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全国农业大省,也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近年来,四川依托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丰富多样的农业资源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坚持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序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坚持规划引领、聚焦要素保障、创新利益联结,谱写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四川篇章,为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打下坚实基础。
创建成效
(一)产业融合“接二连三”
现代农业体系加快构建
一是交叉融合模式不断涌现。
成功培育创建10个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7 个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纳入第三批创建名单,融合模式覆盖延伸农业产业链型、高技术渗透型、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型、多业态复合型、农业内部融合型、产城融合型等六种模式,农业与旅游、休闲、康养、教育、文化等产业加速融合,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二是产业链顺势延伸。
大力发展农畜、林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累计建成产地初加工设施设备1.76万座,产地初加工能力达600余万吨、初加工率达60%。
优化二三产业布局,建立各类形式的产销联合体,发展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的新型流通业态,农村电商销售额达455亿元。
做大做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进绿色食品、有机产品、道地药材认证,打造农产品地理标志。
大力实施品牌建设工程,“三品一标”总数达5690个,新增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3个,纳溪特早茶、四川泡菜等11个产品进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首批保护名录。
三是价值链明显提升。
发挥示范园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纳入创建名单4个,累计建成国家省市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900余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7个,创建川猪和晚熟柑橘2个全国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梯级提升、竞相发展格局。
组织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等重大农业展会,2020年实现农产品现场销售3.6亿元、意向签约金额超过520亿元。
依托乡村旅游资源,打造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47个,2020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达1365.8亿元。支持毕业生和农民工返乡参与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现代种养业发展,2020年累计建成农村创业创新园区590个,实现56万名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二)多元主体培育壮大
融合发展活力快速激发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激发各地培育出一批带动作用突出、产业功能互补、综合竞争力强的农村产业融合经营主体,不断提高产业融合发展的规模和水平。
一是做强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
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排头兵”工程,全省已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75个、省级902个、市级2542 个,龙头企业实力稳步增强,成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骨干力量。
二是做大专业合作社发挥带动作用。
深入开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创新经营机制,规范运作行为,鼓励支持创建层 次更高的联合社。全省累计培育农民合作社10.79 万个,其中省级示范社3000个, 国家级示范社418个,成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是做优家庭农场发挥基础作用。
出台《四川省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评定暂行办法》,深入开展示范场建设行动,在不同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家庭农场示范典型,建成家庭农场14.61万家, 累计命名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2536家,成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兴力量。
四是做活供销社发挥纽带作用。
充分发挥供销社深入农村、综合服务的优势,不断拓展 经营服务领域,积极探索适应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社会化服务形式,乡镇供销社覆盖率提升到92%,全省18个市实现乡镇全覆盖,成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利益联结紧密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