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马山县位于广西南宁市北部,所辖的11个乡镇由151个村和11个社区组成,是壮、汉、瑶等九个民族的聚居地,总人口约54万,2021年被列为全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现有耕地面积4.62万公顷,其中水田1.15万公顷,人多地少,是典型的大石山区,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农业收入占比较低,脱贫村达75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任务仍然艰巨。多年来,广西大学蔬菜产业服务团队坚持把马山县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为促进马山县农业产业发展,团队成员始终深耕基层一线,持续推进马山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力当地发展蔬菜产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二、实施进展
(一)把脉开方,因地制宜促发展
农业产业要发展,产业调研需先行。为了解马山县的农业发展一手资料,蔬菜产业服务团队深入11个乡镇,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对土壤性质、气候特点、种植方式等方面进行调研。调研发现当地山多地少,东部为大石山区,土壤贫瘠、严重缺水,中部和西南部为土岭丘陵,具备一定的灌溉条件,总体而言农业基础较为薄弱,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甘蔗、木薯等经济效益较低的农作物为主,2002年蔬菜种植面积仅为9600亩,除了指天椒种植面积较大外,其他蔬菜种植主要以房前屋后零星种植、满足自家需要为主,基本不上市销售,一方面是因地处大石山区,水资源匮乏成为发展蔬菜种植的限制性因素;另一方面是农民习惯粗放式种植,没有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制约了蔬菜产业发展。
蔬菜产业服务团队专家综合考虑各乡镇的气候、土壤、灌溉条件、交通条件等因素,科学谋划农业产业布局,选择最适宜本地种植、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蔬菜。在交通不便、土壤贫瘠、缺水东部大石山区发展玉米套种野山椒,既满足了农民朋友的粮食需要,又通过野山椒种植增加了经济收入;在交通便利、土壤肥沃、灌溉条件好的东中部和西南部发展黑皮冬瓜、指天椒、南瓜、韭菜花等蔬菜产业,形成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二)项目支撑,科技攻关促增效
为强化科技支撑保障作用,根据马山县蔬菜产业发展实际,蔬菜产业服务团队围绕蔬菜栽培技术、品种选育、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蔬菜产业服务团队通过《广西山区降雨集贮及农作物的灌溉技术研究》等项目,开展了马山县石山地区蔬菜高效栽培模式、石山地区适栽蔬菜新品种的引进与筛选、玉米套种蔬菜技术等研究,成功研发、推广了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蔬菜嫁接标准化栽培技术等4项。同时,联合马山县农业企业积极申报科技项目,为当地争取“指天椒新品种的引进与示范推广”“马山县韭菜花产业扶贫基地建设与示范”“马山县永州镇平山贫困村蔬菜产业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建设”等科技扶贫项目8项,获经费支持近200万元。经过不断的试验,引进筛选出桂贝1号贝贝南瓜、台农13号韭菜花等20多个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抗病、耐储运的蔬菜新品种,大幅度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跑出了马山县蔬菜产业发展的“加速度”。
(三)强化培训,培育人才促提升
农业产业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这些年,为了让马山县农民掌握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蔬菜产业服务团队专家陆续在当地龙琴村、立星村等30多个贫困村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累计开展75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训科技人员和菜农6000多人次,其中贫困户2000多人次。在服务团队中,仅唐小付博士一人,每年就下乡开展科技服务超过180天,技术服务农民超过1000人次,培养了30多位农业技术骨干,为当地培育了一大批带不走的乡土科技人才,基本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向科学化种植模式的转变,为马山县的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如马山县周鹿镇农民黄金武,在专家团队的持续指导培训下掌握了蔬菜种植的全套技术,由以前不会种菜的农民变成了现在种菜的“土专家”“田博士”,目前成立了裕盈义冬瓜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了57户村民大规模种植冬瓜,年收益2000多万元,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
三、主要特点及成效
(一)科技赋能,优化产业结构
近10年来,蔬菜产业服务团队立足马山县资源特征,实施“东部野山椒、东中部和西部特色蔬菜”的产业差异化发展,从土地选择到品种引育,从技术指导到示范推广,全程跟踪指导,推动蔬菜产业提品质增效益。经过多年的科技帮扶,马山县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从传统的玉米、水稻、甘蔗种植向高效益的蔬菜转变,已经由房前屋后种植向田间地头发展,由自给型向外供型转变,由露地生产向大棚生产转型。目前,马山县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2万亩,其中黑皮冬瓜和指天椒的年栽培面积分别达到1.6万亩和1.2万亩,形成了2个产值超1亿元的蔬菜产业,受益的贫困户(脱贫户)5000多人,通过种植蔬菜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蔬菜自给率已由10多年前的不足10%发展到现在的以外销为主,部分蔬菜品种如指天椒、黑皮冬瓜等还远销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河南等地,走出了广西特色蔬菜走向全国的重要一步。
(二)示范带动,引领产业发展
种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蔬菜产业服务团队专家深知要想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效益,就必须要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为了引领带动农民发展蔬菜产业,团队专家长期扎根一线,抓好示范基地建设,让农民更为直观了解蔬菜产业发展特性和效益。团队先后在马山县古零镇乐平村建立450亩的指天椒种植示范基地;在周鹿镇的爱旗村、马周村、南邦村和永州镇的平山村等建立4个面积超200亩的黑皮冬瓜种植示范基地;在金钗镇把读村和古寨乡民乐村分别建立150亩和250亩的指天椒种植示范基地;在古寨乡加善村建立500亩的野山椒种植示范基地;在乔利乡乐圩村建立广西首个解决易地扶贫搬迁户创业就业的韭菜花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在白山镇立星村建立600亩以南瓜种植为主的蔬菜产业扶贫示范基地等12个示范基地,引导农民主动加入到蔬菜种植队伍,新增产值超1亿元,实现蔬菜产业规模化发展。
(三)经验推广,辐射区域发展
蔬菜产业服务团队在总结凝练帮扶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广西各地开展技术服务,加强农民创业创新的技术指导,探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科技帮扶机制,以“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为当地乡村振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团队骨干成员唐小付老师为20多家农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指导广西百圣美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450亩的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带动50多人就业,建成了广西首个“星创天地”基地,成为南宁市农业龙头企业;指导北海市铁山港区种植哈密瓜的农户袁庆建成了1个面积530亩的大棚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和1个年培育1000万优质蔬菜种苗的工厂化育苗基地,成功创立了广西首个现代农业创业孵化基地,吸纳164户农户入驻,成功孵化46户,直接带动400多人就业;指导南宁市起源蔬菜专业合作社在西乡塘区双定镇秀山村建立了350亩的蔬菜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带动3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四)久久为功,提升产业事业
长期以来,蔬菜产业服务团队坚持在田间地头搞研究、做培训,以科技创新为抓手,不断提高蔬菜产业科技内涵,建立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有序推动蔬菜产业规模化、科学化、组织化发展,提升蔬菜产业的竞争力和种植效益,提高了广西蔬菜的知名度,促进了广西蔬菜产业的高速发展,特色蔬菜走向全国。蔬菜产业服务团队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唐小付老师于2017-2021年连续5年评为广西优秀科技特派员,并作为优秀科技特派员代表在“2021年广西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工作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2022年荣获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四、主要经验
(一)紧盯一个目标,提升产业科技内涵
多年来,蔬菜专业服务团队坚持把马山县作为服务“三农”工作的主战场,从为了让农民吃上自己种植的蔬菜的朴素想法到助力农民脱贫致富的大梦想,专家团队6名成员先后接力,坚持10多年奋战在农业科研和农技培训一线,全力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真正把科研论文写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战场。
(二)注重示范推广,带动农民发展产业
蔬菜专业服务团队将技术推广服务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抓好示范带动,建立试验、示范、推广组合机制,联合广西金天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广西思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马山县嘉乐种植专业合作社等12个农业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对墨优铁心9号黑皮冬瓜、艳红指天椒等蔬菜新品种、4项新技术进行示范推广,以实实在在的效果吸引农民发展蔬菜产业。同时,以基地为载体,推动蔬菜产业向现代化转型,实现蔬菜产业产量质量“双提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三)抓好人才培养,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乡村要振兴、人才必振兴。蔬菜专业服务团队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每年组织60余批次专家深入农村一线开展送技术、送服务活动,切实为农民朋友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持续开展蔬菜产业人才培训计划,分级分类开展精准培训,累计受益农民9780人,培养了68名能留得下、用得上、带不走的农村实用型人才,不断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推动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五、下一步推广计划
(一)拓展帮扶成效。坚持抓基地、扩规模,不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提升蔬菜产业现代化种植水平,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生态绿色发展,为实现产业振兴奠定基础。
(二)加强品牌建设。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系,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主导”的品牌创建模式。指导农业企业打造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增强蔬菜产品绿色安全意识,提高主动培育品牌的认识。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引导企业开展农产品推介等品牌推广活动,放大品牌效应。
(三)服务区域发展。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总结马山县蔬菜产业帮扶经验,进一步在广西各地推广,全面提升广西蔬菜产业科技水平,推动广西蔬菜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助力地方乡村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