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成都崛起:经验与启示|中国投资 原创 王继源 中国投资参考

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_优秀规划案例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怎么写

导读

成都市走出了一条不靠海、不临(长)江、不沿边的西部内陆城市崛起道路。其发展经验对于新发展格局下北方城市抢抓机遇加快转型,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成都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增长高地和西南地区的重要增长引擎

●成都市的发展壮大得益于抓住“4”大机遇,坚持“1”个目标

●成都崛起对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和推动北方城市转型的启示

成都地处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的战略交汇点,是我国人口第四大城市和经济第七大城市,西南地区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过去十年,成都牢牢抓住了四大机遇,持续打造营商环境城市标杆,展现出强大引力、强劲动力、创新活力、独特魅力,成长为拥有逾2100万常住人口,1.77万亿元经济总量、经济外向度高达40%的超大型城市。最新普查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成都常住人口增加582万人,经济总量增加1.18万亿元。2020年成都以四川省2.9%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省25.0%的常住人口,创造出36.5%的地区生产总值,完成了86.1%的外贸总额,集聚度和吸引力大幅提升。

优秀规划案例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怎么写

成都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增长高地和西南地区的重要增长引擎

2010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以持续高于全国、高于全省的增速实现了跨越式增长,经济地位不断提升。

从经济增速看,成都地区生产总值2010-2020年年均增长8.9%,2013-2020年年均增长7.6%,“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6.9%,持续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2.1、1.5、1.6个百分点。成都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0年的1.9%大幅提升至2020年的3.0%。

从经济总量看,2020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7万亿元,在全国城市排名第七位,比2015年上升2位。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从2010年的1.43%提升至2013年的1.60%,2020年进一步提升至1.74%,占西部地区的经济比重也从2010年的7.68%提高到2020年的8.31%。

从发展水平看,2020年成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3万美元,已经达到世界银行高收入门槛,是西南地区最高的城市。

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怎么写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_优秀规划案例

成都市的发展壮大得益于抓住“4”大机遇,坚持“1”个目标

(一)抓住国际国内产业重构机遇,大力承接和布局新兴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万亿

长期以来,国家在成都布局形成世界级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国防科工等产业基础设施,保障我国重大装备和国防军工等产业安全的地位十分突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成都紧紧抓住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产业向内陆转移的新趋势,充分利用既有产业基础,依托丰富的人力资源等优势,面向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新的产业集群,有机嵌入全球产业分工合作体系之中。目前,成都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增至8个,轨道交通、生物医药成为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万亿元,2020年新经济企业净增7.1万家,新经济营收已经突破4000亿元,新经济活力指数、新职业人群规模位居全国第三,成为“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之一。

(二)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突破“地理封锁”,外向型经济成为重要支柱

成都地处西南内陆,本身既不靠海、不临(长)江、不沿边。成都转变传统地缘思维、突破传统区位概念,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以“打造内陆开放型高地”为目标,实施“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依托国际空港、国际铁路港“双枢纽”构建立体化国际物流通道,从根本上改变了西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必须依赖沿海港口的历史。通过多年发展,成都从内陆腹地变为面向泛欧泛亚的开放前沿,成为联通中欧的桥头堡,拥有了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中欧班列(成都)已联通境外61个城市,开行量连续4年保持全国第一。同时,成都还搭建了一条空中丝绸之路,构建通达全球的国际航空客货运骨干航线网络,开通总数达130条、覆盖五大洲重要枢纽城市的国际(地区)航线,年出入境流量居全国第四、中西部第一。

交通地理的根本性改善为成都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持续拓展全球经济链接的广度深度提供了重要条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国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比重普遍不断下降,成都却逆势而上,2020年实现出口4106.8亿元,规模是2008年的3.1倍,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82.4%,经济外向度从2000年的9.9%提高到2008年的25.3%,2020年进一步提升至40.4%,已经超过广州、杭州等诸多东部沿海城市。

(三)抓住新型城镇化机遇,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强力吸引人口人才集聚

四川盆地历史上就是农业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素有“天府之国”之称。成都顺应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的规律,推动成都平原城市群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执行相对宽松友好的落户政策,大力吸引省内及周边省份的人才流入。2014年以前,购房面积在70平方米以上的市外人员即可直接落户。2017年,《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规定,45岁及以下、本科学历及以上的人才可选任一区域落户,三年多来“人才新政”已吸引超过41万青年人才落户成都。

同时,成都还注重打造城市优良人居环境,构建山水林田湖城为一体的生态基础,建设美丽宜居、绿色低碳公园城市,提升城市烟火气,做强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周末经济,进一步增强人口吸引力。2010-2020年,成都常住人口年均增加58.2万人,常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重从12.9%提升至25.0%,大学文化以上人口年均增加30万人,占全省的比重从43.6%上升至48.7%,城镇化率由63.5%提高到78.8%。

(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以创新发展培育新动能,形成数字经济新引擎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动力源和增长极。成都依托丰富的科教创新资源,构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天府实验室“四层架构”创新平台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创新应用场。2020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11%,已经达到长三角地区水平。成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在全国率先提出应用场景理论,构建“七大应用场景+N个延伸场景”的开放体系。目前,成都已经吸引了微软、思科、IBM及华为、中兴、腾讯、网易、快手等互联网龙头企业投资设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全国排名第七位,大数据已经形成全产业链,正逐步成长为全国重要的区块链产业中心 。2020年与数字经济相关的规模以上互联网及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数量分别增加至53家、497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达947亿元。

(五)坚持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不断壮大

优质的营商环境是吸引和培育各类市场主体的重要土壤。成都主动对标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深化“放管服”改革,先后推出营商环境1.0、2.0、3.0版本,在全国首推行政处罚“三张清单”,大力推行包容审慎柔性执法,营造“有无熟人一个样、大小企业一个样、国有民营一个样、内资外资一个样、投前投后一个样”的稳定公平发展环境。

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制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强化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积极化解民营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实施民营企业梯度培育。2020年,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50.3%,占全市税收收入的65.5%,有8家民营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市场主体总数突破290万户、居副省级城市第二。得益于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成都已成为外商投资青睐地,超过300家世界500强企业成功落户,成为世界城市排名第59位的“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

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怎么写_优秀规划案例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

成都崛起对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和推动北方城市转型的启示

(一)始终把壮大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经济增速放缓,一个重要原因是三次产业中工业增长的大幅放缓和工业利润的大幅萎缩。北方部分省份,虽然发展阶段不同、产业基础不同、经济结构不同,但均出现了制造业占比快速下滑的现象,经济脱实向虚的特征明显,值得高度警惕。

反观成都,始终高度重视工业经济的发展,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推动集成电路、智能终端、汽车、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强链补链。成都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进入高收入阶段的同时,工业仍然保持良好增长态势,二产从业人员、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总量依然在逐年增加,没有出现“去工业化”。同时,成都还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在互联网、新经济领域崛起的势头较为明显,为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提供了良好基础。

(二)勇于突破传统区位限制,坚持扩大对外开放

在对外开放上,我国南北差异明显。北方开放水平要明显低于南方地区。客观来看,北方地区特别是环渤海地区,对外开放的硬件基础条件很好,拥有天津、大连、青岛等世界级港口群和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但由于对外开放理念不足等原因,北方并未将开放的区位优势充分转化为经贸优势、产业优势,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有待提升。

反观成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通过铁路、航空等开放通道的打造突破了传统区位劣势,国际门户枢纽地位持续提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对外交往、中转服务、信息交换等核心功能,形成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

(三)积极吸引人口人才流入,形成城市规模效应集聚效应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已经从城乡人口迁移下的大中小城市普涨的1.0阶段,转向人口从中小城市向大城市转移的2.0阶段,特别是在人口流动加快、人口老龄化加深的背景下,一个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将成为其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动力。

成都历史上就是个移民城市,对外来人口始终保持包容开放的态度。西南地区人口稠密,成都对四川和整个西南地区的吸引力强,大量的外来人口流入形成了成都的人口规模优势、市场规模优势,有力推动了成都消费经济的发展和西部服务高地的构建。

(四)重视区域合作,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强化分工,形成合力

加强区域分工合作是增强区域发展合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我国南方地区较为重视区域合作,如沪苏浙在安徽投资占安徽省外投资的比重超过50%,江西从广东引进资金占比25%以上,通过加强优势互补,积极吸引沿海发达地区的资金、项目投资,形成了较为紧密的产业链条和经济纽带。

成都与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的两大中心城市,与东部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相比,单纯一方的实力仍是有限的,只有相互借力、联动发展,形成互相支持、互为依托的紧密关系,才形成了更大的区域市场,也争取到了更高的国家定位、更大的政策支持,从而创造出“1+1>2”的发展红利,在全国区域发展的版图中脱颖而出。

编辑 | 青禾

设计 | 大米

优秀规划案例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怎么写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

本文刊于《中国投资》2021年11月号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