原色”是基本色,基本色通过光的折射,可以调和、生成出万千色彩。
基于学校整体育人目标,在三个维度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分类,着眼于身心健康、审美情趣、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四个核心素养的培育。学校共有五大课程群,体育类、心理类、艺术类、科技类和人文类课程。每一组课程群都包括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部分拓展课程又延伸出一系列深度课程。
“原色+”课程丰富而开放,红色维度的国家课程坚守的根本,规范严谨地落实;绿色维度的延伸课程是我校师本原创、生本实施的特色课程;蓝色维度的兴趣课程,是针对学生的特长,可供选择的定制课程。
学校通过多元评价,引领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发现自我,突破自我,自信而出彩。课程优化建设中,形成了课程开发、课程实践促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学校也被评为“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施先进学校”“北京市课程建设特色学校”“北京市基础教育科研先进校”。
以人为本 提升师生幸福感和成就感
王宁(北京市大兴区第七中学校长)
大兴七中是大兴区中学示范校,师资较强。目前有北京市特级教师4人,正高级教师3人,北京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4人,大兴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56人,“紫禁杯”班主任15人。
学校的理念是一切服务于全体教职员工,一切服务于教学一线,一切服务于学生健康成长。多举措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
学校从教学角度重点突破,打造高效课堂。完善制度,学校领导班子每周进班听课,做到走进年级、走进课堂、走近学生。同时,多项并举,抓好集体教研。
学校做到以教师为先,提升幸福感。我认为真正有温度的学校,做事应当实在、真诚、执着、自然,时间一长,教师们就会体会到温和、温度。
学校通过师徒结对活动,选聘市区级教研员作为青年教师的“人生导师”。同时将工会工作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在有效辅助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提升教职工工作中的幸福感。为全面提高广大教职工的健康素质,各学部积极组织全校教师开展教职工体育课活动。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主,提升获得感。制定了九年一贯德育“文化行走”课程的实施方案,初步实现中小学部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德育行走课程,以社团活动育人。比如,学校作为北京市学生金帆书画院美术分院,还培养一批有特色、有特长的学生。
最后,做到以质量为本,提升成就感。为落实九年贯通培养,学校做好共融创新的中小衔接,从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三个层面,进行中小衔接的研究与探索,取得良好的效果。大兴七中已成为本区域内老百姓首选的优质学校。
以高质量师资培养高质量学生
魏国(北京大兴精华学校执行校长)
2021年,经北京市教委、大兴区教委批准,北京大兴精华学校正式成立。学校坚持6+2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新,还有掌握一门特长,具有国际化眼光。学校将通过依法办学,扩大社会影响,促进学生五育并举,实现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师资是学校办学品质的保障。北京大兴精华学校在师资上下功夫,成立了由13名特级教师组成的教学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委员会不仅要负责学校未来发展规划,还要负责学校学科的建设、青年教师的培养,确保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够按照国家方针政策、北京市教委和大兴区教委要求健康发展。学校确保所有授课教师全部是高级教师。大兴精华学校今年选聘了18位985高校以及211大学毕业生,本着对教师未来的发展负责和对学生的成长负责对态度,他们今年将在精华学校以见习教师身份学习、锻炼一年,经导师和专家教师委员会最终评定合格后,他们明年才可以走上讲台。
学校尤其重视学校德育工作,通过德育来落实国家五育并举的要求,引导孩子们持续健康成长。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所以大兴精华学校着重加强分层教学研究,并在薄弱学科研究上下功夫,努力确保孩子没有弱科,能够顺利选科,顺利参加未来三年的高考。
在育人上,学校希望能够通过课程引领,启智润心,尊重学生个性化选择,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学校不仅要开足、开全国家要求的课程,还会开设相关的综合性课程,发展特色性课程,引导学生能够有多元化选择,为学生多元化选择提供相应的支持。
集团对接学区 扩优新模式
韩锦平(北京市房山区石楼中学校长)
2013年,北京市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房山区石楼中学与广渠门中学签订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2016年,在房山区政府、房山区教委的顶层设计下,房山区教委与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又签订了六年合作办学协议,把原来的点对点改成学区对集团模式。
在学校管理上,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定期召开联席行政会,吴甡理事长每学期初都对学校工作重点进行顶层设计,定期听取阶段性工作汇报。这种开始有指导、过程有检查、结果有评价的工作方式,使学区内干部的工作方法、管理水平及工作标准不断加强,开拓进取、迎难而上的工作氛围日益浓厚。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吴甡校长一直强调:教师发展了,学生也就发展了,学校也就进步了。几年来,广中集团通过每周的视频备课、送课下乡、名师带徒、网络教研、专题培训、专家指导等多种举措,提升了石楼学区教师的专业能力,奠定了学区发展的稳固基石。
在学生活动设计上,广中集团为石楼学区学生搭建了多种成长平台,拿出大量资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每学年,石楼学区部分初三学生都要到总校游校学习。丰富多彩的活动使石楼学区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强了自信,迸发了自身的潜能。
石楼学区还积极探索中小贯通培养课程体系与中学“3+1”培养模式,从学校管理体制、课程体系建设、学生课外活动、学生社团组建、中小教学衔接等多个领域,深入探索中小贯通途径,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重组,推动了资源共享。
用“三心”让每一个孩子幸福成长
毕仕秋(北京市大兴区第四中学校长)
秉承“关注社会、服务人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办学理念,学校认真做好疫情状态下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用“爱心、耐心、责任心”即“三心”,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成长助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强师德、铸师魂,做到锤炼“三心”强队伍,服务学生成长。师德建设方面,学校举行了系列活动。学校要求每位教师与一名学生结对,每月最少谈心一次,帮扶、成长。学校抓好老师的“读”和“写”,引领教师在阅读中成长,每学期最少读2本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组织教研组内读书分享及校级读书分享活动;老师做到每月一随笔,每学期一篇教育教学论文,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
在育人过程中,学校坚持守好“三心”,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通过主题班会、校会,设立文明岗等活动,狠抓行为习惯养成。志愿服务活动是学校的一个品牌。学校的“潘月兰志愿服务队”,包括教师、党员、学生、家长四个分队,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责任感,也是他们自我实现的一种体现。
在教学方面,用好“三心”提质量。学校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科研助力教学改革等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从学校背景、学生人数、学情、教师情况等分析,实施符合学校校情的“小班化”教学。学校初一每班不超过25人,有利于教师开展一对多,甚至一对一的教学活动。同时,教师在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均可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组织开展活动,教学更有针对性,效果明显。
三个“优化”聚焦学生核心素养
姚胜利(北京市大兴区第三中学副校长)
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背景下,如何做好“双减”工作,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还要完善学校治理体系,规范课堂教学,聚焦学生核心素养。
首先,优化完善课程体系,提升课程育人质量。要提高办学质量,就要从教学的最基本建设——课程建设做起。学校通过整合三级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健全课程机制,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放飞”文化课程体系,使学校课程目标更加聚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课程内容更加融合,课程实施更加注重体验、合作、实践与探究,课程评价更加凸显多元化、科学性和发展性。
其次,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育人质量。学校提出“创生课堂”教学模式,创生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由教师、学生、环境构成的有机生态整体,教师通过主任务、问题或情境的设计、方法的指导、资源的保障、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成果评价等,推动学习主体的持续深度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共同研讨、角色扮演、图文归纳、合作探究、知识巩固等形式发现新知,并能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形成新的知识图示及新的情感体验。
最后,优化协同育人模式,提高协同育人质量。学校借助“家校成长课堂”项目,建立和创新有学校特色、有群体适应性的家校共育指导模式。学校还定期召开学习交流会,合理进行“私人定制”,既解决了家长普遍存在的问题,又关注了不同家庭的个性需求。
期待成长 唤醒成功
崔建梅(中国教科院北京大兴实验学校校长)
中国教育科学院北京大兴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基于尊重本质的“期待·唤醒——人人不同、各个精彩、和谐共生”办学理念和“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有用之才”的育人目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从“好好学习”的校训中,学校确立“学劳结合”的育人方式。从当前课堂现状和地域现状,确立以学生促教师、带家长的行动指南。开展了“讲明白+做明白”的学生成长探索。“讲明白”以“人人是讲师”实践为主;“做明白”融在立德重劳、学劳结合的劳动教育系列活动和地域资源变学材的南海子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讲题大赛、学生微讲堂、学长讲堂、社区联播等活动,让学生在“敢讲——讲明白——在规定时间讲明白——敢接受答疑”的过程中,不断对所学深悟,不断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讲题大赛”通过人人录制讲解5分钟左右小视频,让人人都成为小讲师。《上课时间到》《我给植物做名片》《跟我云游家乡》《居家足球练习》等系列微讲堂,不仅展示了学生的风采,更实现了同学的互帮互学。
“学长课堂”是学长走进低年级进行“安全、礼仪、党史故事”等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学长们根据学弟学妹的年龄特点,设计讲课风格和内容,不仅锻炼了自身的综合能力,也增进了高年级和低年级之间的感情,是学校学长制学生管理的有效探索。
“社区小主播”是携手瀛海镇政协委员工作站和北京气象服务中心,打造“社区小主播”暨“小智慧传播大能量”社区服务宣传平台。通过视频解说和真人宣讲,引领社区行动,孩子们也由此变得更自信。
四大举措培养尚品的中国人
马磊(北京市丰台区第二中学校长助理)
丰台二中的尚品教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人文规范的管理、重视体验的课程、减负提质的教学、通达大气的德育。
规范人文的治理体系,创设良好的学校环境。现代学校治理,一要“规范”,有法可依,干部工作不随意,谨防只靠人治;二要“人文”,一切从师生的需求出发,尊重人、理解人、为了人。
学校重视体验的课程建设,为学生搭建了发展的平台。学校建立了学生喜欢、自觉参与的课程体系。所有学科课程将指向学生的必备知识和能力,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既兼顾基础与价值观同质性,又满足学生的自主发展。课程层次包括:国家基础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课程体系保证了面向群体、面向分层、面向个体;课程的内容既保证了夯实基础,还能保证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个性。
学校坚持减负提质,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学校遵循教育规律,解放老师,减轻学生负担,提升课堂效率,实施减负提质工程,提倡绿色中高考成绩,构建可持续育人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通过合作交流、科学探究、项目式学习等方式,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学、愿学、乐学。
学校还利用通达的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台二中德育整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六七”,一个培养目标指以培养尚品的中国人为培养目标;四大主体是指德育立足于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四大主体;七大德育品牌是指党校团校、班会课程、校园四节、行走课程、生涯教育、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德育品牌课程。学校通过构建12年贯通衔接的德育一体化体系,使一个个生命个体从幼稚懵懂逐渐走向成熟理性。
专家点评
以特色文化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韩宝江(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后)
2016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指出:“鼓励学校办出特色,鼓励教师教出风格。”
学校特色指的是一所学校与其他同类学校相比具有的独特品质与风貌,是个性化办学理念在学校各方面工作实践中的体现。其本质是学校优秀个性品质的积淀,其内涵可以表述为价值目标上的同质性、载体手段上的差异性以及表现形式上的校本性。学校特色是校长和教师团队长期地建设和探索积累下来的优势,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特点,可以有力地促进学校在校园文化、课程建设、教学实践以及学校管理不断发展,对于学校的发展意义重大。
学校特色立足于学校实际(历史传承和当前学情),学校特色化发展可以看作是一种学校发展战略,是地方政府对所辖学校如何发展作出的战略性规划与探索。
在落实立德树人,保证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有利于学生潜在优势和兴趣爱好发展的新的校园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化的充分发展,是对“基础性全面发展+较高水平特长发展”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的一种积极探索,迸发出强大的学校建设生命活力。
如何做好学校特色建设,可以考虑把握好以下几点:根植于学校历史文化积淀,立足于本地区域文化传统;提升校长教育哲学思想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强化其引领学校发展的前瞻属性;适合当前学校师生队伍现状,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化的发展需要;顶层规划设计科学扎实的课程体系,培养并努力形成一支特色化与专业化兼备的师资队伍;多方梳理和用好周边社区社会单位的各种办学支撑资源,包括历届杰出校友、学生家长等有利资源的发掘。
文字:王小艾 郑祖伟
摄影: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