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之内,我要让自己的人参种到加拿大的土地上。”35岁的吉林省集安市榆林镇榆林村人参种植户朱贵林信誓旦旦地说。在他身后半山坡下的1200多亩土地上,鳞次栉比地排列着蓝色的园参复式种植棚。作为鸭绿江畔“人参村”里10余个“亿元户”之一,朱贵林如今正计划在吉林、山东、北京之后,于北美地区开拓第四个种植基地。
1988年,朱贵林开始和家人一起参与人参种植。上世纪90年代初,“下海经商”潮涌进了这座位于中国东北的县城,使朱贵林进一步开拓了眼界、坚定了信心。经过20余年的积累,这名“亿元户”已拥有2000多亩园参种植基地,接受采访时甚至自嘲为“土豪”。
像朱贵林一样,在过去30年间从一贫如洗到资产流油的例子在集安市不胜枚举。作为我国人参主产区,集安市每年4000吨的鲜参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1/8。2014年,集安市人参产业实现产值43亿元。无论是林区种植的林下参,还是非林地种植的园参,集安的人参产品均已在国内占据重要的市场份额,且已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午后的阳光穿过叶间的空隙照在林间盛开的参花上,63岁的青石镇秋皮村书记丁永华带着记者小心翼翼地走过这里。他说,林下参比较娇贵,对光照、水分等自然条件要求苛刻,种上20多年被挖掘出土后,如果须、纹、脖、芦、体等俱全俱美,每株就能卖到1万元到数万元。“林下参既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精神图腾,这里一般不让外人进。”他说。
秋皮村目前有430户村民,参与人参种植、加工、销售的有410户。集安市人参特产业发展中心综合科科长丁宏伟介绍,当地人参采掘始于唐朝,人参种植始于清朝,上世纪80年代人参种植开始成为边境村屯居民重要的致富项目。目前,集安市共有人参种植户6660户,人参加工企业123户,秋皮村、榆林村等村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参村”。
本世纪初,受粗放的产品加工、单一的市场营销等局限,高产的人参数量虽然给农民们带来粮食丰收般的喜悦,却也导致“人参卖到萝卜价”的挫败感。为此,集安市相关部门和企业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如今已实现种植、加工、商贸流通的全产业链开发。在一家企业的展厅内,记者看到人参加工的糖果、保健品、面膜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
据介绍,目前集安市已开发出238种药品、300余种化妆品、6种食品和保健品。甚至连提取过皂苷的废人参叶也被用于草莓种植的肥料,使“人参草莓”于2013年问世。在麻线乡上活龙村的一处大棚内,记者品尝到这种有点淡淡人参味的草莓,它的价格如今是每斤10元,比普通草莓高出1倍。
“从根到茎、叶、果、花的全株开发,是政府、企业、市场给我们提供的三重保障,这为我们人参种植户增强了信心,也为村民们进一步铺平了致富道路。”朱贵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