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7年多来,作为“同饮一江水”的兄弟城市,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城多次“会师”,促成了产业、交通、旅游、医疗等多领域合作。7年间的不断合作碰撞,武汉、长沙、合肥三地在交通建设、科研创新、产业发展、城市治理等方面,探索出了不少成功的先进经验,推动了城市又快又好发展。这些先进经验做法,也是南昌不断学习借鉴的方向。

构建立体交通网络 打造综合交通枢纽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

“三国故地、包拯家乡的合肥,定位为国家重要的18个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合肥市发改委副主任杨有明说。

“十三五”以来,合肥公、铁、空、水综合交通基础网络已初步形成、综合交通枢纽日趋完善、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杨有明介绍说,作为全国19个重要的综合铁路枢纽之一,“十三五”以来,合肥“时钟型”高铁枢纽进一步完善,全市铁路营运里程达到671公里,其中快速客运铁路375.4公里,铁路网密度588.6公里/万平方公里,远超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此外,合肥航空、航运、公路等方面的发展也取得突破。

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京广、京九、武九、汉丹、西武、沪汉蓉等铁路干线,以及京珠、泸蓉等6条国道在此交会。以沪汉蓉与京广线交会的十字架为支撑,武汉的高铁网络覆盖大半个中国,成为中国“高铁之心”、中国四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

未来三年,武汉市将重点推进综合客运枢纽、运输服务信息共享、综合运输组织模式等六大工程,建设29个重点示范项目。

对外交通方面,以快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建设为重点,打通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关中、成渝、海峡西岸等城市群之间的快速运输通道;市内交通方面,优化常规公交线网,加快轨道交通线网建设,构建“快、干、支、微”四级公交服务体系和全市域城乡一体的轨道交通线网体系。同时加快推进四环线、机场第二高速、机场东线、机场北连接线等快速路建设,完善市区快速路网建设。

集聚优质教育资源 打造先进科研教育基地

科研教育是城市发展基础之一。

合肥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拥有着优质的教育资源。英国《自然》杂志报告中,合肥位列中国城市基础科研实力第三。拥有中国科技大学等各类高等院校60所,在校学生6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54所,在校生107444人;拥有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电科集团38所、中国机械集团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等各类研发机构1400余个,在肥工作两院院士123人,各类科技人员70多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10户。

武汉则是中国四大科教中心城市之一。武汉有84所高校,本科院校占了49所,其中有7所“211”大学,以及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2所“985”院校。“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各有区域优势,每座城市依据自己的优势,发挥自身的长处,共同进步。”武汉市委常委、副市长江伟说,武汉的优势重点在于产业门类比较齐全,科教资源比较丰富,“武汉市的这些优势加上其他城市的优势,可以进行互相合作,肯定会达到1+1大于2的效果。特别是一些资源可以重新配置,一些信息可以互相共享,把市场做得更大,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

长沙市高度重视市级院士工作站的建设,让科研的力量上升了一个台阶。目前长沙已建成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48家,获批国家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示范站3家,市域范围内院士专家工作站52家,共引进院士55名、创新团队专家486名。长沙市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院士专家长沙行”活动,院士专家纷至沓来,为长沙把脉产业“症结”,开出发展“良方”。

集聚先进优势产业 打造战略新兴产业示范城市

产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合肥充分利用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效应,特别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坚持下好创新“先手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深入实施“链长制”“群长制”,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强市,培育了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了一个个城市“产业地标”,形成了合肥“芯屏器合”耀眼名片。

“我们聚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打造城市‘产业地标’,推动战略新兴产业成为创新驱动的主引擎、转型升级的主抓手、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形成了‘芯屏器合’‘集终生智’的产业格局。”杨有明说。

武汉同样在这一领域有着成功的做法。集成电路、光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等,都是武汉的优势产业。“十三五”期间,武汉大力培育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基地和国内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规模中部第一;光谷生物城位列全国生物创新园区第四。

2019年11月,武汉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大健康产业、数字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智能制造及高端装备产业、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八大重点产业,到2022年武汉市重点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万亿元。

长沙则高度重视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技术创新应用,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方向不动摇,一以贯之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经过多年努力,长沙制造业实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工程机械制造方面走在了前列,并因此获得“工程机械之都”称号。

“长沙是全球唯一同时拥有4家世界工程机械50强企业(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和山河智能)的城市,2019年全市工程机械产业链总产值首破2000亿元,而且保持了加快的增长。”长沙市发改委副主任熊景业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