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组织评审的“2016年江苏省辅导员工作案例”评审结果公布,我校基础医学院辅导员叶馨老师的案例《亡羊补牢且防微杜渐——抵御诈骗,其路漫漫》获得二等奖,护理学院辅导员吴菲老师的案例《拨开困惑的雾霾,迈向光明的前程》获得三等奖。
我们将以专题的形式推送获奖案例,以此来分享并学习两位老师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方法。
亡羊补牢 且 防微杜渐
——抵御诈骗,其路漫漫
叶 馨
案例简介
某日,H班(大一新生班级)班长来电告知:该班同学乔某不停向身边人借款、旷课一天且心神不宁,疑似遭遇诈骗。与乔某面对面沟通后,了解到其遭遇的诈骗方式为:以涉及经济案件面临刑事拘留为要挟,假借邮政局和公安局名义,骗取学生银行卡内数千元存款。该同学被骗一天后惊魂未定,在办公室与辅导员沟通时情绪激动,泪流不止。
案例定性分析
此案例展现的是面对学生遭遇电话诈骗突发事件时的应对处理。
问题关键点
1.如何安抚受骗学生沮丧低落的情绪,帮助其恢复积极乐观的心态,重新开始正常的学习生活。
2.如何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为他们在抵御诈骗信息的道路上铸造“金钟罩铁布衫”。
解决思路和实施办法
随着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发展,电话、QQ等工具受到日益广泛的运用。然而不法分子却利用这些通讯平台,以销售游戏点卡、购物卡单、网络兼职等方式,骗取受害人财物。大学生因社会经验不足、鉴别能力有限等原因,成为诈骗受害的高危人群。在以上背景下,我在新生入学后的首次年级大会及每次的年级大会上都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
一、了解情况,立即报案。
我和H班班长一起陪同乔某带上有效证件和立案证据报案,由江宁区高新园派出所民警协助作笔录。乔某向派出所民警叙述整个事件经过,请其立案调查。
二、设身处地,安抚学生。
报案回校路上,我与乔某家长电话沟通情况,在其家长的协助下,调整乔某被骗后沮丧低落的心理状态。回校后,我对本次事件进行了再次梳理并与乔某亲切交流,考虑到乔某是害怕被开除学籍而上当受骗,我告诉他公检法机关联系涉案人员绝不会仅通过电话联络,法律绝不会冤枉无辜之人。除了常识普及外,我又一次对他进行了安全教育和积极安慰,力求减轻乔某因经济损失造成的心理负担。经过疏导,乔某情绪趋于平静,最终破涕为笑,返回课堂中去。
三、以一警百,提升意识。
鉴于发生在新生乔某身上的诈骗事件,我编辑了防骗相关知识,通过短信、QQ、微信平台等方式推送给每位学生。另一方面,我迅速召集班长和团支书召开会议,强调如发现同学有异常情况,务必第一时间汇报;并特意要求新生班级的班干通过召开安全教育主题班会的形式,重申加强防范意识的重要性。
经验与启示
结合本次经历,我向学生提供了以下经验:
1、主动关注有关新闻报道,增加自我保护意识和鉴别意识。
2、不轻信陌生人,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尤其是身份证号、银行卡密码等。
3、遇事冷静思考,不被骗子牵着鼻子走,及时同父母、老师和同学商量,避免自身判断失误。
4、当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幸遭到侵犯时,应勇敢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当前我国的中小学仍偏重于应试教育,一味追求成绩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步入大学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消极现状。大学生通常是在父母保护下“从校门进校门”,他们思想单纯,防范意识薄弱,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其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是保障大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极重要一环。
纵然当今社会复杂,骗子横行,但是不难发现:骗子行骗通常是抓住了人们心理上的某种弱点,或以利相诱,或危言耸听,最终目的均为骗取财物。虽然各种骗术层出不穷,花招屡屡翻新,但“莫贪小便宜”、“天上不会掉馅饼”等警语,仍是最有效的防骗“格言”。只要同学们增强防骗意识,不轻信陌生人的危言耸听,不贪意外之财,再“精明”的骗子也无法得逞。
信息时代,加强大学生防骗教育刻不容缓,这需要作为学生工作者的我们充分利用身边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不断改进安全教育模式,防微杜渐,减少损失,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学校可邀请对处理诈骗事件经验丰富的警察现身说法,开展防范技能专门教育;政府也应加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此类违法行为,为广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专家点评
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和永恒的主题,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是构建和谐校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本案例是比较典型的受骗案例,辅导员着重解决案发后报案与学生心理疏导以及警示教育等重点工作,思路清晰、举一反三、思考深刻。防骗等安全教育常抓不懈,但大学生被骗案例仍然屡见不鲜,给我们提出一个仍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到底缺失在哪儿?”
(陈璐: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副书记)
作者简介
叶馨,女,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本科生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