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繁殖

1.亲鳅的选择及雌雄鉴别

亲鳅来源,一可从市场上收购,二可从池塘、稻田、湖沼、水沟中捕捉,三可从专门越冬池中挑选。人工繁殖选用的亲鳅,要求体型端正、体质健壮、无伤无病、体色正常、体长15—20厘米、体重30—50克。雌鳅还要求腹部膨大,富有弹性,将其肚皮朝上,目视要有透明感,颜色微红,腹中线扩散,用手抚摸,肋骨明显。雄鳅要求胸鳍追星明显,个体与雌鳅大小相近。

养甲鱼赚钱_养殖甲鱼富豪_致富经养甲鱼

泥鳅雌雄性别主要区别表现在个体的大小和胸鳍的形状上。雌鳅个体明显大于雄鳅,胸鳍较短,鳍的前端较圆钝,呈扇形,静止时鳍条可以展放在一个平面上,且第2、3软鳍条的长短基本上一致。生殖季节腹部圆大,卵粒大而整齐;雄鳅胸鳍窄而长,第1鳍条末端尖而上翘,第2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在生殖期胸鳍追星明显,用手挤压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雌雄鳅比例以1:1为宜。

2.泥鳅养殖人工催产

(1)催产季节

人工催产时间常比天然繁殖时间晚1—2个月。一般在5月底至6月底进行人工繁殖,水温22℃左右。

(2)催产剂使用方法

催产用催产剂以选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为好。每尾雌鳅用量在1—2毫克范围内,用量视亲鳅个体大小、催产时期的早晚、水温的高低而定。一般水温在25—30℃时,正是繁殖盛期,催产剂量可低些;水温在25C以下或30C以上时,可适当高些。雄鳅减半注射。注射时间最好在中午12时至13时。注射液按每尾雌鳅所需催产剂用量,加入0.2毫升生理盐水的比例配制。

注射时,用湿纱布将泥鳅包住,掀开纱布一角,使泥鳅的背部露出。这时一只手轻轻握住泥鳅,另一只手将注射器针头扎入泥鳅的背部肌肉。注射部位一般在背鳍前约1厘米的地方,避开背中线的部位,使针管与鱼体呈30度左右的角度,针头朝头部方向,进针0.2厘米左右注射。注射完毕,放人小网箱在池边暂养。

3.人工授精

人工催产的泥鳅,可以让其自行产卵受精,也可以进行人工授精。由于泥鳅是分批产卵的,卵常常被亲鳅吞吃掉,因此常采用人工授精。人工授精的关健是要掌握授精时间,可根据不同水温下的效应时间进行推算。一般水温在28—32℃,效应时间为6—8小时;水温25℃左右,为10小时左右;水温在25℃以下,一般12—14小时;水温在20C左右,效应时间要在18小时以上。

在临近效应时间时,要及时检查网箱里的泥鳅,若发现雌雄追逐厉害,尤其是雌雄鱼呼吸急促并从肛门排出气泡,说明发情高潮已来临。此时应立即进行授精操作。具体方法是:将发情剧烈的亲鳅捕起,用手按压雌雄鱼腹部,把卵子和精子挤入瓷盆内,并用羽毛搅拌,使精液和卵粒混匀。数秒钟后,加入少量清水,增加精子的活力,达到充分受精。接着便可将受精卵撒在事先准备好的鱼巢上,放人孵化缸中进行孵化。

4.孵化

泥鳅卵孵化密度一般为1升水中放500—600粒受精卵。孵化用水要经过严格过滤,以防敌害生物进入孵化缸。孵化缸内的水流速度大小,以能翻动未附于鱼巢上的卵即可。出膜时,流速要稍稍加大,直至鳅苗平游,再调小流量。因为刚刚出膜的鳅苗和卵膜的溶化都要消耗大量氧气,而鳅苗的体质非常嫩弱,若水流速度太大,鳅苗一直平游,会使其夭折。孵化最适水温是25C,孵化时间30—35小时。

鳅苗出膜后,呈透明的“逗点”状。苗细小,体长3—3.7毫米,背部黑色,可明显看见卵黄囊。孵出后6—8小时,体色逐渐变黑,体长可达4.1毫米;孵出后40小时,体长4.6毫米,眼睛由灰色逐渐变为黑色,卵黄囊缩小,口下位,开始能够活动;35—60小时后,体长达到6.3毫米,卵黄囊全部消失,尾鳍条出现,胸鳍显著扩大,此时鳅苗开始主动摄食。

因此,在苗孵出后第3天,要投喂熟蛋黄,蛋黄必须研成粉末状,再用水调,每日2次,每次每10万尾苗1只蛋黄。饲时水量要调小些,连喂3天,待鱼体色由黑色转成淡黄时,即可出缸下池进行稚鱼培育

(二)泥鳅养殖苗种培育

1.夏花培育

(1)泥鳅苗池建造

泥鳅养殖苗池面积一般以50平方米为好,水深保持50—60厘米,一般不要超过80厘米。水泥池不需设专门防逃设施和集鱼坑,但若是土池,则堤埂应修陡些且要夯实。进、出水口应有拦网设施。水泥池池底要铺上30厘米厚的粘质泥土,以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

(2)清塘

鳅苗下池前10—15天,应对苗池进行清塘消毒。清塘消毒时,先将池水抽干,检查有无漏洞,然后用生石灰按每亩150公斤的用量,进行清塘(生石灰加水融化,趁热向塘中均匀泼洒)。如果池水无法抽干,可用漂白粉按每立方米水体20克的用量进行清塘。清塘后一个星期注入新水。注入的新水要经过过滤。

(3)放养

鳅苗放养前,须先在同池网箱内暂养半天,并喂1—2只蛋黄浆。向网箱内放人鳅苗时,须在网箱的上风头轻轻放入,注意不要把池水搅浑。经过暂养的鳅苗方可放人池塘。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750—1000尾;有半流水条件的池每平方米可放1500—2000尾。

(4)鳅苗培育

鳅苗培育方法主要有豆浆法和肥水培育法两种。这两种培育方法在实际生产中常常结合使用。鳅苗培育前期,池水中的小型水生动物饵料往往不足,这时一方面采用肥水培育法,另一方面可增设豆渣、豆饼糊或磨细的酒糟等。

豆浆培育法:

稚鳅在孵化后两个月内,主要摄食轮虫和水蚤,因此鳅苗下塘后,每天需泼洒3—4次豆浆(每100平方米水面需黄豆0.5公斤),以培育轮虫、枝角类供鳅苗食用。下塘5天后,每天的黄豆用量可增加至每百平方米水面0.75公斤。泼洒时间为上午8—9点,下午1—2点各1次。泼洒时,豆浆宜泼得细如雾、匀如雨。

肥水培育法:

泥鳅喜肥水,在饵料不足的情况下,可适当加些肥料。水温较低时,每立方米水体施硝酸铵2克;水温较高时,每立方米水体施尿素2.5克。一般隔天施1次,连续2--3次。也可施有机肥,最好是鸡鸭粪。施用有机肥能较快地培育出大量的浮游动物。肥水培育鳅苗,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色过浓,要及时加注新水。

(5)泥鳅养殖技术的日常管理

鳅苗培育期间,坚持每天巡塘3次。泥鳅在孵化后半个月才开始用肠呼吸。在此之前稚鳅对低氧环境还不能适应,往往在凌晨因缺氧而大批死亡。因此,第1次巡塘应在凌晨。如发现稚鳅群集在水池侧壁的下部,并沿侧壁游到中、上层,然而却很少游到水面,这是池中缺氧的信号,应立即换水。午后的巡塘工作主要是查看鳅苗活动的情况,勤除池埂杂草;傍晚查鳅苗池水质,做好第2天投饵、施肥、加水等工作的准备。此外还应经常检查有无鱼病,做好预防工作。

2.泥鳅种苗培育

(1)鳅种池的建造与施基

肥鳅种池的面积一般为50—100平方米,水深40—50厘米。鱼池、浅水稻田、池沼、小坑塘等均可通过修建改为鳅种池。鳅种池的清池方法同鳅苗池。鳅苗放养前需先用干燥的牛粪、鸡粪、米糠等填于池底,覆盖泥土后灌水,施肥量为每平方米0.5—1公斤,以培育水质,增加水生生物,为鳅鱼夏花下塘准备充足的天然饵料。

(2)放养基肥

施后7天即可放养。一般每平方米放养50一100尾泥鳅夏花。有流水条件的,放养密度可加倍。放养的夏花要求规格整齐。

(3)泥鳅养殖技术和饲养管理

夏花经过近2个月的培育,食性已有了明显变化,除吃浮游动物外,开始吃少量浮游植物及杂草的嫩芽等植物性饵料,尤其喜食微生物,因此鳅种培育应采用肥水培育的方法。在饲养期中,可用麻袋装上有机肥,浸于池水中作为追肥。有机肥用量为每平方米0.5公斤左右。除用施肥的方法以增加天然饵料外,应投喂如鱼粉、鱼浆、动物内脏、蚕蛹、猪血(粉)等动物性饵料及谷物、米糠、大豆粉、麦麸、蔬菜、豆腐粕、酱油粕等植物性饵料,以促进泥鳅生长。

随着仔鳅的生长,也可在饵料中逐步增加配合饵料的比例,使之完全过渡到人工配合饲料。人工配合饵料中动物性和植物性饵料的比例为3:2,用豆饼、菜饼、鱼粉或蚕蛹粉、血粉配成。如果水温升高到2512以上时,饲料中动物性饵料比例可提高到80%。饵料的日投量在水温25C以下时,为鱼体重的2%一5%;2513以上时,为鱼体重的5%一10%;30C以上,则不喂或少喂。每天上、下午各1次,上午喂70%,下午喂30%。喂食时,可将饵料搅拌成软块状,投放在食台附近,沉到离池底3—5厘米处。切忌散投。在饲养期间,定期测量池水透明度,如透明度小于15厘米或大于25厘米,说明池水太肥或太瘦,应加注新水或追肥,加以调节。这样养到11月底,一般个体可长成10厘米左右。

(3)商品鳅的泥鳅养殖技术

商品泥鳅的养殖有池塘养殖、网箱养殖、稻田养殖、池沼养殖、水生作物田养殖、木箱养殖等,不管哪一种养殖方式,其养殖技术是一致的。

1.泥鳅池塘养殖

池塘养泥鳅是目前采用最多的一种养殖方式,单产水平高,技术操作水平要求也较高。

(1)池塘建造

池塘面积以150—250平方米为好,池深70—100厘米,水深40二50厘米。池塘分土池和水泥池两种。前者池壁需用砖或石块浆砌,做到坚固、耐用、无漏洞;后者要在池底铺上20厘米厚的泥土。池塘底部要求平坦,进、排水方便。出水口的深度要低于进水口,以便于水体交换及清塘。进水口要有过滤网,出水口要有拦鱼网。池塘中央或进水处附近修建集鱼坑。

(2)清塘和施肥

清塘方法同鳅苗池。清塘一周以后,方可灌注新水,随后施基肥,培育水质。施基肥的方法是在池边四角处堆上鸡、鸭、猪粪等有机肥,每亩施150—200公斤,施肥后3—5天,鳅种即可下塘。

(3)放养

商品鳅的饲养周期一般为8—9个月。有当年苗直接养成和隔年苗种养成两种形式。当年苗直接养成即在当年9月份将体长3厘米的泥鳅养到第2年的7—8月收获;隔年苗种养成是在第2年的4月把体长5—7厘米的泥鳅养到第3年的3—4月收获。放养密度为每亩2—3万尾。

(4)泥鳅饲养管理

泥鳅养殖过程中既需利用肥水培育天然饵料,又需进行人工投饵。鳅种下塘后,要根据水质肥瘦及时追肥。一般每隔30—40天,追肥一次。每次每亩追肥60—75公斤,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水色为黄绿色为好。投喂的人工饵料有:鱼粉、动物内脏、猪血粉、蚕蛹粉等动物性饵料以及谷、米糠、豆饼、麦麸、菜饼、酱糟等植物性饵料。

人工配合饲料配方:小麦粉50%、豆饼粉20%、米糠10%、鱼粉或蚕蛹粉10%、血粉7%、酵母粉3%。投喂前,配合饵料中应加入一定量的水,捏成软块状,然后投入水中的食台上,夏季高温时,应在食台上搭棚遮荫。一般每天投喂2次,早上6—7时投喂70%,下午1时投喂30%。水温在1512时,日投量为鳅体重的2%;水温20—25℃时,日投量为鳅体重的7%一8%;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E,应少投或停喂。

养鳅池的水质要求“肥、活、爽”,每升水的溶氧量要保持在3毫克以上,pH值在7.5左右。如发现水色发黑或过浓时加注新水要及时。一般情况下,每星期换水1—2次,每次换水30—40厘米。另外,还要做好防病防逃工作。每天或隔天打扫食场1次,定期对食物进行漂白粉消毒(每次用药125克)。发现死鳅及水面污物要及时捞掉。

2.泥鳅网箱养殖技术

网箱分为苗种培育网箱和成鳅养殖网箱。泥鳅苗种培育网箱,采用聚乙烯网布做成,面积一般为10—25平方米,成鳅饲养网箱,用3X3聚乙稀网片做成,网目为0.5—1厘米,面积为50平方米左右。网箱设在湖、河边或池塘内,箱底着泥,箱内必须铺上10—15厘米左右的泥土。

(1)放养

放养密度,苗种网箱每平方米放养3万尾;成鳅网箱每平方米放养2000尾。放养前最好要进行鱼体消毒。此外,还要根据养殖水体的条件作适当调整:水肥放养量可以增加,水瘦放养量可适当减少。

(2)泥鳅饲养管理

网箱养殖泥鳅以人工投饵为主,投喂的饵料及方法和池塘养殖的方法相同。除此以外,网箱养殖要勤刷网衣,保持网箱内水体流通,溶氧丰富,并使足够的浮游生物进入箱内,为鳅鱼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要经常检查网衣,有漏洞立即补好。注意鱼病的防治。

3.泥鳅捕捞与运输

捕捞可采用集鱼坑、集鱼道及固定投饵场张网捕捉;也可于排水口外系网或张网,夜间排水,并由注水口不断注水捕获。成鳅运输,短距离时只须于平阔容器中加少许水;中程运输须用塑料袋加入少许水并灌足氧气;远程运送用灌足氧气的塑料袋,并加入少许冰块装箱。

4.泥鳅养殖越冬管理

泥鳅在自然条件下,一般钻人土中15厘米左右处越冬,故池塘水深保持在1.5米左右,人工越冬的方法是采用越冬箱进行。越冬箱规格为:长1米、宽30厘米、高20厘米。每只箱内放17—18厘米厚的土,7公斤泥鳅,箱盖上钻6个小洞,

钉牢后沉入水中越冬。装箱时要先放3厘米泥土,然后放人2公斤泥鳅,再装3厘米泥土及泥鳅,如此3—4层,最后装满。

(四)养殖泥鳅的病害防治

1.水霉病

此病多发生于鳅苗孵化过程。病鱼体表布满白色棉絮状的水霉。防治方法:用1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15—30分钟,或用2%一3%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

2.寄生虫病

此病多发生于鱼苗阶段,常见的寄生虫主要有车轮虫、舌杯虫、三代虫等。被寄生的鳅苗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

防治方法:每立方米水体可用0.5克硫酸铜或0.2克硫酸亚铁对水全池泼洒,或用0.5ppm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

3.气泡病

多见于鱼苗阶段。病鳅苗浮于水面,肚皮膨起成气泡状,防治方法:每亩用4—6公斤食盐全池泼洒;也可立即冲人新水进行治疗。

4.赤皮病

病鳅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并烂掉。

防治方法:每立方米水体溶解20克呋喃奈斯,药浴15—20分钟;或用0.04%的呋喃奈斯拌人饵料连续喂3天;或用痢特灵每立方米水体1克,全池泼洒。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