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记者 黄玉婷
在广西恭城县,山多,许多农村就是座落在山村里。人们总认为,大山的贫瘠造成了农民的贫穷,大山的高大阻隔了人们致富的道路。见过中国的多少山村,不管是山清水秀还是乱石横生,那些土坯房茅草屋“站”立在那里,无声地控诉:穷,因为这山。因为山,人们的思想似乎也变得落后了。但在记者跋山涉水来到恭城县的这几个山村的时候,想告诉人们:富,因为这山。
大岭山的石山下,已经是楼房林立的新村了。黄玉婷摄
黄竹岗――遥远小山村的丰富生活
从恭城县城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颠簸,近似十八弯的山路绕转,记者终于来到了黄竹岗。它是莲花镇兰洞村的一个自然村,是该县第一个因修建水库移民搬迁而形成的村。移民搬迁,让他们被迫离开自己熟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开始一种新的创造,他们要比原来付出更多的精力。事实证明黄竹岗人是成功的,他们能让周围的山为自己服务,创造财富。
在这个平均海拔750米以上的山村,人们建起了各自的新房,其中有好几栋两三层的楼房。而早在2001年,他们通过争取资金和自筹资金,建好了一个60平方米的科技文化活动室和一个灯光篮球场。村里有文艺队、篮球队,经常组织活动,文化生活很丰富。记者问:“为什么当初移民搬迁的时候不搬到平原呢?”村支书俸宝良说:“这个地方挺好的啊,周围的一片山都是我们村的,可以种很多东西!”可是这么远的山村,有姑娘肯嫁进来吗?俸宝良笑咪咪的说:“我儿媳妇就是外面势江村嫁来的。” 俸宝良还告诉我们,这里有个村民还娶了一个外县的女子呢,婚嫁根本不愁,因为生活好。
俸宝良指着周围的山告诉记者,他们在山上种毛竹,在稍平的地方种果树,村里种植水果的面积有1800多亩,种植毛竹的面积1000多亩,村里有40户人家188人,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一个小山村的人均纯收入这么高,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们。种什么,都是村民们一起商量决定的。俸宝良说,有一次县里要求他们种植椪柑,村民们在平时的试验中知道,这里气候凉,温差大,不适合种椪柑,只适合种柿子和橙子。于是他们打报告到县里告知情况,县里领导同意他们按照自己的试验和想法去做。他们平时还种一些生姜、芋头,这些都可以卖个好价钱。“这山上,只要能长东西,就可以产生经济效益。” 俸宝良说。
桃树就种在石缝里。黄玉婷摄
大岭山――石头山变成花果山
给人震撼最大、感触最深的就是大岭山。感叹这里山的贫瘠,感叹这里人们的坚强和毅力,甚至想建议,穷山村的人们都应该来这里看一看。这里的自然环境是恶劣的。山,遍地是石头,很荒凉。以前,村民们就种植红薯、玉米、高粱等旱地作物为主,吃饭就靠它们。吃水更是困难,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打水。大岭山支部党员黄声友说,当时看着这片荒凉的石头山,心里很痛,为什么其他村子可以在一个好地方,而自己的村子却在这样的地方。为了养家,黄声友外出打工了。可是一年的纯收入只有两三百元,于是又回来了。“打工和务农都很辛苦,可是,在家务农,种一棵树,我在家休息,那棵树还在生长,而打工,你不去做就什么也没有。”
1991年冬天,黄声友和现任大岭山屯党支部书记邹存亮等人,分析村子的“穷”根,找致富的路子。他们发现,大岭山上的石缝中能长荆棘、能长野桃树,那肯定也能种植桃树。村里原有一些老辈人零星种下的红花桃,这种桃子口感好,个头大,市场上价格也挺好的。于是,几个年轻人开始带头行动了,他们在乱石荒山上尝试撬石挖坑种桃树。然而,此举却招来人们的嘲笑,邻村的人说:“大岭山的人穷疯了,连石缝也去撬。”村里老人也不支持,他们认为山上石头太多,撬不出多少地。可是大家没有退缩,黄声友等人大年三十都还在山上撬石挖坑,等天黑了回家杀鸡做好饭菜,孩子都睡着了。
石山给了他们回报。1992年,他们试种桃树成功,石缝中的桃树长势喜人。1993年,最初在山上种桃的人家,每户得到了上千元的收入。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因为,平时只能解决温饱的人们,根本不敢奢望有更多的收入。于是,村里掀起了撬石种桃的热潮,就连原来不支持的老人们也加入撬石种桃的队伍。10多年过去了,大岭山人在山上种下了1200多亩桃树,水果总产量80多万公斤,2005年,全屯人均纯收入5900元。
到了春天,大岭山满山遍野都是盛开的桃花,一片片粉色的花海云霞美不胜收。于是,大岭山人更新观念,想到了利用桃花来发展旅游。配合县委、政府成功举办了三届“桃花节”。桃花节让大岭山名扬四海,大岭山人的创业精神也传出山外。
在恭城,像这样的山村还有很多。他们不向困难低头,不向命运低头,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起一个个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