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何实施家庭教育的方面,不少幼儿家长心存困惑需要得到帮助指导。据笔者了解,家长寻求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有翻阅育儿书籍、关注育儿公众号或微博、参加育儿讲座、购买网络育儿课程、向有育儿经验的朋友请教、咨询学前教育专业人士等。而在学前教育专业人士中,拥有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幼儿教师,常常是家长寻求家庭教育指导的首要选择。
由幼儿教师实施家庭教育指导的优势
相较于其他实施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人士,幼儿教师实施家庭教育指导的优势在于:幼儿教师与幼儿间亲密的情感联系,使其更有可能积极地实施家庭教育指导;幼儿教师熟悉幼儿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家庭教养环境等,对幼儿的了解更为全面和深入;幼儿教师在幼儿园实施的教育能够与家庭教育进行衔接与呼应,能够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效果;幼儿教师与幼儿相处的时间持续1~3年,更有利于实施持续性地家庭教育指导。
幼儿教师实施家庭教育指导应具备的素养
对幼儿教师而言,若要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
首先,应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教师与家长之间关于教育问题的沟通,常常是一个思想碰撞、观念交锋的过程。如果教师缺乏思辨能力,缺乏对教育理念的深入思考,则有可能无法辨析家庭教育现象的本质,无法说服家长。
其次,应储备广而博的专业知识。从家长的需求来看,幼儿的生长发育、卫生保健、习惯培养、心理健康、能力发展等问题都是他们关注的要点。幼儿教师在职前教育必修的幼儿卫生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等科目基础上,还应不断拓展和精深相关知识,才可能胜任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第三,应拥有较为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家长在寻求家庭教育指导时,往往会找教龄长且已有孩子的教师,这是因为这类教师育儿经验更为丰富,更让家长信服。当然,教龄长短、是否生育只是作为外行的家长判断教师经验是否丰富的依据。从适切家庭教育指导的必备经验角度看,教师的教育实践经验应包括对不同性格幼儿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的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不同教育措施实施方法及效果、不同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等。
第四,应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家庭教育指导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强势灌输,而是家园的双向沟通交流。幼儿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设计能力(形象设计、动作设计、环境设计),通过营造沟通氛围、导引话题走向、适时回应总结提高沟通实效。幼儿教师的沟通能力越强,实施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越顺畅。
幼儿教师实施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策略
虽然由幼儿教师实施家庭教育指导有诸多优势,但若实施不当,也会带来消极影响,轻则影响家园关系,重则影响幼儿发展。在幼儿教师具备良好专业素养的基础上,还应注意采用一定策略,保障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施效果。
夯实专业形象,赢得家长信任
幼儿教师的专业形象影响着家庭教育指导的效果。家长是否会向幼儿教师寻求家庭教育方面的帮助、是否愿意接受幼儿教师给出的教育建议,都与家长是否认可教师的专业形象密切相关。幼儿教师专业形象,一方面需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实践得以丰盈,另一方面也需要以恰当的方式进行展现。例如,新生入园家长会,是幼儿教师展现专业形象、赢得家长信任的重要节点。教师是否能够自信大方地组织活动、条理清晰地传递教育理念、周到细致地提供教育建议等,都展现出让家长评判其专业水平的讯息,决定了后续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否顺利开展。
洞察家长需求,提供适时指导
家长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因幼儿所在年龄段、幼儿气质类型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在小班段,家长多关注“怎样让孩子爱上幼儿园”“如何让孩子更大方”“怎样让孩子多吃饭少生病”等问题;在中班段,家长多关注“如何促进孩子与人交往”“是否要教孩子认字”“该给孩子报什么兴趣班”等问题;在大班段,家长多关注“如何培养学习习惯”“是否要上幼小衔接班”等问题。偏粘液质幼儿的家长多关注“孩子很害羞怎么办”“孩子比较固执怎么办”等问题;偏多血质幼儿的家长多关注“孩子太活泼怎么办”“孩子注意力不够持久怎么办”等问题。幼儿教师应熟悉各教育阶段、各类型家长常见的教育困惑,还应通过观察和交谈了解家长的个性化需求。
家庭教育的适时指导可分为即时性指导和预见性指导。即时性指导,是指藉由当下幼儿表现或家长困惑而实施的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例如,当教师了解到幼儿在家出现频繁哭闹不讲道理的情况后,通过进一步询问和分析给出家庭教育指导建议。预见性指导,是指在家长还未意识到问题时,教师在实施某种教育的关键期,提前对家长实施家庭教育指导。例如,学习品质的培养越早开始越有效,而许多家长在孩子上大班后才关注这个问题,常常错过了学习品质培养的最佳时机。关于在家庭中如何培养学习品质的指导,可提前在托班、小班阶段就开始实施。
注意沟通方式,达成教育共识
在实施家庭教育指导时,幼儿教师应采用水平沟通和双向沟通的方式,以平等、尊重的姿态与家长互动,此外还应根据指导内容的性质及家长的特点灵活采用不同沟通方式,以达到最佳沟通效果,促进教育共识的形成。
从指导内容的性质来说,普适性强的内容可采取集体沟通的方式,如通过家长会、班级群进行指导;针对性强的内容则应采用个别沟通的方式,如面谈、网聊等,甚至以家访进行指导。
从家长的特点来看,应根据家长的性别、受教育程度、个性等因素灵活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与男性家长沟通时,应尽可能将信息列点表达,并减少不必要的表情与肢体语言以免干扰谈话;与女性家长沟通时,在信息传递中可增加细节描述,并借助表情与肢体动作增强感染力。针对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长,在沟通时应凸出重点、言简意赅地传递信息;针对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家长,在沟通时应多描述具体事例,借由典型事例进行说服。又如,针对个性较为焦虑的家长,沟通时应多倾听、共情,先缓解其焦虑后再提供建议;针对缺乏自信的家长,在沟通时应先多肯定、鼓励,然后委婉指出其教育误区;针对较为傲慢自负的家长,沟通时应做到有礼有节、以理服人。
密切家园联系、持续跟进指导
大部分家长缺乏学前教育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经验,他们虽然学习了一些教育方法,但不会灵活应用,常常会出现方法不适用或方法较为短效的情况。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及时了解先前家庭教育指导的效果,分析教育方法失效的原因,然后进一步进行观念阐述与策略指导。例如,笔者班上有一名3岁幼儿,频繁出现攻击性行为,令家长非常困扰。笔者指导家长通过行为训练的方式进行纠正,开始时有一定效果,但一段时间后就失效了。笔者通过观察与交谈发现该幼儿主要由奶奶管教,而奶奶在该幼儿攻击他人后常常会为其找理由开脱。通过与幼儿父亲、奶奶的密切沟通,引发幼儿父亲的重视和介入,并说服幼儿奶奶坚持教育原则,使得后续针对该幼儿的行为训练得以顺利进行,并在一段时间后呈现出幼儿行为改善的成效。
幼儿良好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变化的过程,不仅需要教育者持之以恒地关注,还需要教育者追随幼儿不断调整教育策略以适应其成长需要。笔者曾教过一名幼儿,小班入园后一直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并常在班级中做一些“小破坏”引发同伴排斥,进而对集体生活更加抗拒。笔者针对这名幼儿的家庭教育指导从小班一直持续到大班,一方面在班级中采取关爱接纳、严格要求以及引导同伴为其找优点等策略,另一方面持续指导家长采取挖掘优点即时鼓励、增加同伴交往机会等策略,帮助该幼儿建立安全感、学习与人交往、产生对班级的归属感,指导成效在中班下期开始呈现,并在大班阶段得以巩固。
家庭教育对于幼儿成长的影响至关重要,作为与家长、幼儿密切接触的幼儿教师是实施家庭教育指导的最佳人选,若具备优秀学前教育专业素养的幼儿教师能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充分发挥家园共育的最大价值,更有利于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文/福建省实验幼儿园 陈婷
原文载于《福建教育》2018年第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