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9_a23bb9700e9ae1038980e96b89cf6eb1.jpg

喂养小羊,李小平有一套自己的“规程”。 李家鸣摄

1月6日,腊月十五,已进入庄稼人“小寒大寒,准备过年”的日子。在黎城县上遥镇前庄口的黎城国营大青羊场里,同样繁忙热闹。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忙不是为了迎接新年。新生的小羊、哺乳的母羊、选育的种羊,“咩咩”成一团,饲养员娴熟穿梭其中,不停地撒下玉米、豆粕、麦麸、米糠……在这个3.6亩的大青羊遗传资源保护繁育基地里,奏响着别样的“迎新曲”。

黎城大青羊属太行山羊的一个地方类群,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南山麓。当地人很早就对公母羊实行分群管理,选择本地或异地的优良品种进行繁殖,不断选育中,形成大青羊这一优良品种。黎城大青羊体格高大,体质坚实,早期生长发育快,抗寒抗病力强,产肉率高肉质好、产绒量高绒质好,至今已成为我省的地方优良畜禽品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黎城县将大青羊品种的改良和推广作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抓手,打造了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基地,带领农民由传统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让畜牧养殖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和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引擎。

“母羊生羊羔后,每天饲喂精饲料1斤、干草3斤、青贮料1斤,早晚各喂一次。”“羊羔半个月大时,少吃一些青贮料,1个月时,要加一些精饲料,玉米、豆粕,还要稍微加点钙和盐。”枕头边一个卷着毛边的笔记本上,写满了饲养员李小平的“喂羊规程”。

“我在这里养羊,离家近还能挣点钱。”李小平说,“以前每喂一次羊要好几个人弄半天,现在好了,全天的料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弄好,新安装的机器可省了不少力气。”铡草揉丝机、饲料粉碎搅拌机、TMR全日粮混合搅拌机,这些由长治市级财政补助资金购置的现代化配套设施,不仅减轻了李小平们的负担,也让羊场走上了现代化、规模化的发展之路。

作为大青羊保种场,黎城国营羊场多年坚持大青羊的遗传资源保护工作,采用种草养羊、舍饲养羊、同期发情、集中配种、批次化产羔等配套技术,进行黎城大青羊的保种和开发,以及肉羊的舍饲化育肥生产。羊场负责人崔联红告诉记者,至今他们已累计向省内外推广各品种种羊3000余只,为全省肉羊的杂交改良工作提供了种质保证,也让黎城大青羊这一优秀的地方山羊品种得到充分保护和利用。

“我对现在这个工作很满意。”李小平脸上洋溢着笑容,对未来充满希望。崔联红同样信心满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培育和保护,在种质资源不流失的前提下,再扩大羊场养殖规模,从现在的500多头,扩大到上千头,甚至更多,这样就能带动更多的乡亲靠大青羊赚钱。”

狗儿跳,羊儿叫,人儿忙,眼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欢笑,在这个“屋外成冰,人不出手”的数九腊月,构成了最具时代特色的新丰年。

本报记者李家鸣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