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柔比星脂质体是将多柔比星先后包裹上磷脂双分子层和聚乙二醇层后得到的。

相比多柔比星,脂质体外衣让其粒径增大至80-100nm,这样就无法进入人体正常的组织(≤40nm),所以多柔比星脂质体引起的心脏毒性、脱发等不良反应有所减轻。

那么粒径的增大会不会影响到它在肿瘤组织的分布呢?

由于肿瘤部位血管通透性是增加的(≥500nm),所以多柔比星脂质体100nm左右的粒径完全不影响其在肿瘤组织的聚集。因此,脂质体剂型的引入不但能够降低多柔比星的心脏毒性,还可使其更易聚集于肿瘤组织。

但是,任何事物的存在往往都具有两面性,脂质体在增效减毒的同时,也容易被血浆蛋白吸附从而更易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快速吞噬而牺牲。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在脂质体外再裹上一层聚乙二醇外衣!聚乙二醇的引入阻止了血浆蛋白在脂质体表面的吸附,逃脱了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的命运,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大大延长(消除半衰期55小时)。

多柔比星在聚乙二醇层和脂质体层的包裹下,相比多柔比星普通剂型抗肿瘤作用增加、持效时间延长、心脏毒性降低,但是,也不是完美的。

首先,多柔比星脂质体的心脏毒性还是不容忽视的。

说明书中明确指出,当累积剂量>400mg/㎡ 时要注意心脏毒性,当累积剂量>450mg/㎡时必须在每次用药前考虑评定左室,当射血分数低于治疗前或低于45%,均应进行心肌内膜活检。

同多柔比星普通剂型一样,QRS复合波减小是其心脏毒性的重要指征。

其次,脂质体剂型还增加了粘膜及皮肤毒性,提高了手足综合征的发生风险。

多柔比星脂质体导致的手足综合征在实体瘤的发生率为18%~49%,在血液肿瘤中发生率为5%左右,症状通常在治疗6周或更长时间后出现,延长给药间期1-2周或减量后通常可以缓解,必要时可使用糖皮质激素。

另外,多柔比星脂质体在适应症、用法用量等方面与多柔比星普通剂型也是不同的。

对于多柔比星脂质体,SFDA批准的适应症仅有卡波氏肉瘤(20mg/㎡,q2-3w,≥30min);美国FDA批准的适应症除卡波氏肉瘤(20mg/㎡,iv q3w, >1 h)外,还包括复发性卵巢癌(50mg/㎡,q4w,>1 h)和多发性骨髓瘤(30mg/㎡,于硼替佐米方案第4天给药,应在硼替佐米输注结束后立即给药,>1 h)。

另外,在乳腺癌NCCN指南中,也已将多柔比星脂质体列为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首选单药推荐方案(50mg/㎡,d1,q4w,>1 h)。

同样,在淋巴瘤NCCN指南中,对其也有推荐(R-CHOP方案中脂质体多柔比星:30~40 mg/㎡,d1 ,q3w ,>1 h; GVD方案中脂质体多柔比星:15 mg/㎡, d1,8,q3w,>1 h;皮肤T细胞淋巴瘤:脂质体多柔比星20~40 mg/㎡,d1,q3w,>1 h)。

具体使用时需注意什么?

在具体使用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多柔比星脂质体的溶媒必须选用5%葡萄糖注射液,以免发生脂质体聚集;输注时间不少于30min,尽量在1h以上,尤其是首次输注时,以防急性过敏样反应的出现。

《脂质体阿霉素治疗恶性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的中国专家共识》中建议多柔比星脂质体起始给药速率应≤0.3mg/min;如果10~30min无不良反应,剩余药物可在60min内给药完毕。

对有滴注反应的患者,应作如下调整:总剂量的5%应在开始的15min缓慢滴注,如果患者可以耐受且无反应,接下来的15min里滴注速度可以加倍。如果仍能耐受,滴注可在接下来的1h内完成,总滴注时间90 min(前10 min内滴速5~10滴/min);也可在滴注之前预防性使用地塞米松或抗组胺类药物。

在剂量调整方面:因多柔比星脂质体由肝脏代谢并经胆汁排泄,所以肝功能不全的患者脂质体阿霉素的给药量要减少:血清胆红素12~30mg/L者,采用常用剂量1/2;血清胆红素>30 mg/L时,采用常用剂量的1/4。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