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工程启动的时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就宣布:只要中国还有一名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希望工程的崇高使命就不会结束。

促进社会的公正,追求教育的平等,这是希望工程一直坚持不懈的初心和使命。

1989年10月30日,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公益项目拉开帷幕。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青基会”)发起了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使命的希望工程。

截至今年9月,全国希望工程已累计接受捐款152.29亿元,资助家庭困难学生599.42万名,援建希望小学20195所。这些简单的数字背后是无数爱心的凝结和汇聚,是近30年来希望工程取得的硕果,更是中国经济腾飞的见证。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

如今,中国已经从“解决温饱问题”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九年义务教育早在全国普及,“两免一补”政策已全覆盖,“人人有书读”的愿景早已实现。

然而,希望工程并不止步于此,教育扶贫大有可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还要求必须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希望工程在促进教育发展、引领中国公益慈善、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新时代,作为中国特色的公益慈善事业的典型,希望工程也将以高瞻远瞩的视角,向世界贡献中国经验。

守初心: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为贫困学子送希望

一个国家的发展靠人才,一个民族的振兴靠教育。

希望工程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它以民间组织的方式大规模动员社会资源去援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改变了一大批失学儿童的命运,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唤起了全社会的重教意识,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曾对希望工程作过效益评估,并得出结论:中国青基会发起并组织实施的希望工程,已经成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富影响的民间社会事业。因此,希望工程被公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为改善教育落后面貌而付出爱心的一座丰碑。

上世纪90年代,希望工程先后发起“1(家)+1”结对救助和“希望小学”两大拳头产品,组织开展“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号召全社会奉献爱心、捐资助学。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干部群众;从花甲之年的老者,到幼儿园孩子,大家纷纷为“希望工程”慷慨解囊。

希望工程有一张“大眼睛”照片为很多人熟知。手握铅笔头的小女孩苏明娟抬头望着黑板,那双又大又亮的眼睛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希望。在爱心人士的资助下,她顺利完成学业并进入银行系统工作。她把第一笔工资捐给了希望工程,此后每年都坚持捐款。

还有许许多多像苏明娟这样的贫困学子,因为得到全社会的救助而改变命运,让教育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他们曾经作为希望工程的受益者,如今,转变为希望工程的资助者,用感恩的心反哺社会,将爱心接力棒传递下去。

薪火相传,孜孜前行。

1990年5月19日,中国青基会在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援建了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

1993年,全国少年儿童用自己的压岁钱捐建了第一所手拉手希望小学——西柏坡希望小学。

1995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发起“千家企业建千校”爱心活动,捐建了陕西延安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他在给校长的信中表达了对孩子们的关心:“有机会通过捐建希望小学与你们建立联系,很高兴。帮助老区、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解决学生入学困难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新时期扶贫工作的一项富有意义的内容。”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照亮苍穹。

在持续如潮的社会捐助下,一所所希望小学在大山深处、穷乡僻壤中拔地而起,以每年760多所的速度递增,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国大地上,让上万所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告别危房,让万千贫困孩子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这里尽情放飞希望。

这些举措不仅有效地解决了青少年因贫失学、辍学的问题,提高了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入学率和升学率,而且推进了全民受教育意识的崛起,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教育落后地区和当地贫困学子打开了通向希望的大门。

“希望工程向世人传递出一种积极意义:知识可以改变命运。”201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给金寨县希望小学的回信中指出,“这么多年,你们锲而不舍践行一个朴素理想:让每个孩子不再因为贫穷而失去课堂……”

担使命:与时俱进全面升级 将公益事业进行到底

希望工程诞生之初,以推进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为己任,直击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紧迫问题,充分响应时代和人民的需求之声,对推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已经成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我国社会参与和影响广泛的社会公益事业,希望工程30年来的发展经验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与时俱进,步履铿锵。从“没学上”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缩小解决城乡教育差距,是新时代赋予希望工程的使命。

在国家全面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后,希望工程全面升级,将资助对象扩大到高中(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将“救助”模式拓展为“救助-发展”模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根据受助对象的需求,学生资助模式不但动员社会力量,继续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助学金,让莘莘学子圆上学梦,而且还关注贫困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让其参与勤工俭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项目。

2006年,希望工程推出“圆梦行动”,帮助众多农村经济困难学生迈入大学校门,并由最初的简单物质扶助更新为“学业资助+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资助模式;推出“激励行动”,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增强自信,培养责任,锻炼和提升能力。

同时,希望工程创新升级希望小学,推出希望工程快乐系列,援建快乐体育园地、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图书室、计算机室等配套设施,协助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

希望工程教师培训项目、古诗文经典诵读、研学夏令营、希望工程一堂课、志愿者支教行动、足篮球及科技公益季等素质教育活动,让更多农村孩子享受到了更好的教育资源,促进了农村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中国青基会设立希望工程紧急救灾专项基金,制定了切实有效的灾区青少年救助方案和灾后重建方案。汶川地震后,希望工程开发出抗震板房希望小学,开展希望工程社工服务和“心灵守望计划”,在紧急状况下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心学习、享受教育的良好环境。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持续大力投入,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让孩子们吃上饭、吃好饭成为迫切需求。2009年以来,希望工程开始为乡村学校配备“希望厨房”,让孩子们吃上了热饭。在配备厨房设施的同时,又增加了营养教育和体育运动,为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营养改善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成功范本。

2011年,中国青基会根据公益组织自身定位,启动“希望工程走进非洲”项目,在非洲欠发达地区资助建设希望小学,服务国家整体外交战略。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30年来,希望工程紧抓战略机遇,砥砺奋进,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改善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的中国特色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之路。

抓机遇:助力教育扶贫攻坚 希望工程大有可为

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到“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和国家当前面临的重大历史使命,更是庄严承诺。

脱贫攻坚,教育先行。教育扶贫是打好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和关键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贫困地区教育事业,让贫困地区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希望工程各级实施机构按照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要求,聚焦教育扶贫,以共青团十八大提出的“希望工程助力脱贫攻坚10万+行动”为目标,设立“希望工程10万+精准助学基金”,将“三区三州”等重点扶贫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作为主要资助对象。

希望工程以实际行动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助力,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有效服务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今后,希望工程将在改善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条件、提升素质教育等方面下功夫。中国青基会理事长郭美荐表示,走进新时代,希望工程要继续坚持“助学育人”的宗旨,坚持把帮助农村低收入家庭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作为我们的使命,不断拓展资助领域,深化希望工程内涵,在新时代创造新成绩。(记者 杜沂蒙)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