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对你也有所启发。
信任枢纽
知乎的朋友说,要想明白这个机会,我们先要明白什么是"决策流"。
什么是"决策流"呢?
我举个例子。
周末你在家做饭,小龙虾,生蚝,独家秘制酱汁儿,都准备好了。
你突然发现,家里的“五常大米”快没了。
啊!撸虾不吃饭,香味少一半。
于是,你打开手机,上淘宝、天猫、京东等平台上购买。
非常自然。
但是请问,这时,你会怎么买?
你是不是会先从这些“平台电商”的搜索框里,搜索“五常大米”开始?
然后在成百上千的搜索结果里,根据销量、信用、价格、评论排个序,最终选一个商家下单?
是啊。这有什么不对吗?
没什么不对。
但是,你也许没有意识到的是,你在搜索框里输入的“五常大米”这4个字时,你输入的,是一种特殊的信息:
答案。
你在平台电商网站上搜索“五常大米”,本质上是在寻求从“答案”到“商品”的匹配。
为什么是“答案”?什么是“答案”?
“五常大米”就是一个“答案”。
它之所以是个答案,是因为它背后,藏着一个你认为早已被回答了的问题。
你为什么搜“五常大米”?
因为你觉得“五常大米”是你家里最常用的主食。
“五常大米”这个答案,背后可能还隐藏着的问题是:
到底什么主食,最适合你家?
你可能会脱口而出:大米。
但如果我追问你,你确定吗?
你确定大米真的是最适合你家的主食吗?你确定吗?你100%确定吗?
如果你被我问得开始怀疑了,想:
啊?这...难道不是吗?
要不,我还是问一下吧。
请问,这时,你会去哪问?
你大概率不会在电商的搜索框里搜索“什么主食最适合我们家”。
因为你知道,那里只有商品,没有答案。
那怎么办?你会去哪里找答案?
你可能突然就想:
要不去知乎看看吧,那里的建议更专业。
我看看专业答主的答案,看看那些高赞的回答,是怎么说的。
然后,你在知乎上找到一篇营养专家的回答。
回答中说,不同家庭和个人的需求不同,有些人可能需要更注重高纤维的全麦面包,有些人可能适合以糙米、燕麦等为主食。
你需要根据家庭成员的年龄、健康状况和口味喜好来选择合适的主食。
你恍然大悟。
原来选择主食应该因人而异。
这时,你可能会删掉淘宝搜索框里的“大米”,重新思考你家庭的需求,然后再输入新的主食搜索词。
然后,选择一个信得过的品牌、店铺。下单。
知乎,在不知不觉中,间接影响了你的决策。
用什么影响的?
通过平台专业“场域”,在你的心中扎下一颗专业“心智锚”,挖掘出你的潜在消费需求。
针对问题,给出因果答案,而不是“相关性”答案。
什么叫“相关性”?
比如说搜索引擎。
如果有人问,我想给手机贴膜,钢化膜和水凝膜哪个好?
可能你会查到很多篇相关文章,在讲解这件事。
但是,因为信息来源比较杂,也许会有启发,但还是一知半解。
但如果在知乎上问这个事儿,你会发现专业讨论的氛围一下就上来了。
来自各个地方的专业答主踊跃建言献策。
谢邀,这事我懂。
从硬度、耐磨损性、抗刮伤性能、透明度、安装难易度,价格对比、品牌等等维度,讨论专业度非常高。
这就是基于问题本身的因果回答,从问到答的组织逻辑,其实正好解决了消费者的决策链里面缺失的半环。
为什么在Microsoft Bing搜索问题时,发现很多答案链接源自知乎?
因为很多人面对搜索引擎,只是提出了需求。
但答案,却在知乎。
这就是问题→答案→商品的决策流。
对于品牌而言,消费需求是用户提出的问题,好产品则是他们给出的答案。
以健康为例,在知乎,每天有上百万用户搜索健康答案,近一年关于健康话题的讨论量高达25亿次。
对大健康品牌而言,产品能否经得住专业的讨论和检验,成为能否赢得消费者信任的关键。
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有可能隐藏着一个真实的消费场景。
每一个答案,背后都是一次信任传递。
而提供答案的那一方,就自然成为了信任枢纽。
讨论场域
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专业答主愿意来知乎呢?
知乎的朋友说,这和知乎平台的机制有很大关系。
第一个机制,以问题来牵引内容。
截至2022年底,知乎问答量达到5.06亿条,其中包含了九千多万个问题。
知乎并不生产内容,而只是培育“涌现”专业内容的“土壤”。
因为想要找到各个领域全面又深刻的答案,唯一的办法,就是:
UGC。
UGC,就是“用户生产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在知乎,每天都有无数用户在提出问题。
比如电动车冬季续航怎么样?上千元的电动牙刷到底有什么黑科技?有哪些适合男士使用的护肤品推荐?
同时,也有无数用户,在知乎上分享他们的知识经验,从而让更多的人可以找到自己的解答。
这些看上去普普通通的用户,共同形成了知乎内容生态的根基。
一个平台的生命力,一定是来源于以用户自发分享为起点,而不是以平台的意愿为目的分享。
愿意来知乎分享有很多因素,比如算法推荐机制,比如认同感等等。
先说算法机制。
目前互联网平台流行的算法比较复杂,但是简化来看,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基于点赞和互动行为逻辑。比如点赞多,互动多,然后有高权重的给人你点赞,那大概率你的回答会排在前面。
这种算法有好处也有坏处,因为如果完全基于用户行为,大概率会带来偏差。
比如美女、八卦、搞笑段子等内容,可能收获更多的点赞。但是呢,真正有价值的、干货的内容,反倒点赞不多。那么问题来了。真正有价值的、稀缺的内容,点赞少。八卦信息,博人眼球的内容,点赞多。
所以,点赞多的内容,一定是好内容吗?答案是不一定。
另一种就是基于内容做自然语言处理或者机器学习的逻辑。比如把用户分享的内容通过算法真正理解,综合内容质量+用户行为,来进行算法推荐。
你可能会想问,那流量不重要吗?重要。流量增长对于任何一个平台存续来说,都至关重要。
甚至是生死线。所以必须在质量和流量之间找到微妙平衡。这很难,但是正因为难,才有价值壁垒。
这2种算法模式,就是互联网平台目前主流的算法模式。
知乎呢?在社区中,专业的内容本身就容易被用户所青睐,也更容易赢得用户的赞同,除此之外,我们也通过算法真正理解内容,让真正优质的回答,能在用户的自然筛选下冒泡到最顶端。
也就是说:用户只要好好写答案,写有价值的内容,好内容一定能跑得出来。
另外,我们在激励措施上,也一直在绞尽脑汁激励创作者。
真正用心做内容的人,值得被用心对待。
昨天的知乎发现大会,知乎刚刚启动了海盐计划5.0,通过增加专业认证等功能,提升职人答主的影响力和创收能力。
其次,是认同感。
知乎的答主,一般兼职居多,并不是靠此维系生存。
来自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最在意的往往都是专业和职业得到认可的成就感。
最后,是“讨论场”氛围。
哦,有意思?能具体讲讲吗?
什么是“讨论场”氛围?
我举个例子,比如你周末受邀去一家知名法餐厅,看到一个秃顶大爷,穿着拖鞋,短裤和背心。
然后,他突然拿出一个瓷碗,倒入一碗豆浆,又放上两根油条泡上,拿出筷子,开始狼吞虎咽。
你看到后,就会觉得有点怪。很别扭。
为什么别扭?
不是说东西方谁的饮食文化就更高雅,而是因为“场域”氛围不对。
因为旁边的人都是精致刀叉瓷盘,听着小提琴,切着惠灵顿牛排,盘子里装着松露面包,焦糖鹅肝布丁,杯子里是罗曼尼·康帝,桌子上还摆着蜡烛,撒着玫瑰花瓣。
反之,你到一个豆浆包子烧饼铺,看到一个人用餐却非要摆出法餐的礼仪流程。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用餐自由。
但是,并不妨碍你看到后觉得有点怪。
这,就是“讨论场”氛围的排异反应。
在什么样的场域,做什么样的事儿。
就像不同的环境,生长不同的生物。
当你来到知乎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问题的讨论是很专业的。
知乎的答主一直以来被称为PU,之前是Power user,今天的定义是Professional User(专业用户),认为专业就是力量。
在知乎的讨论场里,专业内容应该排在第一位。
知乎的答主大多具有职业背景,专业人士也非常愿意来到知乎,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
例如数学家张益唐、女子格斗世界冠军张伟丽,都会来贡献亲自答。
从克劳锐22年创作者报告当中可以看到,知乎答主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81%,创作者学历覆盖细分学科300+,职场身份创作者占比77%,这些都是创作者专业的体现。
我们也非常鼓励聚焦讨论场,鼓励大家为专业性点赞。
在知乎,尊重专业,尊重知识的氛围比较浓烈。
而且在一个讨论里面,我们认为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除了专业答主的专业声音以外,也应该有用户的真实经验分享。
我们相信,崇尚知识的人终会相拥。
这其实也是知乎的初心:
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
每个人脑中都有其他人想要知道的东西,
而知乎,会帮助每个人去展现自己闪光的一面。
我们看到有些自媒体,把这些拥有专业领域经验,在知乎乐于分享的人,解读为KOP(Key Opinion Professional) 。
什么是KOP?
这个词是从Key Opinion Leader(KOL,关键意见领袖)衍生而来的,它更强调专业领域的知识和经验。
KOP通常在某个特定领域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因此他们的观点和建议在该领域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从去年年中开始,在做了大量的客户调研,以及看到了各个行业的趋势之后,我们发现:在日化美妆、汽车、科技IT3C、食品饮料等行业,具有专业身份的人影响力越来越大,甚至在产品力的影响力维度上超过了KOL。
例如日化美妆领域,成分相关从业者、医生、生物研究等人员,对于成分有极高的话语权,对应食品饮料、汽车、IT3C更是。
在过去的市场中,品牌商选择合作对象,KOL(Key Opinion Leader)和KOC(Key Opinion Consumer)是首选,因为他们在消费者中的话语权很高。
到了今天,我觉得可能还需要加上一个KOP。
同时,对于知乎最广大的用户来说,几乎人人都和专业沾点边。
知乎把这些人,称为“职人”。
这些职人,他们可能是活跃在一二线城市的员工,也可能是一个企业管理者,创业者,企业家,生意人。
也是生活在各行各业的父亲、母亲、孩子、孕妇、老人。
也是城市中的万家灯火,千万千万的普通人。
但无论是创业者也好,还是普通的知友也罢。
职人,是我们共同的身份。
他们,是你,也是我。
职人群体对于商业来说,也是非常有价值的群体。
职人意味着一个职业,一个技能,更意味着他有收入,意味着他有消费的能力。
在知乎站内具有高购买能力的用户占比55%。
在众多内容平台当中,知乎的这个占比是最高的,比第二名要高了10个百分点。
当无数的KOP和职人聚集在知乎的时候,自然会涌现出智慧,生长出一片价值森林。
知乎的答主,因为本身的职人及专业属性,具备很强的行业前瞻性,能够精准预判行业发展趋势。
比如答主郑讯,通过对特斯拉Model Y的拆解及测算,提前4个月准确预测特斯拉还会再降7万。
知乎上用户的提问,对应的是用户需求,需求背后是具体的产品,产品背后是品牌。
当用户问题(需求)足够多的时候,就会产生商业价值。
我举个例子,现在,你在知乎app搜索框输入“什么牌子”。
(用户每天在知乎搜索产品)
你会发现搜索下拉框会自动出现各种用户需求。
例如过去一年,在知乎搜索洗碗机的日均搜索热度超过20万。
很多嗅觉敏锐的品牌商,其实早已开始布局。
真正长期耕耘知乎内容的玩家,正在闷声发大财。
超长待机
他们为什么愿意在知乎布局呢?
知乎的朋友说,随着互联网带宽的升级(3G,4G,到5G,甚至6G),我们必然从文字时代,走过图片时代,进入视频时代。
未来,互联网上,80%的带宽(甚至更多),跑的一定是视频信号。
用户对内容的耐心,越来越有限。
以前,可能你还愿意花个15分钟阅读一篇文章,花7分钟听一会儿直播。
到了短视频,要求的是5秒,甚至是2秒抓人。
用户只给你2秒钟,开头没有吸引到我,那么再见。
短视频和图文的传播寿命,也越来越短。
一篇文章3天过后,基本就没什么人看了。
哪怕一篇很火的文章,顶多传播7天,基本也凉凉。
但是,知乎和其他内容平台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内容的“超长待机”。
根据后台数据追踪,知乎3个月内浏览量TOP1000问题的平均流通周期长达21.7个月。
(知乎内容超长待机:不断被新用户浏览)
举个例子,知乎上有个问题是“买了洗碗机以后,你家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个问题是2018年12月18日被提出来的,现在已经被浏览了593万次。
然而,哪怕到了2023年,依然还有人在回答,在关注,内容的超长待机属性明显。
当有消费者需要买洗碗机的时候会看,618、双十一、女神节等促销节点,消费者会看,有品牌发了新品,消费者也会看。
有的问题,品牌方回答后,甚至都没有做太多的运维动作,内容依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转化效果。
这就是知乎的“超长待机”。
除了“超长待机”,知乎内容还可以无限次编辑,在百度搜索引擎的搜索权重也很高,通过SEO关键词占位,可以对知乎和品牌方产生很好的效果,达到双重SEO效果。
依托知乎搜索场景高信赖感,品牌商越早布局,越早受益。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种树”。
我举2个已经在知乎早早布局的品牌商案例吧。
比如荣耀。
作为一家以消费者为中心,追求极致科技产品主义的公司,荣耀相信好产品能够在知乎得到放大和充分的讨论。
在合作过程中,基于好的选题角度、丰富扎实的观点讨论和投放,荣耀在知乎实现了产品力和品牌力的高效传播,同时也构建了一套独属于荣耀的发声金字塔矩阵。
矩阵是怎么玩的呢?
第一层矩阵是官方账号,包括荣耀中国区CMO以及产品线副总裁,都会亲自在知乎发声,与消费者进行沟通。
同时,荣耀还与知乎一起建立了荣耀挚友,日常邀请知乎影像类专家和荣耀产品线的研发专家进行深度交流。
此外,荣耀在知乎的用户也是矩阵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用户每天都会在知乎上提出优质的原生选题,品牌只需要做好选题挖掘和专业回答,就可以形成一次高质有效的传播。
这一套传播组合拳下来的效果如何?
过去三年,荣耀有超百款产品在知乎被用户认知,2022年声量对比2019年提升了9倍。
比如雅诗兰黛,它是全球最大的护肤、化妆品和香水公司之一。
这家公司品牌研发了科技新成分,也选择在知乎首发。
雅诗兰黛是怎么做的呢?
联合知乎的实验室IP,开设了一个内容专题,叫熬夜肌拯救指南。
(雅诗兰黛内容专题页:熬夜肌拯救指南)
并且邀请大量知乎专业答主科普讨论。
这些答主有中科院生物化学博士、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物理化学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分子卓越创新中心博士等等。
这些答主从自己的专业视角出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从而解读雅诗兰黛小棕瓶和新成分律波肽。
一波讨论下来,雅诗兰黛内容专题页浏览次数高达一千八百万次....
除了荣耀和雅诗兰黛,还有很多品牌也在知乎深耕内容。
原因是什么呢?
很多人把这里当做最后的决策点。
临门一脚的终点,是解决信任问题。
投放广告的本质是让大家知道,使之成为选项,而在知乎这里是建立信任,帮助用户做出选择。
知乎生态专业内容不断的生长,就产生了“吸入效应”。
在其他地方看到产品,就想来知乎看看专业人士的看法。
相比铺天盖地铺了很多内容,
占住这个知乎“信任枢纽”就是效率的战略高地。
品牌方心里装着答案,而用户心里装着问题。
问题的背后,是需求。
需求的背后,是产品。
产品的背后,是品牌。
品牌的背后,是信任。
信任的背后,是知乎。
每一次搜索,每一次问题的探寻,都是一场寻求答案的旅程。
最后的话
2023年,很多创业者说,生意不如以往好做了。
红利变成红海,利润越摊越薄,竞争越来越激烈。
用曾鸣教授的话说:
“容易赚的钱肯定是没了,往后大家都得做更辛苦的事。”
更辛苦的事儿是什么?
像农夫一样耕耘,耐心种树,打造产品力,积累信任。
去经历霜冻和冷雨。
去经历季风和烈日。
去经历砂砾地和盐碱地。
换句话说:
2023,好好搞业务吧,夯实产品力。
商业的本质,是交易。
交易的背后,是信任。
那么,经营信任、打造产品力的土壤在哪里?
答案在哪里,信任就在哪里。
知乎的创始人周源说:
知乎的使命,是让人们更好的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找到自己的解答。
平台要做的,是出台各种措施来激发和保证分享的真诚,互动的友好,这就能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将有用的内容、被内容吸引的人以及衍生的生态,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人们的需求在知乎社区里不断流动,当他们流淌到那里,就会有专业答案长出来满足人们这样的需求。
每个答案背后,都藏着信任。
每个信任背后,都蕴含机会。
有了信任,就能打造内容品牌,并建立商业模式。
其实,这也是人生的商业模式。
在这个社会上,
你能赢得多少人的信任,也决定了你能取得多大的成绩。
对知乎是这样,对你也是这样,对所有的创业者都是这样。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