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实体经济发展经验,更好地为我区实体经济发展建言献策,5月15日至16日,区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赴南通市海安县、苏州市吴江区,通过参观项目、座谈交流、听取介绍等方式,学习考察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一、外地发展实体经济的做法和成效

海安、吴江等地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工作,大力度推进,多途径创新,积极拓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新路,实体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海安县把工业经济发展作为壮大实体经济的重中之重,2016年年底,全县达亿元企业198家。建立“一企一策”培育机制。“一策”为“一企”量身定做,让企业确立目标,滚动培育企业超百家。锁定“4+4+N”的特色产业。高端化发展锦纶功能新材料、纺织丝绸、新材料、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突破性发展机器人、节能环保、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配件)、航天航空及智能装备四大新兴产业,选择性发展金属表面处理、电子信息、生物医学等有基础、有潜力的产业,抢占苏中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近3年来,海安县每年完成技改设备投入20亿元以上。突出金融创新润泽实体经济。形成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体,融资性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创投机构等为补充的金融服务体系。2016年,完成工业应税销售1133亿元,规模企业874家、亿元企业200家,各项指标均居南通市首位。

吴江区把工业作为立区之本,着力构建丝绸纺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新老千亿级产业并驾齐驱的大产业格局。出台“1+5”产业基金政策。制定《苏州市吴江区转型升级产业基金的若干实施意见(试行)》,围绕“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农业现代化特色发展、资本运作跨越发展、人才引进和培养”5大框架体系制定扶持政策。金融部门与涉贷银行共同制定联合授信合作协议,最大限度减轻经营正常且纳税靠前企业担保负担。201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900亿元,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3%,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485家,超50亿元企业9家,超100亿元企业5家。

二、我区实体经济发展现状

我区坚持“三为导向”和“三先追求”,以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为主要内容的实体经济稳中有进,初步统计,实体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达95%左右,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今年1-4月份,全区共有列统定报工业、建筑业(含房地产)、住宿餐饮和各类服务业企业943家,重点实体经济企业纳税11.12亿元,同比增长43.2%,实体经济中的农业实现产值34.6亿元;工业经济实现开票销售261.78亿元,同比增长20.4%,实现增加值76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规上工业开票销售实现227.4亿元,同比增长18.9%;建筑业实现总产值15亿元,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服务业实体经济实现增加值75.8亿元。

我区实体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一是产业层次相对偏低。传统产业占比较高、新兴产业占比相对偏低,产业特色不够明显,未能形成集群效应、产业优势。二是转型升级步伐不快。我区企业创新能力仍然不强,纺织、机械加工等传统产业多以原材料及初、粗加工为主,技改投入后劲不足,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偏少。三是新增长点培育不足。项目招引和建设成效还不够明显,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的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的重特大项目不多,发展后劲亟待加强。四是服务举措有待完善。服务实体经济的各项措施还需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在金融服务方面,企业融资门槛较高、融资渠道不畅、融资规模不大,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

三、思考与建议

我们应正视差距,在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的同时,立足大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走出一条具有大丰特色的实体经济发展之路。

1、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做大做强园区经济。以开发区、港区、高新区以及沪苏产业联动集聚区、苏州盐城沿海合作开发园区、常州高新区大丰工业园、盐城临港工业园等共建园区为载体,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一是加快园区载体建设。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思路,鼓励支持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园区开发,多渠道破解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瓶颈。以路、水、电“三网”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逐步提升园区的项目承载能力。二是培育园区主导产业。深入发掘园区特色,明确发展路径,建议依托“主导企业(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特色基地”的发展模式逐步完善园区功能组团。坚持招大引强,重点面向世界500强、国企、央企等实力雄厚的企业,全方位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产能合作与产业对接,加快突破产业链高端项目和关键节点项目,拉长加粗产业链,建设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强化服务意识,优化园区发展软环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把物流、金融、科技服务等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形成与新型工业的融合互动发展;把现代商贸、文化娱乐、房地产等作为生活性服务业的重点,不断集聚人气,增强园区的吸引力。

2、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打造区域产业特色。立足化工、纺织、机械、农产品加工四大传统产业,精准发力,做精特色。一是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制定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激励优惠政策,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企业依托现有基础,围绕新工艺、新产品、产业链配套,主动挖掘争取项目,促进规模企业内涵式发展,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二是着力培植产业特色。依据产业自身优势和特点,合理定位,明确方向,制定发展规划,搞好产业布局,走以“特”取胜、以“特”增效的发展路子,打造一批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影响范围广并独具大丰特色的传统产业品牌,逐步形成以块状经济为标志的特色经济。三是加大腾笼换鸟力度。整合要素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兼并重组,做大总量,做优产业,使传统产业发展在“腾笼换鸟”中“提档升级”,在“提质增效”中“调优存量”。

3、打造新兴产业高地,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是打造新兴产业基地。依托风电产业园建成“江苏省特色产业集群”,海洋生物产业园建成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国家农业科技园等优势,乘势而上,通过政策引导扶持,重点支持核心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建设、产业链和产业基地培育,加快新兴产业成链发展、关联发展、集聚发展。二是拓展新兴产业领域。通过基础配套、要素整合、扶持政策带动,拓展发展空间,加快招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项目,提升产业竞争力。三是促进服务业融合发展。推进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融合;鼓励服务业多业态融合发展,顺应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趋势,促进“设计+”、“物流+”、“旅游+”、“养老+”等跨界融合发展,为我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4、加大要素保障力度,破除经济发展瓶颈。进一步建立完善服务实体经济的各项措施,以要素集聚加速实体经济的发展。一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各金融机构明确实体经济在信贷投放中的主体地位,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供给能力;畅通融资渠道,建立沟通协调体系,积极推进企业上市,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二是加大人才支撑力度。在重视招引高端人才的同时,充分发挥大丰本地的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教育、人社等部门职能以及职教中心的作用,积极开展政府、院校、企业三方互动合作,大规模培养职业技能型工人。三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开展多形式产学研合作,引进或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性技术,着力破解制约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以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组稿/策划:政协办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