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成博)在1980年版和1983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川红”词条曾这样解释:“茶叶品种之一,主要产于四川筠连。”位于四川盆地南部边缘的宜宾筠连县,有着上千年的茶树种植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成功引入红茶制作技艺,创制出的“川红”与“滇红”“祁红”并称为中国三大高香工夫红茶。2022年6月,筠连红茶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设计展陈面积约600平方米,分为“茶史”“制茶”“茶艺”“茶品”四个篇章,是集茶文化展示、茶产品体验、茶产业交流合作为一体的筠连红茶文化主题场馆。筠连红茶文化博物馆内,还原戴心镛向茶农们传授红茶制作技艺场景的绘画。筠连红茶文化博物馆供图因新中国而诞生的“川红故里”走进筠连红茶文化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筠连古茶树为原型所制的两棵茶树模型,关于筠连传承千年的茶文化史,在它们身后徐徐展开。东晋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巴志》中提到,周朝初立,分封居住在今宜宾一带的僰人首领建立“僰侯国”,僰侯为感谢周武王的恩泽而进贡“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从那时起,包括筠连在内的宜宾地区就有茶叶产出了。筠连茶叶一直是茶马古道上的“人气产品”。“不过在历史上,筠连茶叶主要采用的是绿茶和边茶的制作技艺进行加工。
当地人多喝绿茶,边茶则主要销往青藏高原等地。”筠连县原农办主任谢明生介绍,如今以“川红故里”闻名的筠连,大规模的红茶生产历史其实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开始的。博物馆中的陈列对筠连红茶的发展史进行了充分展示。1951年,由于与东欧国家间的外贸需要,中国茶业公司决定在西南地区发展红茶,于是设立了7个红茶推广站,推广茶叶品种和红茶的制作方式,这成为筠连茶叶制作技艺由“绿”转“红”的转折点。“除了筠连推广站是县站,其余6个站点都是乡镇推广站,筠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951年春,四川最早的一次红茶制作培训在筠连县城天上宫内举行,来自筠连全县及高县罗场等地的茶农现场观摩。当时担任筠连县红茶推广站站长、毕业于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专科的戴心镛向茶农们完整操作了红茶制作中的萎凋、揉捻、发酵、干燥诸环节,冲泡出的红茶汤色红亮,与以往生产的绿茶大异其趣,给茶农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大家对红茶制作有了信心。到了1951年秋天,筠连等地生产出的红毛茶就通过马帮、船运等方式运到了武汉,随后出口,而当时印在茶叶包装上的“川红”字样也自此成了筠连一张崭新的名片。1956年,当时的国家外贸部决定在全国建立5个红茶生产示范厂,主要加工用于出口的工夫红茶。
在那次全国性的选址中,筠连成为西南地区唯一入选的红茶产地,获得20万元拨款用于建设筠连茶厂。在谢明生看来,筠连在川内制作红茶历史久、产量大、品质优,正是这些特点使筠连成为当之无愧的“川红故里”。红茶中的“谦谦君子”从1951年戴心镛传授红茶制作技艺以来,筠连的茶农和茶厂一直遵循着红茶生产中的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步骤进行“川红”生产。这在博物馆里有着概要性的呈现:比如萎凋环节,为了保证茶叶品质,“川红”生产中把茶叶放到室内的萎凋架上自然萎凋。这个过程对室内的湿度有比较严格的要求,需要密切关注湿度变化并采取措施调节。揉捻的时间、力度,发酵时的温度等也都有严格要求,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影响“川红”品质。红茶制作技艺在筠连得到大规模推广后,为了找到一款最适合制作红茶的当地茶种,茶农和农业专家们也花费了很多心力。博物馆中展示的“早白尖”为观众展开了一段关于优质茶种的探寻历程。谢明生介绍,“早白尖”在当地方言里叫“早白巅”。1957年2月的一天,筠连县双河乡苔草村的茶农张银武觉得自家屋前的老茶树比其他茶树发芽要早十天半月,嫩叶上长满浅浅的白色茸毛,或许是做红茶的良种,随即向乡里做了报告。经过层层上报,“早白巅”的资料出现在了当时任省茶叶科学研究所茶树品种研究组组长钟渭基面前,钟渭基随即向张银武了解情况。
最终,这款发芽早、毫多显白、产量高的“早白巅”于1965年正式更名为“早白尖”。1984年“早白尖”申报为国家级良种。在此基础上,钟渭基从“早白尖”群体品种中,选出1号到9号,其中“早白尖5号”于2002年被评为国家级良种,所制红碎茶具有浓、强、鲜等特点,非常适合制作精品“川红”。独特的老茶种配上标准的红茶制作技艺,使得新生的“川红”具有了与“滇红”、“祁红”等传统的红茶品种浓烈口感不同的味觉特点,“口感顺滑,香气温婉,‘川红’入口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位谦谦君子。”谢明生这样形容“川红”。了解完筠连红茶的历史,在茶文化展区,更多新奇的体验继续拓展着观众对茶的认知。除了泡茶、品茶体验,筠连红茶文化博物馆还将历代与茶相关的艺术作品点缀其间,营造浓浓茶文化氛围。比如唐代周昉的《调琴啜茗图》(复制件)、宋代赵佶的《文会图》(复制件)和明代仇英的《松亭试泉图》(复制件)等名画,搭配茶具、茶叶等展品,将经典的艺术作品与实物相结合,使观众在移步换景中加深对筠连红茶以及我国悠久的茶文化的理解。
(李清凌 叶昌荣 文/图)一年前,宜宾市翠屏区从2022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捧回一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天府旅游名县。身披这份荣光,翠屏壮志满怀。翠屏区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推动巴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把文旅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富民产业、幸福产业进行培育,全力推进文旅产业快速发展。一年来,翠屏区坚持生态优先、业态融合、文态赋能,从文旅环境、文旅场景、传承历史文化等入手,加速构建“1+3+5”全域旅游新格局,交出了亮眼成绩单。翠屏不断擦亮“江之头、酒之源、僰之道”三大文旅特色品牌。升级文旅场景 塑造文旅品牌翠屏区地处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处,是宜宾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中国白酒之都”“一曼故里”之美誉,长江文化、酒文化、竹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哪吒文化等精彩纷呈,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9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如何让厚重的文旅资源“活起来”?翠屏区始终坚持业态融合,一以贯之升级文旅场景,以文旅业态新场景激发文旅产业新活力。在这个中秋国庆长假,“风起长江”沉浸式剧场将和广大游客见面。在剧目中,玩家将化身为守护长江的一员,在历史文化长廊、溶洞洞穴、三江口等空间中,沉浸式感受宜宾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长江文化的魅力。
在万里长江第一古镇——李庄,新业态、新场景也在持续更新中。中秋国庆长假前,李庄古镇月亮田景区十多个业态将迎来开业,进一步充实休闲娱乐区、文创研学区、民宿客栈区、特色美食区四大板块的内容。其中,月亮田研学社建成后,将成为研学游的新选择。这里将设置造纸、制图、书画扇面、浮墨拓画、书法拓碑等课程,让参与者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文旅场景的升级也延伸到了乡村。炫酷的声光电效果、精彩的劲歌热舞、满场摆动的荧光棒、观众热情的大合唱……这一幕就发生在翠屏区高桥村的音乐岛“开岛”仪式上。中国·李庄高桥音乐岛借鉴了国内知名乡村文化旅游项目的成功经验,将打造成为集夜间文化街区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大型户外文化旅游度假综合体项目。据悉,翠屏区以每年1亿元旅游专项发展基金为支点,撬动文旅产业与农业、工业业态融合升级发展,打造百里翠竹风景廊道、百里茶旅廊道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动李庄月亮田景区、冠英街等旅游集聚区打造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推动翠屏服务业补短提质,汇集赶超进位动力。上半年翠屏区接待游客15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3亿元,助力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以文旅业态新场景激发文旅产业新活力。与此同时,翠屏区以2023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谋划实施16个品牌提升项目、总投资40.39亿元,推进五粮液古窖池等的保护建设,传承保护李庄古镇、僰道历史文化街区等老街、老巷、老砖、老瓦、老手艺,打造特色文化载体,不断擦亮“江之头、酒之源、僰之道”三大文旅特色品牌。
坚持保护传承 守护城市文脉拥有2200年建城史、3000年种茶史、4000年酿酒史的翠屏区,始终把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作为城市建设、旅游发展的关键核心。翠屏区现有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不可移动文物799处、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8项,古建文物资源富集。历史为翠屏留下珍贵的“财富”,翠屏也以切实的举措将之守护。翠屏区始终把保护建筑、还原风貌、传承精神作为文物保护重要举措,以最严格的标准保护古建文物。编制历史文化街区和李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实施大观楼、同济大学西迁旧址、五粮液老窖池遗址等26个修缮升级项目,建成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中国营造学社陈列馆,赵一曼纪念馆修缮提升获评四川省“文物保护利用优秀项目”。始终秉承“老砖老瓦老手艺、匠人匠心匠精神”,翠屏区常态化、制度化推动非遗传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成“五粮液酿造”“思坡醋非遗工坊”等7家非遗项目体验基地、工坊,推动李庄白肉传统制作技艺等5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项目名录,非遗研学“川茶飘香”获评2022四川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是翠屏区始终的坚持。围绕大观楼、冠英街民居、月亮田等古建遗迹打造核心商圈,成届制举办“十月文学奖”颁奖等系列活动,重点打造僰道历史文化街区“一楼、一街、十二古迹”,实现文化价值、研究价值、经济价值统一。
这其中,僰道历史文化街区由顺河街、石坝街、交通街组成,以长约2200米临江道路为连接线,融合了宜宾大江文化、古城文化、酒文化、市井文化等。近期,这里就将推出大型沉浸式情景剧《僰道长歌》,以僰道盛世、传世咏叹、酒香千年三个篇章,分别呈现盛唐夜宴、黄庭坚诗友会、僰人助周伐纣等不同景象,让游客通过现代技术领略“长江首城”的风采。对于宜宾人来说,冠英街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本地人的记忆。近年来,冠英古街改造提升一期项目的启动实施,为这条古街巷打开了融入现代文化生活的路径,古朴与新潮在这里碰出独特的火花。如今,二期项目正顺利推进,将还原打造观音阁、八省会馆等建筑,同时划分了“寻忆戎州”“食味川南”“漫享冠英”“忆趣宜宾”四个特色区域,再现冠英街一带历史上商贾聚集之景,在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进一步丰富老城区美食、休闲、文旅等业态。紧盯发展目标 擦亮“名县”招牌一年来,文旅发展进一步扮靓了“醉美翠屏”的绿水青山,激活了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描绘出了文旅融合的秀美画卷。未来,“诗和远方”的篇章将如何续写,翠屏将如何为四川旅游画卷增色?翠屏区主要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紧盯建成“长江上游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加速构建“1+3+5”全域旅游新格局,持续擦亮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
一是紧盯一个核心,乘势而上打造高能级文旅。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发展为核心,全面推进冠英古街二期、僰道历史文化街区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全力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休闲街区等文旅品牌,做大做强“长江首城”“中国酒都”两大文化地标,提升翠屏城市文旅能级。二是紧扣三大品牌,聚优成势壮大高水平文旅。深入挖掘“一曼故里、人文李庄、醉美翠屏”品牌价值,以赵一曼故居创4A为载体,持续推进赵一曼故居二期项目建设,打造“一曼故里”全国红色美丽乡村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以李庄古镇创5A级景区为依托,完善李庄古镇月亮田景区业态布局,高规格、高标准招引一批有文化、有特色的文旅业态,提升“人文李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推进五粮液门户区文旅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全面丰富“醉美翠屏”的深刻内涵。三是紧抓五片融合,多措并举实现高质量文旅发展。深入推进“文旅+”“+文旅”多元融合,集点、连线、汇面打造中心城区休闲旅游、三江新区产教融合、宜长兴城乡融合、金秋湖茶旅融合、G247农旅融合五大融合发展示范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文化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杨海:以磐石之志,逐振兴之梦 四川三农新闻网讯 通讯员:四川农业大学孙乙豪 个人简介:杨海,男,中共党员,水产养殖专业2014届毕业生。宜宾归园田居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宜宾市南溪区小龙侠家庭农场负责人,宜宾市南溪区特种水产养殖协会会长、南溪区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乡村振兴先锋。获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敢于创新,勇敢追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一成不变的程序,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所以我们应该勇敢地去尝试、去创造。杨海在采访中谈起自己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选择回乡创业的原因:“是想去追求心中的梦想。在水产养殖方面发光发热,为祖国的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认为,作为农业大学的学生在乡村振兴战略上更应该主动作为,有责任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乡村产业上,为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献出一份力。而这,正是杨海创业历程的真实写照。实践队员采访四川农业大学校友杨海不畏艰辛,迎难而上创新——简单的两个字,却内含许多未知的风险和挫折。它本就是一个新的开端,若走上创新的道路,一定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有“立根原在破岩中”的愿力, 有“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毅力,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魄力。
杨海在创业初期遇到许多困难:首先是技术要求和资金来源,尽管己具备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及在广东一年的实践经验,但是家乡的资源与广东存在差异,在技术上仍需要沉淀和提升;白手起家,父母是农工,能提供的资金并不多,抗风险的能力差,前期自己也是压力很大。其次是家乡的水产养殖业落后,对自己的沟通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对于新型水产养殖业的引进,村民认知不够,有抵触情绪。杨海只能先带头干,干出成效,再通过沟通取得信任,大家一起干。如何开辟市场、怎样获得家人支持……困难重重,杨海没有轻易放弃。他心中始终坚定着舍我其谁的信念,既然走上创业的道路,自己就有责任一路走到底,绝不放弃。古人言:“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越是在困境中越是能磨砺人的意志,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坎儿。他这样勉励自己。不管结果如何,总要全力以赴,努力一次,用青春去赌,不让自己留下遗憾。还好,结果没有辜负他的努力,如今产业越办越好,国家对于创业创新也是大力支持,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了有力帮助。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理论知识与实践是不可分割的,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理论才落到实处通过实践,所学到的知识才不至于成为空洞教条的理论。
杨海先生说到,在川农大的学习中,自己学习了系统性的专业理论知识,这是一种全方面的培养。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川农大精神的影响同样深远。在杨海看来,川农大精神“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等精神内涵不仅仅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德行,更是一种信念。在采访中,面对如何看待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这个问题,他结合自己创业经历给出建议“实践好不好和理论学得好不好是不冲突的”。老师所讲的理论知识,是面向全国各地的学生,这样的知识是比较笼统的。而在实践中,理论知识是一种基础,还需要结合实地环境、资源等限制条件,在原有的理论知识上,不断发掘,不断探索出新的方法。也就是因地制宜的发展方法。时代发展的变化推动知识的发展变化,每一项技术都需要理论知识的更新。杨海的养殖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他依然在努力推进技术知识的不断更新。在实践中,除了专业老师的支持和帮助,还通过和一些高校研究所合作来解决技术上的问题,让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于实际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八年的坚守,杨海在水产养殖产业上取得了不少成果、获得了许多的荣誉。从过去他人的不理解与如今的成就中,他汲取着前行的力量。在他看来,过去所取得的成就荣誉是挥洒汗水后得到的馈赠,激励着自己要继续努力,做出更加优秀的成果。
而回想起过去所面临的质疑、嘲笑、不理解,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同样是一种鞭策与激励吧。正因为经历了这些不理解,才让自己的心态变得更加的坚定且乐观。骤然回首,轻舟已过万重山。“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风雨,取得成功的最后也获得了鲜花和掌声”采访的最后,杨海用一句话来总结了自己的整个创业生涯。对于创业者而言,应当去享受创业的过程,心中有信仰,一路生花,至于结果,倒是其次。杨海对不仅对自己充满信心,对于广大青年学子,他同样抱有热烈的期望。在未来的道路上仍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像他一样投入到乡村振兴中。对他们,杨海寄语道:当我们选择这条路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但选择之后就要坚定的走下去,心中要坚定成功的信仰,不断的通过学习去实现梦想。遇到困难不要气馁,不要胆怯,也不要害怕失败,大胆的去尝试,向着光的方向去奔跑,用尽全力的奔跑,成功或许就离我们很近了。其次,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进入社会以后,仍要保持我们的学习之心,从各个方面去提升我们自己。最后,创业并不是孑然一身,一个人所擅长的领域是有限的。应当与其他的人结伴,互帮互助,共同提升,共同成长。雄关漫道、战胜艰险,理应激荡信仰的力量,挺起脊梁、敢于担当,执着追求、坚定前行。杨海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为家乡的建设发展出谋划策,书写着属于他的青春华章。为广大川农学子,树立了投身乡村振兴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