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养牛致富经
——张掖市打造百亿级牛产业体系纪实
“这1400平方米的大户型能圈养300头牛,乡镇做好了水电路基础建设,咱再按照自己的规划搞一些土建,设备、草料往进一拉就齐活,现在一个架子牛13000元,每月养殖成本近500元,养一年育肥到700公斤就能出栏,一头牛能赚好几千。牛粪运到堆粪场,要么发酵回田再利用,要么以一方几十元的价格也能卖掉,这可都是地里的抢手货。”看着养殖小区的这些“牛财神”,甘州区甘浚镇高家庄五社村民尚峰高兴地合不拢嘴。像高家庄村这样的养殖小区,已在我市各处遍地开花。
张掖地处“北纬38度”农畜产品黄金带,水土光热和饲草资源丰富,畜产品品质好、加工潜力大,发展牛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承载条件和发展基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定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以“建设百万头优质肉牛基地,打造百亿级牛产业体系”为目标,把做大做强牛产业作为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实现畜牧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强化工作措施,着力推进奶肉牛全产链发展,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养殖规模和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牛产业已成为全市农业优势产业、循环经济的核心产业、潜力巨大的富民产业、调结构转方式的动力产业。去年,全市牛存栏量达67.5万头,其中奶牛6.4万头,出栏34.5万头,牛奶产量27万吨。
标准养殖持续增长
坚持千家万户分散养殖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集中育肥相结合的发展思路,鼓励分散养殖户走出家庭院落,入驻养殖小区,动员养殖大户依托养殖小区开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以户促区,以区建场,场区户联动的“小群体大规模”养殖模式已经形成。扶持发展以养殖场区、养殖强镇、养殖大户为重点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全市牛存栏万头以上乡镇15个。不断加快标准化养殖场区建设步伐,全市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累计达257个,其中万头牛场5个、千头牛场48个,奶牛养殖场户达274户,千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场区15个。累计创建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肉牛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省部级肉牛标准化示范场20个。肉牛标准化养殖技术普及率达80%以上,“三品一标”认证率占全市饲养总量的70%以上。成功注册“张掖肉牛”“肃南牦牛”地理标志,祁连牧歌、博工肥牛牛肉取得绿色、清真食品双认证。
品种选育持续推进
发挥全国最大的西门达尔为主的高代杂交基础母牛群优势,坚持把引进培育新品种、推广运用新技术作为畜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措施。立足张掖40年黄牛冻配改良坚实基础,依托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撑,全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张掖肉牛新品种,走依靠种质资源优势,提高肉牛发展效益的路子,形成了32万头以西门塔尔为主的基础牛群,成功选育出核心群母牛700多头,基础群母牛3000多头,张掖肉牛生产性能、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全市基础母牛存栏、肉牛个体单产和整体产业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饲草基础不断夯实
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原则,紧扣草畜并举、农牧互促的工作思路,以建设百万亩优质牧草基地为目标,以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全国草牧业、粮改饲试验示范试点项目为引领,按照政策引、项目推、技术促、典型带的发展方式,积极鼓励农牧民走种草养畜促增收的路子。全市种植各类优质牧草140.96万亩,建成山丹润牧等草产品生产加工企业28家,加工能力达60万吨,可支撑195万头牛全年饲草需求。
加工能力持续提升
市委、市政府坚持将发展畜产品加工业作为完善畜牧业全产业链的战略突破口,在主攻短板弱项、创新产销机制、研发优势品牌、拓展市场空间方面狠下功夫,培育建成祁连牧歌、大唐清真、博工肥牛等肉牛现代化屠宰加工企业和前进牧业、甘肃华瑞、临泽雪莲等鲜奶生产加工龙头企业,肉牛年屠宰加工能力达60万头,鲜奶年加工生产能力达30万吨,现已建成甘州大业、山丹润牧、临泽泽牧、民乐希诺等草产品生产加工企业28家,加工能力达65万吨,全市建成前进、三元、华瑞、雪莲乳品加工企业4家,设计日处理鲜奶能力达1000吨以上。(记者 曹永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