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地与分布
建国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复种指数不断提高,作为水稻生产不可缺少的畜力——水牛,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加。分布地区不断向北扩大,建国30多年来,水牛已经从长江越过了淮河,海拔2500 m以上凡有水田的亚热带地区都养有水牛。山东省原来不饲养水牛的地方,现在已发展到5.8万头,从而使原来有水牛的16个省、自治区(包括台湾省)、直辖市扩大到l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因此,中国水牛分布子北纬36度以南,东经97度以东的广大地区,北至山东的临沂、莒县,河南的信阳、罗山,陕南的商南、宁陕、汉中、城固、洋县、周至、眉县,南至海南岛,东至台湾,西至四川的康定、云南的盈江。1980年底总头数为1845万头(未包括台湾省),比建国前约增加一倍,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详见表1)。1981年增加到1852万头。
我国水牛的分布与水田分布密切相关,一般说来,南多北少,西多东少。就一省一地来说,又以湖区、平原为多,丘陵次之,山区最少。
中国各地方良种水牛的分布,据全国水牛协作组调查,如上海水牛分布于上海市各县,主要是奉贤、宝山、嘉定和祟明等县,约3万头;海子水牛分布在江苏北部沿海各县,主要产区则为盐城地区的大丰、东台、射阳、海滨以及南通地区的如东等县的沿海地带,约6.5万头:江汉水牛分布于湖北省江汉平原,其中以监利、洪湖、公安、石首、江凌、潜江、沔阳、嘉鱼、武昌、汉川、汉阳、黄陂、孝感、新洲、黄冈、浠水和黄梅等县头数较多,共有水牛约34万头;滨湖水牛主要分布于湖南省洞庭湖滨的澧县、安乡、汉寿、常德、临湘、南县、沅江、益阳、临澧和华容等县,约20多万头;鄱阳湖水牛分布于江西鄱阳湖滨的都昌、鄱阳、永修、星子、进贤、德安、湖口、北修新建、万年、余千和南昌等县,约20余万头;东流水牛主要分布于安徽省内沿江丘陵潮区,主要产于东流县,约3万头;德昌水牛主要分布于四川省安宁河流域,包括冕宁、西昌、德昌、会理和米易等县,约10万头;德宏水牛主要分布于云南省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梁河、陇川、瑞丽、盈江和畹町镇,临沧地区的耿马、镇康、永德、临沧、沧源、双江和风庆等县,保山地区的腾冲、龙陵、保山、昌宁和施甸等县,总头数 约32万头以上,主要产区约有17万头;涪陵水牛主要分布于四川省东南部的涪陵、南川、丰都、垫江和武隆等县,约有18万头;温州水牛分布于浙江省温州地区的平阳、瑞安、永嘉和乐 清等县,约有牛5万头,其中主要产地瑞安县约有1.5万头;福安水牛主要分布于福建省的福安、霞浦、福丁、宁德、罗源、连江、古田、福州和闽清等县,约6.4万头;西林水牛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约有1.3万头;兴隆水牛主要产于广东省海南岛东部的万宁县,约有2.4万头。
(二)品种形成
我国饲养水牛历史悠久,2500年前,劳动人民已利用水牛从事农活,并形成了不少地方良种类群。其形成的原因是:
1.利用方向一致,选种方法相同
各地方良种水牛的分布区,均为水稻产区,水牛为水田地区的主要役畜,历史上都是根据役用的要求来选择水牛,因曲,对水牛的选种方向一致,选种经验和方法也基本相同,都注重从使役的要求进行选种,如要求体格高大,骨胳粗壮,各部发育匀称,结实紧凑,性情温驯。长期以来,由于这样选种的结果,各地方良种水牛类群在外貌和体型结构上均极其相似。
2.自然生态条件基本相似
各地方良种水牛虽分布在不同地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海拔、土壤、气候区域不尽一致,但与水牛喜温好湿的生物学特性紧密相关的自然生态条件却是相似的,如年平均气 温16~22.4℃,年降水量1000 mm以上,无霜期200 d以上,水热条件适应水牛的生活习性。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野生牧草生长繁茂,利用期限长,在这样良好的水热条件和饲料条件下,形成了滨湖水牛、江汉水牛等地方良 种类群;又如东海、黄海的沿海地区,为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4~16℃,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200~2000 lnm,水热条件好,农作物产量高,饲料充足,且沿海地区牧地辽阔,野生牧 草生长旺盛,在这样丰富的牧草,阳饲料条件下形成了上海水牛、海子水牛等我国大型水牛地方良种类群。
3.饲养管理条件相似
各地方良种水牛类群的钶养方式均为牵牧或群牧,少数地区有舍饲者,或在春、夏、秋放牧,冬季舍饲,放牧地野生牧草种类,均以禾本科为主,其次为莎草科和豆科。冬季均以稻草喂牛,不补或很少补饲精料,饲养管理均极粗放。由于艰苦环境的锻炼,各地方良种水牛类群均表现出体质强健、耐粗饲、抗病、适应性强等特点。
4.交换频繁,流动性大
几千年来,作为役畜的中国水牛,是我国农民的重要生产资料。在流通领域中,水牛被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数量很大,交换的距离很远。各地历史上都有牛市场,牛贩子以贩牛为业(),常长途贩运数百里或上千里。一旦发生水灾或旱灾,受灾地区牛的死亡严重,水牛作为商品进行流通的量就更大,距离更远。交通方便的地方,如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之间,沿长江流域,互相交往就更多、更频繁。因此,各地方良种水牛类群由于长期互相交往,血缘互相渗透的结果,其遗传特性亦相同。
(三)体型外貌
中国水牛(公)
1.外貌特征
我国水牛分布地域辽阔,生态条件不尽一致,但外貌特征基本相同。
头部长短适中,前额平坦较狭,眼大稍突出,口方大,上下唇吻合良好,鼻孔大,鼻镜黑色(白牛为肉色),耳大小中等、生于角基后方,角基方形、上部渐成圆尖形、向左右平伸、呈新月形或弧形。髫甲隆起,宽厚,肩胛倾斜适中。前胸宽阔而深,胸部肌肉发达,肋骨弓张良好。背腰宽广珞凹,腹大(罐腹),腰角粗大、突出,尻斜后躯发育较差。尾粗短、多不过飞节,着生较低。四肢粗壮,前肢开阔、呈外弧形;后肢飞节弯曲稍大、且多内靠呈X状;系部干燥,角度适中;蹄圆大,蹄壳黑色(白牛为蜡黄色),质地致密坚实。母牛乳房呈碗形,乳头短小,乳静脉不够曲张显露,乳房皮薄,质地良好;公牛睾丸不大、紧实,阴囊小、无颈,阴鞘紧贴脐部。
全身为深灰色或浅灰色,随年龄的增长,毛色逐渐由浅灰变成深灰或暗灰色(俗称“石板青4或“瓦灰”);白色水牛,毛为白色,皮肤粉红并有黑色素斑块。被毛长而稀疏,两眼内角、下颌两侧有一簇浅灰色或白色毛,颈下和胸前有l~2道白色毛环,下腹和四肢下部毛色较浅为灰白色。皮肤质地粗糙而有弹性。
2.体尺与体重
中国水牛成熟较晚,6岁以上体尺与体重的生长始能完成。成年公、母牛的体尺、体重按各类群列于表2。由表可以看出,大型公、母牛体重平均在600 kg以上,体高平均在135 cm以上;小型公、母牛体重平均在500 kg以下,体高平均在l26 cm以下;中型公、母牛体重、体高介于大、小型之间。与世界上同类型的水平相比,中国水牛属中等体型。
表2 中国水牛地方类群的体尺和体重
(单位:cm、kg)
3.体态结构
中国水牛体躯粗重、深厚,体躯指数140左右,胸围指数150~155;身短、矮壮,体长指数110左右;前躯发育良好,后躯发育较差,斜尻,全身肌肉发达,骨胳粗壮,管围指数l7~19,整个体型为良好的役用体型,公、母牛体型指数统计予表3。
(四)生长发育
以成年时的体重、体尺为100,初生时公、母犊的体重分别为成年时的5,63%、5.60%,坐骨宽分别为35.42%、31,91%,腰角宽分别为35.11%、35.14%,胸围分别为37.38%、36.61%,胸宽分别为39.57%、39.81%,体长分别为39.76%、39.87%,胸深分别为43.36%、40.23%,头长分别为44.10%、42.09%,尻长分别为41.51%、45.84%,额宽分别为49.90%、51.48%,体高分别为53.77%、53.21%,十字部高分别为59.71%、59.57%,坐骨高分别为63.54%、60.94%,管围分别为56.29%、57.37%。可见,在胚胎期的生长,以高度为最快,其次为长度和深度,而以宽度和重量增长为最慢。出生后,恰好相反,高度和管围增长较慢,长度和深度为中等,体重和宽度增长为最快,其中又以体重增长为最高,1岁时为成年体重的45%左右,3岁时已达成年体重的75%~80%。3岁时头长、额宽、体高、十字部高、坐骨高、尻长、胸围、管围均已达成年时90%以上,胸深、胸宽、腰角宽、坐骨宽为成年时 的85%~90%。
(五)生产性能
1.役用性能
中国水牛是各地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畜力,素以力大耐劳著称,除耕田、耙地外,还从事其他繁重劳役,如挽车,戽水,推磨等。
各地水牛一般2岁开始调教,3岁正式使役。中国水牛使役年限一般较黄牛长,大都在17岁以上,25岁仍能使役的并不罕见。全年役用时间在水田多的湖区、坝区,一般在120 d以上,其中又多集中于春秋两季,每天耕作时间艮达7~8 h。役力大小随年龄、体型大小而异。群众说:“牛身大力不亏”,大型牛要比小型牛役力强。如上海水牛体型高大,挽大车(无轴承木轮硬树轴)在煤屑路面上行驶,载重量可达800~1000 kg,日行24 km,戽水一头水牛4 h能灌溉11亩。又如江汉水牛一般日耕田4亩,耕早地每亩需时90~100 min;挽木制二轮大车,无滚珠轴承,单套可载重500~600 kg,晴天泥路,日行20~25 km。德昌水牛,平均挽力130~140 kg,日犁稻板田2~3商,公牛最大挽力平均为350kg,相当于体重的73.09%;阉牛最大挽力240 kg,相当于体重的46.25%;母牛最大挽力190 kg,相当于体重的43.81%。有的产糖区,如福安,一部糖车(石滚)一天用6头水牛,三班轮换,一天可压榨糖蔗4000~4500 kg,每榨50kg为15~20 min。
2.泌乳性能
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没有用水牛挤乳的习惯。但浙江、江苏、广东、广西等地建国前曾有人专门经营水牛挤乳,其中以浙江温州地区的历史最长,约有一百年的历史,挤乳水牛的头数最多。据1958年调查统计,在瑞安、平阳、永嘉等县有乳役综合利用的水母牛约1万余头。
中国水牛的泌乳期约8~10个月(),但个体之间差异很大。据浙江省瑞安县对农村群众饲养的挤乳水牛统计,初胎平均泌乳期为213.8 d,二胎以上平均为239.9 (156~364)d,广州市新洲牧场对72个泌乳期的统计,泌乳期在250 d以下的为8.4%,270~300 d的为25%,超过300 d的为66.6%。
每个泌乳期的泌乳量为500~1000kg,浙江省瑞安县对25头水牛32个泌乳期产乳量的统计,平均为773.35 (437.37~1509) kg。广州市新洲牧场对72头挤乳水牛的统计,300 d泌乳期的产乳量500 kg以下的占6.94%,500~1000 kg的占88.87%,1000 kg以上的占4.19%。
泌乳量与胎次关系很大,以第四胎、年龄达10岁左右时产乳量最高,以第四胎为100,则第一胎为76.6%,第二胎为84.2%,第三胎为94.6%,第五胎为98%,以后随年龄增大,胎 次增加,产乳量仍保持稳定,到13~15岁,仍保持为98%,可见水牛是利用年限很长的家畜。
泌乳期各泌乳月的产乳量以第一个泌乳月最高,以后逐月下降(见表4)。
表4 泌乳月产量
(单位:kg)
广州市新洲牧场的挤乳资料亦证明,产乳高峰期在产后第2~3旬,以后逐渐下降,第4~6旬,每旬下降5%~7%,以后各旬下降1%~3%,到第28~30旬下降3.4%~4.2%。
乳汁浓厚,脂肪球大,味香纯正,乳脂率高(7.4%~11.6%),蛋白质丰富(4.5%~5.9%),品质优良,为牛乳中之上品(详见表5)。
表5 各地水牛乳的成分(%)
3.产肉性能
中国水牛在营养水平较低的牧饲条件下,增重效果仍很好。湖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用2~3岁的公牛2头、母牛10头,在全放牧的饲养条件下,饲养120 d(5~9月),公牛平均日增重960.5(816.0~1144.3)g,母牛平均日增重516.5 (400~l066.6)g。用2岁龄公牛阉割后进行肥育,试验期平均日增重0.64kg,每公斤增重耗精料3.4kg,屠宰率48.5%,净肉率36.9%,脂肪率5.41%,骨肉比1:3.8。肌肉颜色为暗红色,脂肪为白色,肌纤维较黄牛略粗,味亦鲜美。肉的化学成分:水分75.57%、粗蛋白23.01%、粗脂肪1.56%、粗灰分0.86为,蛋白质略高于黄牛。
广东省畜牧研究所于1981年用2岁水牛,用粗料肥育60 d,肥育期平均日增重0.83 kg,每公斤增重耗混合精料5.7kg(混合料的营养成分:粗蛋白8.9缪、粗脂肪4.2%、粗纤维10.6%、无氮浸出物59.6%、灰分5.4%)和象草25 kg,屠宰率58.44%,净肉率46.04%,眼肌面积47 cm2,骨肉比1:4.62。
(六)繁殖性能
公牛1.5岁开始有性欲,尾追爬跨发情母牛,2岁半至3岁开始配种,4~8岁精力最旺,配种能力最强,以后逐渐下降。据上海市嘉定娄塘公社配种站对上海水牛采精统计,采精共18次,总射精量为187.4 ml,平均每次射精2.31 ml,精于数平均为6.5亿/ml,冻精解冻后活力0.4~0.6;海子水牛,射精量2~4 ml,平均活力0.43;江汉水牛,平均射精量为2.3 ml,含精子6.01亿/ml,活力0.47,pH 6.82,抗力5500;滨湖水牛,平均射精量3.63 ml,含精子8.29亿/ml,活力0.77,pH 7.2;汉中水牛,平均射精量1.5 ml;台湾水牛(22头),射精量在1.5~10 ml之间,精子数6.94~12.49亿/ml。可见中国水牛的射精量、密度、活力均不及黄牛。
中国水牛的繁殖以自然交配为主,水牛的人工授精,南方各省已逐步开展,现已发展到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广西、广东、湖北、四川、贵州等省、自治区并建成较大规模的冷冻精液站,开展水牛冻精人工授精。1978年,上海市嘉定娄塘公社配种站用中国水牛制作冷冻精液,授精304头,受胎率65%,台湾省用水牛冻精授精131头,受胎率53.5%,受胎效果均较好。
母牛8~12月龄出现发情,但周期不明显,15~48月龄表现明显的发情征候和规律性的周期发情。这时母牛尚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因此母牛初配年龄习惯为2.5~3岁,体重为成年时的80%左右。从表现发情征状到征状消失的持续时间为3~5 d,从接受公牛爬跨到拒绝公牛爬跨的间隔时间为18~36 h。一般为常年发情,但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春末夏初劳役重,冬季缺乏青饲料,营养状况下降,母牛发情的比例很低,约20%~30%,秋季膘情良好,气温也较适宜,母牛发情比例达70%~80%,为母牛发情旺季。据各地观察,母牛发情周期为20~22 d,湖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的研究资料为27.1(13~36)d。
母牛妊娠期平均为330 d左右。产后第一次发情迟早与年龄、体质、营养状况有关,湖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的研究报道为42.02(16~106)d。
母牛繁殖年限为14~15岁,营养状况好,劳役轻者可达18岁左右,个别可达20岁以上。产犊密度大多数5年产3犊或3年产2犊,一般终生可产犊8~10头。母牛繁殖率和犊牛成活率因各地饲养管理条件而异,国营农场较高,达60%~80%和90%以上,公社一般在30%~50%和70%~80%,四川洪雅县1971~1975年5年平均年繁殖率为36.6%。广东万宁县,1975~1977年3年平均繁殖率为48.1%,广西西林县四个公社72个生产队1962~1964年平均繁殖率为54.64%,犊牛成活率平均73.83%,而国营黄果园牧场1971~1977年7年间平均繁殖率为87.3%,平均成活率为93.52为。
(七)适应性能
中国水牛分布范围广,分布区的生态条件不完全一样,如长江中下游,夏天酷暑,绝对高温可达41~43℃,冬季风大严寒,绝对低温达-15℃,水牛仍能适应。过去称“水牛不过淮”,现在水牛在淮河以北地区也能适应,并发展很快。德昌水牛在海拔2500 m以上,仍能生长繁殖、耕作自如。江西鄱阳湖滨,水牛终年在湖洲放牧,在冬季-8℃的严寒下仍露宿洲头,夜晚全身为大雪覆盖,次日仍抖雪而起,照常游牧。
水牛发病率低,一般在5%左右,在稍微改善饲养管理的条件下,水牛很少发病。湖区极易感染的血吸虫病,水牛很少感染,或感染后很少表现症状。如湖北省汉川县为血吸虫病重疫区,水牛的感染率仅为3.04%。在焦虫病流行地区,水牛很少或不感染焦虫病。
水牛放牧性能好,对粗饲料的利用能力强,不择草,能采食低矮或匍匐在地面很短的牧草,采食速度快,容易放饱。在初夏青草旺盛季节放牧50~90 min即停止采食,进行反刍,一般在越冬后转入放牧期即显著增膘。冬季如牛舍保温条件良好,栏内清洁干燥,牛体无虱无癞,下雪期饮温热水,即使只喂稻草、不补喂精料也可以做到保膘过冬。华南农学院对中国水牛进行消化试验,水牛对稻草中粗纤维的消化率为62.06%,对杂草中粗纤维的消化率为56.86%。
水牛的汗腺不及其他家畜发达,华中农学院的研究证明,每平方厘米皮肤内的汗腺数,水牛为3.78个,黄牛为15.2个,马为23.2个。由于水牛汗腺不发达,在气温较高或使役后,喜欢浴水,借此调节体温。夏秋放牧时,常见水牛滚一身泥,以防蚊、蝇、虻的叮咬。
水牛性情温驯,便于管理,广大农村都以老人或体弱者饲养管理水牛,五、六岁的儿童即可牵引或骑乘放牧。
据各地对中国水牛主要生理常值的测定结果,成年牛正常体温为37.2~38.5℃,呼吸15~30次/min,脉搏36~57次/min,血红蛋白7.57~12.0g/100 ml,红细胞5.02~8.37百万/ml,白细胞7.54~13.78千/ml。
(八)评价与展望
中国水牛数量多,分布广,体质强健,抗蜱,耐粗,适应性强,乳肉生产潜力大,役用性能好,利用年限长,是我国重要的畜种资源。目前对水牛的利用还只限于使役,一年实际使役的时间仅3~5个月,有的地区更短,不到3个月。利用挤乳的地区很少,用老残牛屠宰作肉食。为了扩大水牛的用途,提高饲养水牛的经济效益,应由单一的役用逐步向役、乳、肉综合利用的方向发展。
我国利用摩拉、尼里一拉菲水牛与我国水牛杂交培育乳肉兼用新品种的研究,进展很快。新品种的育种指标要求泌乳期平均产乳量为2000 kg以上,乳脂率7%,2岁体重400 kg以上,屠宰率54%以上。现广西畜牧研究所、柳州地区畜牧研究所、南宁地区种畜场已分别建成育种群,育种群母牛产乳量平均为2500 kg,高者可达3000 kg以上,乳脂率8%左右。24月龄公牛体重可达575.5 kg,母牛可达502.5 kg,屠宰率53.61%,净肉率43%,为新品种的育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地方良种水牛的选育,如海子水牛、德昌水牛的选育,效果很好,初生重和成年时的体重、体尺都有提高,在育种方向上已明确由役用向肉、役兼用或肉用方向发展。其他如上海水牛、滨湖水牛、江汉水牛、涪陵水牛也都已开展选育工作,取得了进展。通过本品种选育,培育出我国自己的肉役兼用或肉用水牛的希望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