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韶关乳源大山里的中冲村,是一个靠禾花鱼养殖脱贫致富而闻名的村子。沿着曲折的水泥公路进入村庄范围,首先映入眼帘的一片片绿意盎然的农田,公路两旁是一幢幢红砖楼房。村子干净整洁,田块错落有致,一派新农村景象。
早些年,这个村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虽然有悠久的稻田养鱼传统,但村民大都是自给自足,养鱼就像种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也没有人指望通过它来改变生活。如今,作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这里的禾花鱼吸引了大批城里人前来尝鲜;这里开始注重打造稻米品牌,有了自己的稻米品牌;这个村庄也凭借“种稻养鱼”这项古老而带有新意的技艺,焕发出新的风采。
▲近年来,市县农业农村部门、珠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为村民免费提供鱼苗。 陈石娟/摄
贫困村变身
国家级稻渔综合示范区
中冲村是粤北山区典型的贫困村,村里700多人,但是常住人口只有250人左右,大部分年轻人都在珠三角地区或者韶关市区打工。伴随农业收益与外出务工之间收益的极大不平衡,种田的人越来越少。
如何让乡村发展起来?村委主任朱志伟回顾了村里开始稻渔综合种养的历史:成立于2010年6月的大桥镇中冲富民蔬菜专业合作社是一个起点。“我感觉到要做起来,一定要规模化,于是带领合作社吸收社员100多人,主要从事稻米、青菜、紫薯等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包装与销售。”他说。
合作社成立以来也从事传统稻田养鱼。前期,养鱼种稻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效果,但是用朱志伟的话来说“火候还不够”。2014年开始,在乳源县农业部门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支持下,合作社系统地开展标准化禾花鱼养殖研究与推广示范。2015年,村里开始规模化养殖禾花鱼。
大片稻田养鱼
逐渐地,稻田养鱼综合效益可达到4000~5000元一亩,中冲村又出现大规模种田的景象,甚至一些家庭种养了20多亩。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初,大桥镇中冲富民蔬菜专业合作社申报创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并于同年11月顺利通过考核,成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也是广东省唯一的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目前,该示范区稻田养鱼面积达1560亩,其中核心区达505亩。
投苗 陈石娟/摄
稻渔综合种养改变山村面貌
2015年以前,中冲村村民主要以种植反季节蔬菜为主,那时候人均年收入大约6000元左右。近几年来,村里人纷纷加入稻渔综合种养,人均年收入已经超过1万元。朱志伟感慨:“这是稻田养鱼带来的直接看得见的收益。”
既种稻又养鱼,这样的生态模式养殖出来的禾花鱼品质非常好,目前鱼可以卖到50元一斤;种出来的米也更生态环保,价格要比普通稻米高1~2元每斤。此外,种田不洒农药,村里的生态好了很多,夏天不仅蛙鸣阵阵,稻田里除了有鱼,泥鳅田螺等也多了起来,还吸引了不少外来游客前来体验农家生活。
朱志伟说,接下来村里要做的是规范稻渔综合种养,提高鱼米知名度,打造一批绿色产品。“我们山区水质很好,应该形成自己的农业特色。”他透露,合作社今年承包了200多亩稻田养禾花鱼,并且系统地为村民提供生产、技术、服务销售方面的服务。目前该村已经打造出“品乡土”和“韶京古道”两个品牌。
稻田养鱼不仅让山村吸引来了外来游客,也让一些外出务工人员看到希望,返乡参与建设。有些人回来承租四五十亩农田,开展规模大一点的种养;也有一些人回来种植反季节蔬菜。三十来岁的朱深山就是这样的返乡青年。他之前在广州务工,2015年回乡,现在种植50亩辣椒,年收入可达10万元左右。值得一提的是,1981年出生的朱志伟也是返乡青年代表之一。他之前在韶关市做电工、做生意,后来看着村子里的人逐渐少了,2010年他带着积蓄回乡,竞选了村委主任。做了近10年村委主任,他深知村里的痛点:没有产业,村庄就发展不起来。
中冲村属于高寒山区,是广东罕见的下雪结冰地区。每年冬天,慕名来看雪景的省内游客也颇多。朱志伟称,我们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也逐渐具备吸引外来游客的元素,可以融入稻渔特色打造出一条旅游路线,将餐饮、民宿做起来,吸引更多游客。
记者:廖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