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12月19日,由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发起的2022年度“双碳科技创新典型案例”,经综合评审,名单正式公布,共有18个案例获此殊荣。
“双碳科技创新典型案例”主要面向国内能源领域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聚焦清洁能源化利用、新能源、储能、低碳工业流程再造、固废综合利用、绿色建筑节能及生态固碳增汇等领域,以科技创新成果实力护航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以下是遴选的几家典型企业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的科技创新案例——
东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实施的“粤能投”虚拟电厂管理平台,作为南网第一个实用化负荷聚合虚拟电厂和广东首个虚拟电厂商业性运转平台,聚合光伏、储能、充换电站、空调、工商业负荷等各类用户侧可调控负荷资源参与广东省交易中心市场化需求响应市场,盘活用户侧可调控资源,实现多方共赢。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针对陆上风电超高塔架“卡脖子”技术难题,围绕“大型风电技术创新”,开展了集塔架结构体系发明、设计体系创新、建造体系搭建为一体的核心技术攻关,技术国际领先,是大型高空化风电塔筒装备之首选。
中节能太阳能科技(镇江)有限公司的基于5G+绿色光伏智造与智维数字化云平台开发与示范,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和机构转型升级,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区块链等新科技作为数字化应用的载体,打造“中节能太阳能云平台生态圈”,为公司改革发展赋能,让绿色发电更加高效。
新疆新伊碳能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洁能综合利用焦炉煤气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370兆瓦,年发电量27亿度,处理利用焦炉煤气48亿标方,减排二氧化碳180万吨,是目前我国装机容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以焦炉煤气作燃料的发电企业,开辟了煤化工企业焦炉煤气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环保新途径。
鄂尔多斯蒙西正和国有资产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与鄂尔多斯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展“氢能燃料电池重卡技术产业化及推广应用”研究,形成了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氢能燃料电池系统产品,具有极强的恶劣环境适应性,满足恶劣环境场景的使用要求,且产品应用领域广。“氢能燃料电池电堆及氢能商用车动力系统集成生产”项目预计达产后,产值可达到15亿元,新增税收约2亿元,创造就业超过500人。据推算,到2025年,伊金霍洛旗每年可实现减少石油使用量超过10万吨,同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30万吨。
协鑫集团有限公司通过10余年自主研发生产出的新一代光伏硅基材料——GCL-FBR颗粒硅,具有投资强度、电耗、人工成本更低等优点。颗粒硅的FBR生产技术流程更短、后处理工序更少、占地空间更小。GCL-FBR颗粒硅生产较棒状硅综合电耗下降近80%,人力成本下降约60%,水消耗降低49%,氢消耗降低57%,实现光伏发电全生命周期碳减排80%以上,有效助力光伏产业链深度脱碳,助推光伏发电成为绿色、普惠能源。
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风力发电机组核心备件可持续循环中心项目,至2021年9月完成所涉及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核心组件为变桨系统、主控系统及变流器系统(以下简称“三电系统”)内组件的循环再造技术攻克,并先后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自主开发设计制造出22个维修检测循环再制造测试平台,可对不同品牌、多种类的三电系统内组件进行失效分析、性能测试、循环再制造。现单台风力发电机组三电系统内组件失效后“停机等待”时间平均减少约10小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吨,至今电气风电工程服务分公司备件可持续循环中心对三电系统内组件循环再造达1035件,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455吨,同时节省三电系统内备件采购金额4000余万元。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启动的“碳汇中国行”系列公益传播项目,通过线上“双碳”科普、线下全国走访,抵达主要城市宣传推介,走访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碳中和项目现场学习总结经验,打卡“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典型点位,举办公益晚会,强化媒体融合传播等多种形式,持续提升碳汇中国的影响力。(赵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