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8年过去了,也许他们想不起来扶贫的第一个脚印踏在哪里,却能清楚地记得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槐埝乡灵中村、东张乡南卫村的每一道田埂、每一条村巷、每一家院落。
2009年以来,临汾市国税局一批又一批干部带着扶贫攻坚目标,满怀热情地走进浮山县的灵中村、南卫村开展驻村扶贫。如今,他们用担当走出一串串印迹,用赤心点亮一张张笑脸。
倾注感情,国税人不了的乡土情结
“奶奶!小宋来看您啦。”
宋海龙刚迈进院落就大声喊了一嗓子,他说奶奶耳朵不好,要大声喊才听得到。
“哎,孩子,快进来,外面冷。”话音才落,窑洞里迎出一位慈祥的老奶奶,频频招呼小宋进屋,又拿核桃,又拿苹果,拉着他问长问短。
2015年秋天,临汾市国税局年轻干部宋海龙被浮山县东张乡党委任命为南卫村第一书记,那时候村里正在收玉米,小宋二话不说就挨家挨户去帮忙,农村长大的他干起活儿来一点也不输村里的好把式。
“没有感情,扶贫工作搞不成。”走在南卫村的村巷里,小宋说,带着感情,才能倾尽全力,为乡亲办好事,办实事,办成事。
临汾市国税局局长王子贞第一次到南卫村时便动情地说:“我们大多数人都来自农村,都有很深的乡土情结。国税局在这里扶贫,就是真扶,什么问题最紧迫,我们就解决什么问题。”
集思广益,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
宋海龙深知,扶贫工作决不能走过场,搞花样,而要注重规划,因地制宜。扶贫工作队刚驻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个小型水利设施。“为了争取资金,我在乡里、县里跑了一个多月,最后终于争取到山西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30万元和县里配套3万元,也顺利完成了项目前期的预算评审工作。”
为了让工程尽快落地,小宋协同村两委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商议水塔、蓄水池的选址和管道铺设问题,并公开招标,还成立了“村小型水利项目建设监督小组”,让村民监督,确保工程质量。
现在,80立方米的水塔已经封顶,300立方米的蓄水池主体已经建成,2000多米的管道铺设也已完工。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小书记”,来了就有大作为!
这几年,临汾市国税局的扶贫干部,坚持从小处着手,改善灵中村、南卫村乡亲的生产生活条件:整修铺筑村级公路5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31盏;修建2个村民活动广场;为61户村民安装太阳能洗浴设备;为30户家庭安装冬季取暖吊炕;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义诊,建起村民健康档案;为80岁以上老人、特困户、残疾人、老党员、老干部送去年节慰问品和慰问金,总计已经达5万余元。
着眼长远,闯出一条长期有效的致富路
“老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不能只看脚底下。”在临汾市国税局局长王子贞看来,引导大家伙儿发展春秋大棚,增产增收才是硬道理。
2015年,南卫村新增大棚20亩,蔬菜种植逐步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大棚种植户范芝兰说起2017年的收成,自豪地笑了,“去年上半年,我两个大棚种的西瓜就卖了15000元,下半年种西红柿,又卖1万多元,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
着眼长远,这也是临汾市国税局多年的扶贫经验。为此,该局在灵中村引导村民成立了养兔合作社和芦笋种植合作社,带领村干部和种植户到山东省、运城市等地学习考察芦笋种植技术,现已发展到1100余亩。每年,该村200多户村民仅西瓜、芦笋两项收入就达200多万元,尖椒、美容椒等都有可观的收入。
2017年,扶贫工作队和一家艺术灯笼制作公司达成协议,给南卫村引进了红灯笼加工制作项目,通过“不离土不离乡、家庭工作两不误”的灵活就业方式,解决了留守妇女的生活就业问题,吸引了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回流,开拓了一条致富新路。他们深知,扶贫工作队不能永远扶着乡亲走,要给乡亲蹚出一条致富路,要给乡亲留下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致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