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的小山村“藏”着一个百万粉丝的大V;蓝莓基地不仅产蓝莓,还诞生了一位“蓝莓皇后”;坐在手机前,直播有板有眼,不逊薇娅。武义的网红们把农村生活过得诗情画意,介绍家乡风土人情,展现地域特色。在创业的同时,也帮助村民卖山货、搞旅游,大家共同富裕。
楚过寒 草根网红的追梦路
“欢迎来我家。”电话那头的楚过寒,热情地跟记者打着招呼,并叮嘱道,“我家在冰坛村,山路很陡,开车小心。”进村的路果然又陡又窄,数里长的山路盘旋而上,记者开了足足20分钟。
楚过寒是网红。在抖音他拥有149万粉丝。随手发一段视频就会有无数点赞:山里打雪仗,47.2万点赞;吃馒头,43.6万点赞;祝福陌生人,58.7万点赞;做艾糕、包馄饨,123.9万点赞……视频里,他总喜欢挂着一条风油精项链,这个酷似武侠片里走出来的小伙,正对着镜头用灿烂的笑容对网友说:“来我家吃饭。”
见到他时,他正忙着打包山里的笋干,准备发货。他的皮肤比短视频里要黑一些,头发有点乱,上身是沾着泥土的皮衣,胸前是他的标配风油精项链,下身是牛仔裤,和农民一样朴实简单。
楚过寒所在的村庄,位于武义县柳城畲族镇前湾村冰坛自然村,他生于斯长于斯。如今,除了村里人,已经鲜有人知道他的本名。为取这个网名,他翻字典翻了三年:“要有荡气回肠的侠士风范,就像楚留香、杨过那样。”
高中时,因故辍学,楚过寒便成了别人眼里的“叛逆少年”,也是老一辈眼里的“傻小子”。辍学后,他不出门打工,也不外出交际,活动范围基本限于本村,最常做的事就是和村里人一起耕田种地。
之后的十年,他在横店当了一段时间的“横漂”,还去了深圳、长白山拍摄视频……他觉得“花花世界多繁华”,可是这种新鲜感并没有维持几年,每到一个地方不久,他就会想家。
楚过寒的短视频之路是从2008年开始的。一次,他回到武义的老家,发现老房子破落不堪,都快倒塌了,外面杂草丛生。当时,他决定翻修房子,把老房子保存下来,同时开始拍短视频,记录家乡的风土人情以及日常生活。
一开始,村里人都很奇怪,想不通这小子拿着手机东拍西拍想干吗。而楚过寒并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只想学《堂·吉诃德》里的骑士,在经受嘲笑时仍然坚持做自己。
“这是上个月拍摄的视频,是最新一条爆款。”看着楚过寒递过来的手机,画面是一根竹笋破土而出的视频,点赞数达到了近30万。短短十余秒的视频,他花了6个整天的时间才完成了拍摄环节。他说,发这个视频,是为了让顾客更近距离地感受原生态,让更多的人来买乡亲们的山货。
为了拍好视频,楚过寒先后买了7部手机。一部负责拍摄,一部负责剪辑,一部负责直播带货,还有的负责对接客户。楚过寒每天很忙碌,除了拍视频、直播带货,他还要到村里收购山货。
冒着大雨,邻村的奶奶提着自家晾晒好的5斤笋干来到楚过寒家,一番分拣后,奶奶接过了楚过寒递过来的200元现金。这是5月11日,楚过寒在抖音上发布的一条收购山货的视频,如今点击量已经超过10万。视频的结尾,奶奶正对着镜头笑,用质朴的方言说:“明年我要晒一些质量更好的笋干,都卖给你。”最近,楚过寒的直播间卖得最火的就是应季笋干,每天都有将近100件快递从这个小山村发往全国各地。这些笋干,都是他以高于市场价的价位从乡亲们手中收购的。
爆红的楚过寒,让这个不知名的小山村,变得热闹起来。五湖四海的网友慕名来到冰坛村。远的从内蒙古、哈尔滨来,近的隔壁县小网红也来蹭热度;有还在“学海”的中学生,有留学海外多年的博士;有寻找存在感的“失意者”,也有年入千万元的企业家……
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也让楚过寒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我希望我的小山村是一个平台,让有梦想、有缘分的朋友一起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重新找回儿时的乡愁。”
村里人的态度这几年慢慢变化。虽然他们仍然“看不懂、摸不透”冰坛村和楚过寒的爆红,但眼前这个看着长大的“傻小子”好像不一般了。他们都看到,楚过寒给冰坛村带来了不一样的变化。
在他的带动下,不少乡亲也通过互联网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今年3月份,楚过寒的同学注册了“畲乡华妃”的账号,辞职回到老家乌漱村拍起了短视频,短短两个多月已经拥有1.6万粉丝;另一位乡亲注册了“畲乡方妞妞”的账号,在楚过寒的指导下,拿起手机开始记录老家发生的点点滴滴……
张群英 大山里的“蓝莓皇后”
“2000斤蓝莓暂时供应不出,实在抱歉,我可以帮你联系一下周边的农户,一起发货,你看行吗……”5月20日,武义紫冠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张群英一边打着电话跟客户解释,一边给新上市的蓝莓打包。
从2013年接手“烂在山上的蓝莓树”,到每年百万元收入、获得省、市、县各类荣誉奖项;2017年,她登上央视七套《致富经》,“紫冠蓝莓”成上榜品牌;2018年,参加第八届三农创业致富榜样领奖盛典;通过网络传播,她已经成为网友口中的“蓝莓皇后”……张群英自己也没想到,短短8年,她会从农民变身网红。
2013年初,武义县大田乡徐村的媳妇张群英与村里签下了10年的租赁合同,承包了已栽了三四年蓝莓的基地,开始了新的创业。
创业头几年,张群英称自己是个“倒霉的女人”。种蓝莓第一年碰到干旱,很多来不及成熟的果子过早地“成熟”、晒干;次年投资装上了灌溉设施,一场台风却让挂果的蓝莓掉落不少,甚至果树被连根拔起;第三年遇到大雪,第四年又逢干旱……2017年,正当蓝莓进入采摘旺季之时,连续的大雨,使蓝莓落了一地,踩着一颗颗饱满的蓝莓,张群英心都碎了,但她挺过了一次次困难。
承包蓝莓基地以来,张群英就住在基地的简陋房子里,几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150多亩的蓝莓种在这座山上,附近不仅有茂密的竹林,还有几十座坟墓。张群英备了铁锹、棍棒,甚至菜刀来壮胆。“委屈、害怕,很多东西只有自己经历过了才知道。”从脱下最爱的裙装、高跟鞋,换上工作服和雨鞋的那刻起,张群英就在心底暗暗告诉自己,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创业历程艰辛,张群英也得到了很多帮助。创业瓶颈期,她受邀参加县红领新青年第三期培训班,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她学会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蓝莓营销,带领徐村蓝莓种植户抱团发展,让徐村蓝莓成为浙中水果采摘游的一张金名片。
“做农业,我是认真的。”这是张群英在抖音上的个人简介。从2018年起,她便开始自学拍摄剪辑短视频,记录蓝莓种植的点点滴滴,引发了社会关注。8年前对种植蓝莓还是“一窍不通”,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己致富的同时带动了徐村及周边村庄50多户村民也种上了蓝莓。如今,武义县大田乡的蓝莓种植面积达到了1000亩左右,村集体收入增加了,周围的农户通过种植蓝莓走上了致富之路。
李碧群是最早一批在张群英带动下种植蓝莓的。“我家的田就挨着张群英承包的那块地,想想空着也是浪费,不如试种一下蓝莓,就算收成不好,自家也能多点水果吃吃。”没想到蓝莓树刚结果的那一年便赚了两三万元。尝到甜头后,她开始扩大规模。“我们小农户家里资金也不多,就每年增加几亩,如今,我家蓝莓种植面积大约有15亩。”李碧群的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振兴乡村要靠大家共同努力。”这是张群英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面对蓝莓种植户相互压价、抢客源等恶性竞争的状况,她努力引导身边的种植户良性循环,并带头探索蓝莓深加工。这几年,她曾经试着开发出蓝莓酒、蓝莓酵素等产品,打开了一定的市场。
今年,张群英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新蓝莓基地的推广上。她把温泉旅游度假区周围村民荒废的山承包过来,一来可以扩大基地面积,二来还能给村民带来经济收入,一举两得。新基地有70多亩,里面种的都是一些新的蓝莓品种,品质更优。
忙完徐村蓝莓基地的鲜果采摘后,张群英就带着工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基地的工作中,工人负责施肥、除草、采摘,她负责直播带货……“新基地地理优势很明显,与温泉小镇相邻,下一步可以做特色旅游文章,与温泉小镇温泉项目形成互补,创意设计采摘游体验项目,积极推动‘旅游+ ’多元化发展。”张群英说道。
徐丽琴 让乡土滋味热销网络
“这是我们精心熬制的桑葚膏,加入了很多中药,可以补肝肾,喜欢的宝宝们可以点击下方的链接购买哦。”5月21日,在武义璟园古民居博物馆里,武义县随喜食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徐丽琴对着手机镜头直播带货。根据实时的订单量,身边的工作人员正忙着打包、发货。
较好的颜值,生动的表达,过硬的产品,让徐丽琴和她的店铺在网络上小有名气。徐丽琴负责直播带货,丈夫楼刚强负责各类当季农产品的深加工。这一对80后夫妻,借助互联网的传播,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了武义的乡味。
“现在我们一般做桑葚、覆盆子、蓝莓等当季农产品的深加工,主要在网络销售,东西都是从当地农户手中收购来的,再过几个月,我们就推主打产品——梨膏。”徐丽琴说,通过直播带货,在让更多好产品走出大山的同时,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优质的农产品。
桐琴蜜梨马上大批量上市了,这几天,徐丽琴正忙着联系老家桐琴镇的合作社以及农户,商谈收购事宜。“桐琴蜜梨是早熟梨,刚上市的时候可以卖个好价钱,但等到后面各地的梨都上市后,就没有了竞争力,很多梨农的蜜梨都只能烂在地里。”为解决蜜梨滞销问题,这几年,他们与60多户农户合作,以市场价收购了近百万斤检测合格的蜜梨。
69岁的邹金明,有着10多年的蜜梨种植经验,是扬店村蜜梨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也是徐丽琴的供货商之一。整个合作社的桐琴蜜梨种植面积达到500多亩,全村50多户人家从事蜜梨种植。邹金明说:“固定的合作模式,让村里的蜜梨不愁销路,农户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一次偶然的机会,徐丽琴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家乡特产梨膏,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让她萌生了推广这一家乡特产的想法。徐丽琴的丈夫曾做过中药材生意,夫妻俩一拍即合,他们决定要做就做最好的梨膏。
徐丽琴回忆,小时候根本没有什么零食吃,只记得每每咳嗽,她外婆就会拿出一罐黑黑的“宝贝”给她吃,甜甜的,味道棒极了。当时她傻傻地想自己多生病才好,可以经常吃上这种珍贵的“零食”。后来结了婚生了孩子,外婆还是会在蜜梨成熟的季节,买回一大篮子的梨,花上一两天时间将梨熬成膏,备着给家里的小辈们吃。外婆总是说:“这才是好东西,有钱都买不到的哟!”
以前桐琴镇家家户户都会做梨膏,但是选材和搭配并不讲究。徐丽琴夫妇请教了家里长辈,并在查看中医药典籍、传承古法的基础上,总结出自己的梨膏配方和熬膏技艺。目前已成功申请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熬膏技艺。
20斤鲜梨才能浓缩成1斤梨膏,桐琴梨膏借助祖传手艺和完善的工艺流水线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对蜜梨有着很大的需求量,因此,梨膏产业成为了桐琴蜜梨拉长销售期、提高附加值的好途径。除了梨膏之外,徐丽琴夫妇也在做黄精、桑葚、覆盆子等鲜果的深加工,帮助不少本地农户解决了销路难题。
“我们去年开始线上直播销售,向全国各地推介桐琴梨膏。”徐丽琴说,桐琴梨膏除了畅销本地及周边县市外,还销往温州、杭州、上海、北京等地,去年的销量超过了1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