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就来345!”
“周末到有大草坪的弄堂里看时装SHOW。”
“我可是社区厨房的主理人哦~”
在长宁区新华路街道,一个小角落发生了令人惊喜的变化。时尚绚丽、亲切真诚、低碳环保、亲子研学、创新设计……看似并不相关的词,竟都发生在这条弄堂的尽头——一栋由闲置建筑改造的新华·社区营造中心。这是新华路街道构建“人人参与共创美好街区”的心脏。
2018年以来,新华路街道结合“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社区更新、创新社区治理等工作,持续支持社会组织大鱼营造团队开展街区营造行动,推进了一系列社区参与、社群内生激发、创新行动孵化等工作,形成一套多元主体可持续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01
新华·社区营造中心
01 缘起:活化一条衰败多年的小弄堂
新华路街道面积2.3平方公里,人口6.7万人,范围内包含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也包含老公房小区、高档商品房社区,以及包括文化、办公园区,丰富的要素构成了上海最有魅力的生活圈样本,也是上海第一批“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的试点社区。
然而,在街区中,有一条衰败多年的小弄堂叫新华路345弄。它位于新华路的中心位置,弄堂内有五栋小楼,属于90年代产业园区内建造的临时建筑,临证过期已超期使用,因权责不清,矛盾重重,一度成为新华路街区的治理难题,几乎要被拆除。2021年初,新华路街道与无证房屋所属企业达成共识,必须形成一个政府、房屋所属企业、社会组织联合的多方合作框架,活化这个弄堂的公共空间和几栋消极房屋资产,以公益作为起点,以提升公共服务,并实现良性运营的共益价值的兑现作为目标。
新华路345弄改造前
5栋建筑中的4号楼,是项目承载社会责任的关键,打造成为上海第一个综合性的社区营造中心。新华路街道基于长宁区“一街一品”项目搭建合作平台,并负责345弄的弄堂公共环境的基础改造,大鱼营造团队负责4号楼的硬件改造、筹款和运营,并联合华东理工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联劝公益基金会、金源方程律师事务所五方共建。
这是激发本地居民交流协作、参与社区共治的“美好生活共创平台”;也是培育全国社造人才,助力各地社造土壤与地方创生的共学场、实践场、展示场。
新华路345弄规划轴测图及4号楼新华·社区营造中心位置
大鱼营造负责前期整体规划,在筹备过程中有幸邀请到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青山周平先生支持公共环境与社区营造中心建筑改造及内部公共空间的设计。几方在方案探讨过程中将社造中心定位为开放、包容并一直不断生长变化的场所,并将核心聚焦于承载人的公共活动。
新华·社区营造中心改造后
改造后外立面(局部)
尽管因为资金和运营原因对方案作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简化,而设计团队将原本的场地放大区域的停车场转变为中心活动草坪的设想从一开始就打动了所有相关方,并成功的将这片草坪打造成为了公共场所的活力中心。
02 契机: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2021年,新华路街道为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重点样本社区,全方位展现生活圈的建设理念。大鱼营造团队承担其中“人人街区计划”版块的策展,将正在改造的社区营造中心作为临时展厅,利用施工围挡作临时展架,先行改造的部分室内空间如公共展示区、工作坊、小剧场等作为展示和活动空间,实践了全过程参与、持续动态生长的社区营造。
空间艺术季期间作为“人人街区计划”板块的临时展馆
空间艺术季期间召开的新华路345弄参与式设计工作坊
03 重启:边参与、边建造、边运营、边迭代
空间艺术季闭幕后,改造的第二阶段遇到了很多挑战。项目本身的复杂性,2022年上半年的疫情冲击对运营筹备、筹款、施工等都带来了巨大影响和推进的不确定性。项目团队认为不能等到一切确定并全部资金投入完毕、改造完成后再运营,而是决定采取渐进地推动和测试:一边恢复与社区的参与式互动,一边继续开展以简洁、环保为主的小尺度硬件改造,一边开启合作招募与试运营。
新华·社区营造中心运营理念模式图
整个过程使得社区营造中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一是将社区参与贯穿始终,二是不断开放地连接资源、探讨合作,三是从试运营中学习迭代经验。
2022年7月,新华·社区营造中心的改造进行到70%时,举办“社区开放日”,邀请社区成员参加快闪活动、参与调研和工作,创想疫情后社区韧性复苏的可能性,激发了社区巨大的参与热情,也为项目的重启注入了信心和动力。
社区开放日活动
8月,新华·社区营造中心80%建成,内部功能模块初步清晰。项目团队发布了“社造中心主理人计划”并开启试运营。该计划邀请社区伙伴共同参与中心的运营实验,活用空间发起各类行动,并将行动测试转变为未来的内容模块。
随开放日活动开展的公众参与
9月,新华·社区营造中心正式开放,并举办了第五届“新华·美好社区节”。美好社区节是新华路街道一年一度的连接在地社群、友好商户、社区达人的品牌活动,以一场草根艺术节庆祝年度社区营造成果。
美好社区节已经在新华形成了良好的传统,每届都结合一个社区议题,选择相应的场所,以节庆活动激活场所使用的可能性。活动包含社区市集、文艺演出、行动者分享会、在地原创作品展、项目发布等多种形式。
第五届“新华·美好社区节”视频
02
“人人参与营造美好社区”的支持系统
作为一种新的社区公共空间类型,新华·社区营造中心定位为社区的“支持中心”,为塑造“人人参与营造美好社区”而提供多种支撑。
01 作为“支持系统载体”的枢纽中心
新华·社区营造中心搭建了四大支持系统:
社区营造中心的四大支持系统
第一,搭建“地方生态系统”。这里呈现与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空间网络相叠加的社区社会网络,有在地资源、接口外部资源,如专业力量、高校、基金会和支持平台等。来到这里,社区成员不仅可以感受到“新华生活圈”,还可以连接到在地社群,发现社区的积极行动者、创作者、协作者;并基于web3的数字徽章系统小程序Comupage,搭建数字化社区黄页。
第二,搭建“参与式规划阵地”。2022年9月,上海市民政局发布《参与式社区规划导则》,将新华·社区营造中心作为参与式规划实践阵地。这里搭建专业的参与式工作坊活动空间,收集与呈现参与式规划与设计、社区行动支持的系列工具包,并结合真实项目持续开展活动。同时,不断积累来源于社区各类人群的议题,形成社区提案库,从而形成自上与自下双向互动的接口。
第三,搭建“社造共学系统”。新华·社区营造中心不仅激发社区成员的主动参与,也支持社区外部的专业者、关注者能够通过自主学习、项目制学习、驻地实践等,形成以共学为驱动的行动孵化。同时,通过研发系统化的社区营造课程,为社区设计/社区营造的专业人士赋能。
第四,搭建“可持续资金池”。新华·社区营造中心以良性运营和多途径筹款模式来支持可持续的、常态化的社区内生行动,并形成支持性的资金池。多途径收益包括空间运营与场所服务收入、政府采购社区服务项目收入、基金会专项合作筹款收入、品牌社区合作收入等。同时,还为社区积极行动者设立支持性项目,以及与基金会进行专项合作。
02 成为社区的“一瓣儿”
在社区营造中心的品牌共创过程中,大鱼营造团队并没有选取抽象的学术概念作为意向,而是希望展现一个日常的、柔软的、可爱的、温暖的、包容的形象——一个“大桔子”。桔子瓣的形状作为基本型,寓意在一个温暖的大桔子里,每个人都是社区大家庭的“一瓣儿”。
以桔子瓣引申为“伙伴”的品牌意向
新华·社区营造中心共2层,总建筑面积约840平方米。内部功能包括:展示场(互动展示性的公共空间)、发生场(参与式工作坊的空间)、交流场(社区咖啡馆与共享食堂)、共学场(社会创新书架与办公区)、实践场(主理人空间)、小剧场(多功能活动空间)等。
空间功能分布
03
人人可发起的“一平米行动”
提出“一平米行动“基于美好的理念:希望在支持社区中,人人都可以为附近带来美好改变。“一平米”,意味着小型化、轻介入;同时,强调所有行动的发起须基于在地社区成员对社区议题的主动发现。在“友好性、可持续性、创新性”等宗旨下,与专业支持人士组队共创,推动议题落地。
2022年,一平米行动以“韧性社区”为主题,五十多位参与者从头脑风暴的100个点子中,形成三十多组深化提案,并票选出十一组提案在四位专家导师的支持下落地,每组的实施经费不超过5000元。提案行动包括亲子共建自由游戏场、孩子的玩具交换屋、残疾人友好的无障碍地图、为社区商业造点烟火气的商户支持行动、跨代际沟通的长者脱口秀等等。
2022年“一平米行动”提案工作坊
01 新华桔子游戏场
这个支持项目由“新星之火”行动小组发起。他们希望孩子们能跳出补习班式的童年,与社区的其他同龄伙伴一同健康成长。在“PARS自由游戏”专业机构的支持下,孩子们自己构思方案,家长们协助孩子用回收木材、绳索、废轮胎共同搭建。
同时,这个行动还孵化在地的亲子社群形成自我运营。通过培训赋能家长作为新华在地游戏师,家长掌握了策划和组织游戏营的能力,并建立了一套自我管理、运营的模式,通过活动的公益性收费实现资金和动力的可持续,完成社区自组织的孵化。
儿童参与搭建自由游戏场
不断搭建与使用中的爬架装置
02 玩具交换屋
这个支持项目源于几个曾在空间艺术季展期中搭建的装配式“社区盒子”。艺术季闭幕后,这些“盒子”赠与了社区,希望能做可持续循环再利用,其中一个被安放在新华路345弄。三位社区成员以此为题,提出微改造成为孩子们可以交换闲置玩具的交换屋,并通过设立儿童店长机制和玩具交换机制,让闲置玩具流动起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连接起了社区的孩子们和家庭。
改造后的玩具交换屋
左为儿童店长机制(店长任期一个月),右为玩具交换机制
通过搭建“最小化行动”的项目支持平台,一平米行动逐渐促成了以街道项目资金、基金会筹款平台、社会组织、议题专家形成的支持性资金池与专家库。不同于常规社区项目“自上而下推动、自下而上响应”的模式,一平米行动采用“自下而上发起、自上而下支持”的路径,激发更多元、触达更多人群、有创意的提案发生。
更多有趣的提案可欣赏《一平米行动纪录片》
04
以社区为场景,与社会创新握手
社区营造与社会创新存在密切的双向关联。社区营造是社会创新的一个方向,社区也是更多方向的社会创新直触人群的关键场景。随着在地空间载体与社群网络逐渐成熟,社区成员们主动创新的活动在不断涌现,整体营造行动保持着动态、连续、开放的姿态。同时,也吸引了各类社会创新议题的行动者与新华社区合作。
这些议题从社区治理拓展到更广泛的、青年人更加关注的社会议题,涉及联合国可持续性发展的17个目标(SDGs),如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全年龄友好、创新教育、公平贸易、健康饮食等等。
01 社区中的“社会创新实验室”
2022年,在团市委青少年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事项“活力创城”计划支持下,“345社会创新实验室”落地新华·社区营造中心。
一般社区项目需要考虑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复杂需求,并找到适合的方向。而“社会创新实验室”则希望创造更宽容的,让创新行动更易测试、容错和发生的空间。实验室提供“小、灵活可变、开放、易组合、易触达、易展示、易还原”的基础设施,支持社区成员尤其是青年人共同探索。
实验室在社造中心一层的“实践场”,由青年创业品牌“设制场”与“闲下来合作社”联合打造。“设制场”设计了一套可编辑的、模块化的场景家具系统,像乐高积木底板一样,在地面上预埋若干个“接口”,预制化不同的节点、杆件、插件。
设制场搭建的灵活空间家具系统
这是人人都容易上手操作的搭建体系,顶部导轨、墙面展陈、柔性隔断、活动家具,甚至设置灯具和电源,让空间可以在几小时内灵活转变为展厅、市集、发布会或者工作坊等场景。所有构件拆除后,可百分百回收,空间恢复到最初始的框架状态,且几乎不再产生任何废弃物。
已经开展的一平米行动成果展
未来,这里将由闲下来合作社运营,利用模块化的装置将空间划分成大小不同的单元,提供开放、弹性、可变且搭建维护成本极低的空间,邀请青年社群、社会创新行动者、手工艺创作者等作为主理人入驻,开展社群公共展示与联合活动。
02 从家门口连接世界
在这样一个高度互联的“人人时代”,新华·社区营造中心也试图在横向的“家门口”社区网络与垂直的世界相连,与可持续议题网络之间构建桥梁。
在社造中心二层的“共学场”陈列着社区规划、社区营造、城市更新、社会创新等各领域的书籍,并根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题收集了国内外创新案例、工具包和资源档案。共学场希望支持相关的创业小团队/行动小组能够入驻社区创业和实验。
在共学场的“自带桌-工友计划”中,几十位“工友”得到支持,形成自我组织、自发连接的行动社群。“工友”们在社区营造中心可以有常驻主理人和议题主理人等多种身份。
自带桌计划的工友正在办公
高雅和怂儿都是新华在地居民,他们入驻社区营造中心后,分别成为社区共享厨房主理人和社区咖啡主理人,不仅提供服务,还为街区的居民、社会创新领域的各专业实践者创造相遇、交流、碰撞、合作的机会。
主理人的风采
环保理念时尚品牌“吉福行”与社区营造中心合作,利用345弄狭长的弄堂和草坪做T台,创造了一场社区时装SHOW。不少环保、非遗主题的设计师将新锐的作品带入社区,展示少数民族手工织物与可持续时尚的融合作品。
可持续时装秀
Brook&Breeze,倡导骑行生活方式的手工自行车品牌,他们将"Cargo"带到社区。这是在北欧较为流行的可载货低碳出行工具。他们发起Cargo“驾校”,教大家学骑Cargo,通过小程序对Cargo骑行共享;还发起“自行车厨房”,邀请大家动手让旧自行车焕新,将慢行、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融入骑行。
Brook&Breeze团队与骑行社群
不论是可持续时装还是Cargo骑行生活方式,都是与世界潮流直接相连的行动。这些在传统社区中很难想象的活动,而在新华·社区营造中心所营造的开放、友好、共创的环境下都扎根下来。丰富的社会、文化、经济活动也触发社区更多正向的可能性。
05
畅想未来的生态
外部环境与内生动力之间如同土壤与种子的关系。好的土壤能让社区的一个个项目与行动顺利经历“播种、发芽、生长、结果”的全过程。
新华路街道整体的社区营造行动是一个开放、动态、持续、系统的过程。它离不开自上而下的政策引领、规划统筹、项目推进,党建、政府的关键引领、搭台作用;也离不开自下而上从社区内生的社群主动参与、共益协作、共创家园的“软性环境”,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政府、企业、基金会、社会组织、在地联盟、社群以及高校、专家的角色都十分关键。
这也是社区问题再发现、社区议题再定义、连接各方提方案、筹集资源促改变、共享成果共维护的过程,进而形成更好的互信互惠关系,触达更深的议题。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社区成员的主体性和能力都在不断成长,最终形成一个共益、共生的社区生态。
参与式设计工具包与赋能活动
形成这样丰富的多元主体社区生态,需要在最初就考虑“共益机制”,并随着一个个真实的项目落地而推动机制迭代完善。新华·社区营造中心的多元主体共建框架与机制仍在不断探索,每一步的经验都十分宝贵。
未来,新华·社区营造中心将持续支持本地居民交流协作、参与社区共治的“美好生活共创平台”;发挥共学场的作用,培育全国社造人才,助力各地社造土壤与地方创生;更重要的是,不断梳理和总结经验,让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社区“共益机制”样本可以有复制推广,产生更强价值。
新华·社区营造中心(Xinhua Community Design Center)
项目区位: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路街道
主办单位: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办事处
承办单位: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
共建单位: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办事处、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华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联劝公益基金会、上海市金源方程律师事务所
项目负责:何嘉、金静、尤扬
项目成员:罗嘉彧、林子杰、张欢、冯炳莨、浦睿洁、陈瑾瑜、郭桃香、汤志伟、王萌、程绚、龚芷伊、古玥、郑嘉骏、宋紫樱、董美静、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