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特殊教育逐步由聋教育转型为培智教育,学生的残疾类型多、程度重、个性差异大,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专业性都很强,对特教老师的要求更高。近年来,学校重点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始终以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为主线,以教师专业成长为抓手,以教师爱岗敬业为核心,以日常教研活动为平台,建构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职工的职业道德水平。
爱岗敬业是教师工作中的爱心、快乐、进取、幸福感等情愫的源头。为了保持教师爱岗敬业的“源头活水”,平日里,我们始终围绕“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这一主题,通过各种形式,强化教职工“用心、尽责”意识,增加教职工的正能量,提升教职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如每周一全体师生共同参加升旗仪式,老师跟孩子们一起聆听国旗下的讲话;坚持每周一次的全体教师政治学习;每学期一次的师德师风征文或演讲比赛活动,老师们用鲜活的笔触叙述自己身边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向大家展示了感人至深的教育情怀,在生动的师生情里每一位老师都体验到了作为特教老师的无上光荣。在一次又一次的精神陶冶中,师风师德建设已不再是一句空话,老师们都能够自觉地以母爱般的细心、耐心、恒心来呵护、关爱每一名学生,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点滴琐事(如带学生上厕所,给学生穿衣、钉纽扣、系鞋带,学生生病时的陪护、喂药、喂饭、洗衣、带学生洗澡、购物等)中感知孩子们的喜怒哀乐,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品味残缺花朵散发的芬香,体悟折翼天使点滴的进步,以此不断积累教师内心爱的体验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2、开展专题业务讲座,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升高效率的教学质量,是推动一所学校不断前行的基础。几年来,学校坚持开展业务交流活动,全体教师采用自荐和轮流的方式,全部参与主题业务讲座。主题交流内容可以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体悟、困惑、探索,可以是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观察的现象,尝试的方法,思索的心得,也可以是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或经验介绍等。通过这种形式给每一位教师带来交流学习的机会,搭建交流成长的平台,让老师们都能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同时也使自己得到学习、提升、充实、成长……在一次又一次的思想碰撞和探索交流中,打造了一支精良的骨干教师队伍。如于昆鹏老师从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迅速成长为省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多篇论文发表、在各种教研活动中取得优秀的成绩;赵二妍老师从稚嫩慢慢走向成熟,先后被授予“市优秀教师”、“砀山县十佳优秀班主任”等称号,多次在各级各类教学活动评比中取得骄人的成绩,尉言章、姜淑云、唐冬侠等多位教师也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地历练与成长着,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3、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创建书香校园。
读书历来是古今圣贤修养身心,提高境界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文化传承者和学生心灵成长的引导者更是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如“终身教育”等理念所倡,人的发展离不开学习,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要保持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更需要如此。把读书当做乐趣,并自觉把读书和教学结合起来,做到博览、精思、熟读,更好地指导工作,让自己不断成长。常年繁琐的教学工作,加上日常生活的琐事,让身心日益倦怠的教师难有闲暇放松自己,长此以往,教师就难有激情。
因此,学校购置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用书和专业书刊,鼓励教师多读书,使其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具有崭新的特殊教育理念、开阔的教育视角,更好地实现专业成长。如《不抱怨的世界》、《做不抱怨的教师》、《特殊教育,让生命更有尊严》、《优秀教师是怎样炼成的》等,书中积极正面的内容引导教师摆脱负面情绪,以更加乐观、坦然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
学校每学期都会举行一次“我爱岗、我敬业、我快乐、我幸福”的读书交流活动,采取学校推荐书籍和老师自我选材相结合,鼓励老师们每学期坚持读一本好书,并把读书的心得体会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进行汇报交流,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沐浴校园。通过这一活动,把书中的精华或读书心得介绍给大家,既提升了自己的文化内涵,又加深了自己的教学底蕴,也让其他教师得到了思想和精神上的分享。
4、加强校际交流,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是学习先进教学和管理经验的一种有效方式。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互动研讨是促进学校发展和进步的有效途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借鉴兄弟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模式。近年来,学校积极采取“走出去”的方式,更好更快地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科研水平。于昆鹏老师去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特殊教育系访问学习一年;所有一线教师分期分批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学习;积极选送青年教师参加特殊教育“国培计划”培训;选派教师到马鞍山特殊教育学校、芜湖培智学校、阜阳特殊教育学校、蚌埠特殊教育学校等交流学习;与本市特殊教育中心、泗县、灵璧、萧县等兄弟学校之间的交流已成为常态;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长足的进步,教科研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5、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
开展课题研究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切实提高特殊教育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安徽省教科院2014年度课题《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研究》顺利结题,课题组成员在如何提高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效率上反复进行课堂实验研究,实现了“以课题促课改、以理论指导实践、切实提高特殊教育课堂教学效率”的初衷,获得了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双丰收。课题组开发了两种经实验证明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聋校语文阅读教学“疑读悟写背”教学模式与“读议划换算”聋生解应用题的“化繁为简”模式。安徽省教科院2019年度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聋校语文教学有效策略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几年来,教师们在各级各类课堂教学比赛、微课、论文评选中,收获了优异的成绩。赵二妍老师执教的聋语文《幸福是什么》获安徽省特殊教育教师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在金色的海滩上》在2018年全省特殊教育年会上展示并获得好评、微课《翠鸟》获省一等奖、论文《谈“疑 读 悟 写 背”在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获省二等奖;尉言章老师执教的聋数学《梯形的面积》获安徽省特殊教育教师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微课《图层的认识》获省一等奖、论文《浅谈聋生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和能力的培养》、《农村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发表在《现代特殊教育》杂志上;于昆鹏老师的微课《象形字》获宿州市一等奖、论文《培养聋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聋生朗读的三重境界及有效训练策略》、《聋校语文课堂朗读训练存在问题及有效对策》《模型制作—开启天才学生创造力的金钥匙》等多篇论文分别被《湖南教育》、《辽宁教育》、《文理导航》、《现代特殊教育》杂志刊用、论文《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获省三等奖;唐冬侠老师的论文《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被《山西教育》采用并发表。邵静霞老师的论文《“医教结合”背景下聋校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获省一等奖;姜淑云、唐冬侠、耿素玲、李玲、郭翠兰老师的课堂教学在《宿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优质课比赛》活动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今年9月,宿州市名教师“于昆鹏工作室”挂牌成立。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我校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我校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按照《全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的要求,遵循“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思品课程中引领、在主题活动中强化”的育人思路,积极探索感知、参与、体验的育人模式。特殊教育学校面对的是一个生理和心理有缺陷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是有特殊需求的。在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大背景下,提高特殊孩子的思想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尤其重要。我校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联系生活,鼓励学生多参与,多体验,丰富特殊孩子的感性经验,潜移默化地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1、运用主题仪式,传播主流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一项长期的育人举措,也是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我校通过主题升旗仪式、入队活动、开学典礼等仪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奉献精神等主流价值,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与守纪,理想与信念、责任与诚信、文明与礼仪等思想和行为教育。我校把主题升旗教育做到制度化、常态化,要求做到主题鲜明,形式多样,贴近生活,开展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同时,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学生育在“时时、处处、事事”。
2、抓好常规管理,注重养成教育
(1)“六好”教育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有力抓手。开展“六好”教育活动(即“读好书、写好字、唱好歌、做好操、扫好地、走好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健康成长。
(2)每周确立一个养成教育主题,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会课、晨会时间,加强学文明礼貌、安全、卫生、学习等常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增强规则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等。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我管理,每天由值日学生干部负责检查班级卫生区、教室、宿舍及个人卫生习惯,检查学生课间操、就餐、住宿纪律、卫生等常规行为习惯等。值日学生干部做好检查记录工作,将班级常规检查的情况每天一公布,每月一汇总,评选出每月“文明班级”“文明宿舍”,颁发流动红旗。
(4)开展争做“文明好少年”评比活动,以“在学校做好学生,在家做好孩子,在社会做好少年”作为突破口,各班每月评选出一名文明好少年,予以“文明之星”的称号,并将文明之星的照片公示出来,以先进促后进,有力地推进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健康发展。
3、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培养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树立残疾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学校以“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为主题,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生活技能比赛、讲故事比赛、新队员入队仪式、学雷锋自愿服务、学会感恩等教育实践活动,有效培养了残疾孩子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
(1)组织开展生活技能比赛
残疾孩子自理能力的形成,对他们今后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锻炼孩子们动手的能力,形成必备的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校每年开展了一次以“学会自理、快乐生活”为主题的生活技能比赛。以班级为单位分设洗脸、穿衣服、整理书包、系红领巾、铺床叠被、切土豆丝和炒土豆丝等项目。
(2)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我校为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激励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每年“六一”儿童节都开展“讲故事 诵儿歌”比赛,鼓励学生阅读、背诵古诗词、儿歌、寓言故事等经典读物。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在读书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文化和情感的熏陶,体验阅读的快乐,在书香的陪伴下健康成长。活动依据学生的特点,按照启动、阅读和竞赛三个阶段进行。此项活动的开展,给特殊孩子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在学习认知、文明礼貌、心理素质、读书习惯等方面得到锻炼和培养,对他们适应生活,融入社会意义深远。
(3)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为让学生学习雷锋精神,关爱他人,热爱集体,更好地成长,学校每年在学雷锋纪念月,都举行了以“弘扬雷锋精神 争做文明好少年”为主题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长知识,学习家乡好人事迹,培养良好的个人行为,塑造优秀人生观价值观。特殊教育学校师生一行来到砀山好人馆,参观学习砀山各位好人的感人事迹,让同学们在满满的正能量中感受到了好人的魅力。
(5)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为弘扬孝敬父母、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引导学生理解、尊重父母;懂得感恩老师的关怀、劳动和教诲,学会关心父母,尊敬师长,与他人和谐共处的能力。学校利用教师节,感恩节、母亲节等节日,开展了“我为老师献份礼”、“我为父母洗次脚”等体验活动,培养学生对父母、对老师、对他人有爱心 、有责任、有担当的良好情感。
4、开展文体活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积极开展体育活动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生特点,学校开设阳光体育课,有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等体育活动。为丰富校园文化,体现学校特色,增进家长与学生,老师与学生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规则意识,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动作能力,我校每年都举办一次趣味运动会。运动会的项目既体现竞技性又体现了趣味性,有“青蛙跳”、“摸石过河”、“运送彩球”等数十来个项目,既有班级项目,也有师生合作、亲自互动项目。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感受运动的快乐,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团结精神,促进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
积
(2)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
美育是国家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扎实开展我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生开设了唱游课、律动课、绘画手工课、硬软笔书法课等。学校每年积极排练节目参加县艺术月汇演活动;举办庆六一,庆元旦联欢会,文艺节目形式多样,而具有特色,如:手语舞、哑剧、武术等,精彩纷呈。学生的绘画作品亦是五彩缤纷,有水彩画、儿童画、素描、电脑绘画、剪纸等 学生作品在省市级比赛中多次获奖。
5、注重安全教育,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我校长期以来注重生命教育,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安全教育原则,利用安全教育课、宣传栏等阵地,普及安全常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学校积极开展法制讲座、班队会、安全演练、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防火、防溺水、交通安全、防意外伤害、防拐骗等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和守规则意识,懂得珍爱生命、崇尚科学、拒绝犯罪。
6、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人格健康发展
学校长期以来秉承“让教育适应每个孩子的发展,让每个孩子拥有健康、快乐和尊严”的育人理念,把学生的健康、快乐、自由成长放在首位,把师生幸福指数的提升作为学校工作的努力方向。通过德育和心育一体化的工作体系,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学校从心理咨询和心育课程两项基础活动着手,以多项延展性活动相配合,如:沙盘游戏、个体或团体辅导、音乐放松、积极班会、心理讲座等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沙盘游戏
团体辅导
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学校工作得到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评价。学校被评为宿州市“平安校园”、宿州市第一届“文明校园”、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县学校管理“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