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菜篮子”生产发展到一系列方针政策,把实施“菜篮子”工程作为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和构筑农村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大力发展“菜篮子”经济,实现了总量供给有余,上市均衡,市场繁荣,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2012年全市瓜菜生产面积发展到60万亩,总产量148.9万吨,同比增长8%;肉类产量5.10万吨,增长2.4%,其中猪牛羊肉产量4.37万吨,增长1.6%;禽蛋产量2.11万吨,增长35.3%;牛奶产量40.21万吨,增长3.8%;水产品产量5.86万吨,增长9.9%。
二、“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成效与经验
1、蔬菜生产能力持续提升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设施园艺的政策扶持力度,倾力将这项“富民产业”做大做强。2012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60万亩,产量149万吨。其中设施蔬菜达到31万亩,比起步时期2003年的2万亩剧增了15.5倍,年均以超过3.6万亩的规模迅速扩张。
2、城乡居民“菜篮子”品种质量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提升
蔬菜产能大幅增加的同时,一批蔬菜种植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广泛地推广和应用,特别是设施蔬菜生产方面,装备技术的提升和技术集成创新为新品种引进创造了有利条件,“春提前、秋延后”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取得长足进步,设施农产品品种更加丰富,为市民和外地市场提供了更多的需求选择。据统计,目前我市设施瓜菜品种涵盖茄果、西(甜)瓜、豆、甘蓝和多年生蔬菜、特菜、野生蔬菜等十几类上百个品种,基本形成了“四季不断档、常年有鲜菜”的供应格局。切实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推广应用防虫网、杀虫灯、消毒灯、消雾膜、遮阳网、滴灌等配套器材及生产技术,有效控制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全市蔬菜检测合格率连年保持在97%以上。
3、改善了市场供应的均衡化程度,满足了各个层次的消费需求
随着新品种、新技术在“菜篮子工程”产品中广泛推广运用,名、特、优、新产品及反季节、工厂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的比重不断提高,无论是蔬菜、水果还是畜牧、水产都基本完成一次质的飞跃。在蔬菜生产上,大力发展设施温棚反季节蔬菜生产,实现了“四季不断档、常年有鲜菜”的供应格局。在畜牧业生产上,由于坚持了发展规模生产,使养殖专业户的生产规模、科学养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有效地保障了市场的肉食供给和均衡上市。水果类、水产品的品种丰富,市场供应充足,满足了各个层次的消费需求。
4、抓结构调整,区域化布局,建设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
我市按照“统一规划、突出特色乡镇、专业村建设”的要求,建设高标准的“菜篮子”生产基地。在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上,根据各个区市县的资源优势特点,实施分县区推进,以节能日光温室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园艺基地110个,其中千亩以上的蔬菜设施园区达到53个,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1万亩,其中设施蔬菜27万亩,设施瓜果3.2万亩,设施花卉5000亩,食用菌3000亩。形成了永宁县以设施果树为主,兴庆区以设施花卉为主,贺兰县、灵武市以设施菜、露地菜为主的冬产鲜、春提前、夏排开、秋延后的全方位生产布局,基本实现了市场导向、四季衔接、产销协调、数量充足、品种多样、均衡上市;蔬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建成了以银川市农产品检测中心为主,覆盖全市三区、两县、一市的主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农贸、批发市场和连锁超市的检测网络。蔬菜基地全部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定.蔬菜产业发展加快了土地流转,订单蔬菜面积增加。冬春季蔬菜基本实现了自给。在肉、蛋、奶生产基地建设上,重点在西夏区镇北堡镇、灵武市狼皮梁子、灵河镇、兴庆区月牙湖乡等地建设生猪、肉牛、肉羊、奶牛、禽类养殖基地,共建设设施畜禽基地250个,其中百头以上奶牛养殖园区160个,奶牛存栏15万头,设施畜禽养殖中肉牛规模达25万头牛,肉羊养殖量达300万只,生猪75万头。
5、大力建设和开拓市场,搞活“菜篮子”产品流通
我们从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入手,狠抓了市场的培育、开发和管理。一是建设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各级政府多渠道,多方位筹措资金,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形成了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集贸市场的市场体系。其中,新建的北环蔬菜批发市场年成交额达5亿元,成为西北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大型农产品交易中心;东环果品批发市场、南门清真牛羊肉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在全区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同时,还实施了一批“农改超”项目,改造了一批农贸市场,建成了一批农产品超市。现有农产品各类农产品市场64个,其中大型综合批发市场2个,专业市场4个,城市农产品市场22个,农村集贸市场36个。每年流通农产品蔬菜达130万吨,肉类达5万吨,奶类达35万吨、禽蛋类1.6万吨。农产品辐射内蒙、青海、甘肃等地;其中蔬菜瓜果主要销往内蒙乌海、鄂尔多斯等市。二是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市场流通队伍。我市每年安排百万元资金重点扶持从事蔬菜种植、运销、加工等农产品流通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牧、交通、城管、卫生等部门积极为蔬菜运销户发放绿色通行证、开辟绿色通道,放宽限制,有效地降低了蔬菜运销成本,加快了蔬菜流通。各县(市)区成立了设施园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积极组织种植大户、运销大户、协会到外省区参观学习,定期召开蔬菜运销座谈会,及时解决设施园艺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我市蔬菜从基地生产到市场销售能够良性发展。现有大型农产品专业流通企业19家,流通性专业合作社82家,有农产品批发商5027个,农村流通经纪人1.2万余人。通过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拓宽了农产品流通渠道,有力带动了农产品销售,为设施农业发展创造了积极条件。三是加强市场基础建。实施新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工程、“万村千乡”市场体系以及“农改超”市场建设等项目,累计规范完善农村集贸市场30多个,“农改超”30多个,扶持设施园区建设配送中心50多家,有利提升了农产品市场流通能力。四是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扩大农产品流通空间,在全市、县区、乡镇、村、科技示范园区建立信息点,形成了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一些县乡镇开展了“菜篮子”产品的网上交易,搭建了银川农业信息网、银川农产品信息网等,及时了解蔬菜生产、经营和价格情况,协调银川北环蔬菜果品综合批发市场与全国重点城市大中型蔬菜批发市场进行信息共享,拓展了农产品销售空间和渠道。
6、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菜篮子”产品科技含量
多年来,我们在“菜篮子”工程建设中,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菜篮子”产品的科技含量。为此,我市大力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培养一批设施农业的农民科技骨干,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深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鼓励支持科技人员走出机关,在完成所承担的公益性任务的情况下,围绕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采取“双向选择、有偿服务、技术承包”的方式自主创办技术服务实体,投资承包土地、温棚、渔池、养殖场等,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富,为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7、加大政策扶持,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
近年来,银川市高度重视设施农业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主要有《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关于设施园艺龙头企业扶持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奶产业发展若干意见》、《关于发展花卉产业若干意见》、《银川市土地流转管理办法》、《关于奶产业铸龙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等。这些政策对扩大“菜篮子”基地规模建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搞活“菜篮子”流通市场,建立健全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制定具体扶持措施,加快推进了“菜篮子”建设。
三、今后“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措施及建议
当前“菜篮子”产品已由总量短缺变为总量相对过剩,人们的消费需求由追求产品数量转向追求产品质量和品质。“菜篮子”产品已经形成了全国性的大市场、大流通,产品竞争将更加激烈。面对这一新形式,下一步我市“菜篮子”经济发展要以绿色食品为重点,不断扩大规模和生产总量,提高产品品质和竞争力,建立健全“菜篮子”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强化质量监督,实施从生产、加工、储藏、保险、运输到消费者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和服务,满足消费者对于优质和安全“菜篮子”产品的需求;全面推行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城乡居民吃上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推进“菜篮子”产业化开发,创建一批国内知名品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继续加强“菜篮子工程”领导,实行市长负责制,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加快“菜篮子”经济的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