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周宁县打出以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组合拳”,基本解决了农村长期存在的脏乱差等突出问题
中国改革报12月5日刊发相关报道
福建周宁:“五措五治”
全力打造美丽乡村新图景
近年来,福建省周宁县实施“五措五治”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出了以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为重点的环境整治“组合拳”,基本解决了农村长期存在的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2021年,周宁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和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总结提炼出的“泗桥乡农村厕所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典型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国家卫健委、生态环境部三部委列为农村厕所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9种典型模式之一,并在全国推广。
周宁县际会村航拍 叶先设摄
谋定而动
把好全域整治“方向盘”
周宁县从严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压紧压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把手”责任,精心制定《周宁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2018-2020年)实施方案》,确保整治工作有方向、有抓手、有节奏。
突出规划引领。杜绝“先建设、再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构建较为完备的规划体系,全县9个乡镇140个行政村,已完成7个乡镇总规、控规和98个村庄建设规划编制。
注重分类推进。明确各个阶段工作内容、标准和要求,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文化效益,进一步健全完善常态化工作机制。
强化投入保障。整合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水利、危房改造等各类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以工代赈等方式,并通过“政府投资小规模建设工程阳光平台”规范资金管理。
浦源镇鲤鱼溪魏孙亮摄
生态优先
下好治水改厕“先手棋”
周宁县坚持早动员、早部署,以2017年初列入水源涵养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契机,将“治水”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切入口,围绕可饮用、可游泳、可养身、可观赏的“四可”治理目标,分三年安排水治理专项经费1亿元,先行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和农村污水治理行动。
抓改厕改水。2017年底140个行政村改厕5299户,率先完成所有行政村改厕任务;2018年底新建污水管网约300公里基本完成140个行政村污水治理主体工程;2019年底新建公厕127座实现卫生公厕所有行政村全覆盖。
抓生态修复。坚持从“治河”向“养河”延伸,加强综合治理和污染源排查,优化入河排污口布局,策划实施生态水利建设项目,大幅提升各流域及沿线110个村庄的整体形象和品位。
抓常态管理。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确定目标、问题、任务、责任“四张清单”,探索推行“民间河长”“智慧河长”与“行政河长”互推互促模式,深入开展综合执法或专项行动。
坂坑村有机垃圾处理房魏知秋摄
城乡联动
细耕垃圾治理“责任田”
干净整洁必须清洁先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务必将垃圾治理作为“第一要事”。周宁县坚持全县统筹和属地负责相结合,秉持无害化、资源化、可持续原则,以源头减量和集中收运为重点,全面健全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体系,2019年6月顺利通过市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第一轮验收。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标准化建设运营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每500人常住人口至少配备1名保洁员,实行“门前三包”制度,“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已基本成型。
深化积存垃圾清理。全面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深入开展房前屋后、水边山边、村旁路边等区域的积存垃圾清理,注重日常督查检查,确保常年保洁干净清洁。
着力打造试点示范。动员全县上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做法的同时,立足实际、创新创造,示范带动工作水平整体提升。
周宁县芹溪村 汤松城摄
因村施策
做好村容提升“加减法”
乡村有特色,才有吸引力、生命力和竞争力。周宁县在农房整治、村容村貌提升行动中,坚持“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原则,因地因村制宜打造形神兼备、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先做“减法”。将干道两侧和群众房前屋后作为整治重点,坚持政府主导与村民自治相结合,发挥党员干部发挥示范作用,注重堵疏结合,消化历史问题、严防新的增量。
巧做“加法”。探索形成“四好”工作法(学好、用好、整好、管好)、建设“微花园”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模式,全面推进裸房整治、绿化改造、基础配套、公共照明等工作。
苏家山玻璃栈道叶晓晖摄
释放效益
激发乡村振兴“源动力”
随着乡村环境大幅改善,“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的路子就在眼前。周宁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借助全域旅游这一平台,促进农旅、文旅、商旅等充分融合,农户在家卖风景、农村生态变黄金,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补“硬件”短板。建设提升乡村道路370余公里,建成马拉松赛道、自行车骑行道、滨河步游道53公里,实施县域旅游集散中心、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配套项目30多个,扶持发展特色民宿和56个乡村游经营点。
促“软件”提升。出台品牌创建扶持奖励办法,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等国家级以上旅游品牌23个、省级旅游品牌32个,致力引进、培养旅游领域人才。
抓“产业”核心。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新增农旅综合开发项目100余个,加快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引导群众通过入股、务工、经营小摊点、发展特色种养等方式创收,带动乡村人气商气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