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盐城10月21日消息(记者郑楚豫 庄滨滨 通讯员韦蔚)“我们来算一笔账。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在庭前屋后轮种菊花和大蒜,一亩可以有近一万收入,土地流转的租金平均有8000元,再加上尊老金,每年每户就有共计两万元左右的收入……”这个正在计算村里超龄农民平均收入的人叫卞玉良,在当地开办了一家纺织厂,是大丰颇有名气的企业家。两年前,卞玉良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盐城市大丰区三龙镇新丰村党支部书记。
大丰区新丰村(央广网记者 郑楚豫摄)
近年来,盐城市大丰区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聚焦解决村书记“人难选、选人难、难留人”这一现实难题,在区内选派了一批创业型村书记。卞玉良就是其中之一。
请企业家来做村书记,成效如何?卞玉良在短短两年内,带领新丰村从镇上22个村排名垫底,一跃成为排名第一的村。当谈到自己治村的理念时,卞玉良给出了两个关键词:“强村”和“富民”。
庭院经济:帮助超龄农民创收增收
家住新丰村的樊建林今年七十多岁了。随着秋风渐紧,他庭前的中晚菊也逐渐步入收获的季节,最近他和老伴正抓紧时间采摘。在另一旁,已经收获的早菊地里,大蒜已经接力种上。
樊建林在房前采摘菊花(央广网记者 郑楚豫摄)
如今在新丰村,几乎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在种植菊花。新丰村户籍人口3000余人,其中常住人口有1000人左右。在这千余人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达到68%。为了帮助这些老年人增加收入,卞玉良倡议他们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种菊花,大片的土地则流转给种植大户来集中经营。
“以前村民们在这些院子里种冬瓜,卖不上价的。”卞玉良说,根据自己的观察周边镇上22个村,大部分都在种冬瓜。冬瓜种得多了,价格就低了。于是他就想办法,鼓励村民种植可以用来制作菊花茶的菊花,自己则帮助村民打开销路。“第一年种菊花的村民只有200多户。后来看到种菊花赚钱,大家就都开始种,第二年就有500多户了。”
据卞玉良推算,新丰村每户种菊花的村民,每年可以盈利10000元,相比以前种植玉米、冬瓜和大蒜,户均收入大大增加。就这样,伴随着菊花的一茬茬盛开,新丰村也有了新面貌。金秋时节,每当走进新丰村,阵阵菊花的清香便会扑面而来。
延链补链:分龄分段带动村民就业
60岁以上老人的收入问题解决了。50-60岁村民们的工作问题怎么办?
卞玉良想到新丰村有一个国家级农业合作社,主营业务是冬瓜加工。“利用既有的产业去进一步拓展业务,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延链补链’嘛。”卞玉良在原有冬瓜厂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将冬瓜加工成月饼馅,并与多家食品公司达成了合作。
冬瓜厂盘活了,业务更加红火。冬瓜厂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增收。
对于年纪更轻一点的村民,卞玉良则针对种植大户组织成立了农机合作社。“我估算了一下,一台农机需要三个人操作。村里的36台农机就可以解决一百多人的就业问题。”卞玉良告诉记者,村里会组织合适的村民去考证培训,帮助他们上岗就业。
取号码牌、刷脸认证、换取就餐牌……到了饭点,新丰村新建成的“长者食堂”旁,刚刚看完电影的村民们正在准备就餐。
60岁以上的村民在刷脸认证领取就餐牌(央广网记者 郑楚豫摄)
今年7月起,新丰村组织建立了镇上第一个长者食堂。每天中午,年满60周岁的村民只需2元钱就能吃到一顿荤素搭配的午餐。走进新丰村的长者食堂,老人们正坐在餐桌前一边吃午饭,一边话家常。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热乎的饭菜,这让村里的老年人们感到很满意。
新丰村长者食堂(央广网记者 郑楚豫摄)
“我每天中午都来这里吃午饭。这种食堂特别适合一个人生活的老年人。”村民龚跃飞正在长者食堂用餐,他告诉记者自从村里的长者食堂建成后,自己几乎每天都到这里来吃饭。除了吃饭,平时还能和其他人说说话。“比一个人在家里吃好。”
饭点一过,多数老年人并不急着回到家里去。作为老人集中就餐场所,在新丰村的长者食堂旁还建有按摩室、休息区和理发室,供老人们在茶余饭后互动交流。
“其实老人在乎的可能不只是一顿饭。”卞玉良分析说,建立长者食堂不仅是为了帮助村里的老年人解决吃饭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机会,让老人们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足,精神生活更要充实。
新丰村作为当地曾经的经济薄弱村,一不靠城市、二不靠园区,因此需要探索一条切合实际的发展路径。创业型书记卞玉良用自己的“致富经”帮助新丰村逐步实现强村富民。新丰村的村集体收入从曾经的26万,仅用一年时间就达到了70.3万。发展的成果不仅记在企业家村书记的工作日志上,也生长在村民的房前屋后,写在村民们的笑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