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湖畔、钱塘江边,活跃着一个群体。
山场林地、田间地头,到处是他们的身影。
他们就是杭州的科技特派员们。
2020年以来,他们响应“战疫情 送服务”号召,把农业科技知识送到了田间地头,开展科技帮扶、科技扶贫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贡献了自身力量。
深入探访我们发现,每位特派员,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身姿”。他们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杭州乡村的纵深发展,看到了希望的田野上,杭州科技人用汗水展现的风采。
靠一双“鸡脚”,走出桃园未来之路
常言道,术业有专攻。如果让一名畜牧师去管桃园,猜猜他会做什么?
“我觉得,可以在桃园里养一些鸡。”
给出答案的人叫李庆海。这位有着奇思妙想的畜牧专家,今年36岁,从事畜牧业相关工作已经10年有余。
去年8月,李庆海被选派为杭州市第八批科技特派员,派驻建德市乾潭镇,为镇上一家桃树种植基地提供技术援助。
“一般来说,专业不对口的情况,在特派员派驻过程中是较少出现的,我这个情况特殊。”李庆海解释道,他本来是派驻镇上一个有规模的养殖企业,但企业因为非洲猪瘟影响,没有了正常运营的能力,所以他就转而对接起了种植业基地。
去之前李庆海盘算过,种植业专家他认识一些,通过协调联系,他还是能为基地做不少实事。
乾潭镇果园众多,桃子等各类水果是当地特产。当上了乾潭的“特派员”,一年中桃子生长的每一个节点李庆海都深度参与。去种植基地的路上,他如数家珍地介绍着镇上的果蔬种植情况,乐在其中。
尽管基地自身的种植经验丰富,但李庆海的到来还是为这座桃园提供了不少帮助。
李庆海在检查桃树
“我在跟基地交流的时候发现,现在桃园里最大的问题就是虫害和土壤流失,所以提出了在桃园里养一批鸡的想法,这样不仅可以防治虫害改善土质,到时候还能把鸡卖了,增加一笔额外的收入。”
想法得到了基地认同后,李庆海的“桃园养鸡计划”开始了。
“在对桃园的地形、土质等方面做了勘察之后,我建议桃园里最多放50只鸡,而且进行分区养殖,如果过于集中可能反而会破坏土质,过不了几年桃园的地上就寸草不生了。”
身为畜牧专家的李庆海拿出自己的专业知识,对项目可行性一一分析,不仅考虑到了桃园本身,连同周边可能产生的影响也都想了进去。“桃园靠近国道,所以靠近道路的一侧桃园最好不要养鸡。国道上运输家禽生猪的车比较多,很容易传播病菌,最好在桃园那侧建个栅栏隔开,防止鸡跑过去。”
如今,桃园养鸡计划已经初具雏形,“特派员两年一届,明年我就到期了,在我任期结束之前,这个计划一定可以实现。”李庆海信心满满。
李庆海养护的桃树
最近,紧跟时代潮流的他还跟基地一起计划着,要在鸡身上绑上摄像头,由消费者来认养鸡和桃树,通过直播的形式,让每个认养者都能随时随地看到自己的鸡在桃园里做什么,将这种形式感打造成基地的专属特色。
村里来了个“百茶通”
淳安县汾口镇,杭州的西大门。
从杭州市民中心出发到汾口,距离超240公里,驱车时长超3个半小时。
这段路,毛宇骁再熟悉不过了。他平均每半个月要开上一次,茶农有疑难时,一周一次也是常有的事。
在市农科院,90后的毛宇骁算是个“新人”。但作为科技特派员队伍中的一员,他已然称得上“老将”。
自2017年被成功选派为第七批市级科技特派员,每年的申请报名表中都有他的名字。
为什么延长服务期?答案就在这一片片茶园中。
茶园
汾口山地为主的地形加之温和湿润的气候,生长在此的茶叶品质优秀。可虽然优秀,汾口茶园却大多以茶农自种为主,没有科学的理念指导,加之受地形影响交通不便,极少有茶商前来收茶。
如何科学种茶提升产量与质量,成为茶农们面临的不小问题。
2016年,杭州千岛湖李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李宇)入驻汾口,2018年正式开始茶叶生产经营。同一年,毛宇骁再次成功选派为科技特派员,派驻这里。
“我们刚来的时候,想把茶叶品质提升上去,一门心思就想做有机茶,多亏了小毛那时候给茶园做了好多分析,让我们做有机茶多了道信心。”李宇董事长李文校说。
种有机茶,肥培管理是关键。
茶园的土壤涵盖哪些微量元素、占比如何、缺少哪些元素?一系列问题,都等着毛宇骁去解决,彼时的他,第一次觉得科技特派员肩上的担子不轻。
茶园肥培管理实验
为了能更好地开展茶园肥培管理,他三赴汾口进行采样,每次采集20个左右样本后,带回农科院进行检测分析。
得出茶园本身肥力基础较为一般、部分区块镁元素缺失较为严重的结论后,为了提升有机茶产量和品质,在他建议下,汾口启用了菜饼加羊粪的混合肥培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
于此同时,用科技助力茶农避免病虫害,也是毛宇骁的“绝技”之一。
“一个茶园就是一个小生态,茶叶生长在那里不可避免会被虫子咬,茶叶品质要上去,那就要减少茶叶被虫子咬的频率,让茶园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生态圈里。”
茶园病虫害调查
毛宇骁整理了两套茶园管理方法,面对面为李宇企业员工讲解茶园管理方法与病虫害防治手段。
“昆虫其实就跟人一样,也喜欢颜色亮的东西,黄色对它们来说就很有吸引力,所以我们会在茶园里放上一些黄色的挂色板。”毛宇骁解释道,“挂色板上,我们还会放一些诱芯,这些诱芯可以释放雌性昆虫的气味。双重作用下,很多雄性昆虫就会被吸引过来,一旦雄性昆虫少了,雌性昆虫数量自然而然就下降,病虫害的比例就会大大减少。”
李文校笑着说,日常毛宇骁还会指导采茶工怎么采茶更科学,提醒他们加工的时候不要过早加压,以免影响茶叶口感。“如今汾口的茶叶品质实打实提上去了,这个科技特派员真的好。”
送技上山助“山哈”
出了杭州南,一路疾驰,约莫一个半小时的车程,镌有“中国畲族第一乡”的标志在四下青山的环抱中初入眼帘。
这里,是杭州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桐庐莪山畲族乡,聚居于此的畲民们都自称“山哈”。
桐庐莪山畲族乡
去年8月被选派为第八批科技特派员以来,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农业工程师刘军波来到莪山乡,送技上山助“山哈”。
2017年土地流转以来,莪山乡沈冠村在村集体经济基础上建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粮油种植,发展稻米产业。合作社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了水稻种植基地,并开展技术合作,研究起稻鱼共生系统。
稻鱼共生系统,简言之就是稻谷在水面上生长,鱼在水下生长,以鱼促稻,以田养鱼。一方面鱼为水稻除草、除虫、翻松泥土,产生的鱼屎还可以成为水稻的肥料;另一方面,水稻又为鱼提供了良好的食物来源和庇护场所,形成了“稻渔共作”的生态循环系统。
“稻田里养鱼不稀奇,但种什么稻,养什么鱼却大有讲究。”
刘军波(左一)
通过对优质、高产、抗病、抗倒伏、适应性强的水稻品种和适宜稻田养殖的鱼品种筛选研究,刘军波帮莪山乡确立了适宜的稻鱼品种:“南粳46’”和丽水青田鱼。
“南粳46’的秧苗比较高,适合在20-30厘米水深的稻田里种植,同时,这样的水深也是养殖青田鱼较为合适的水文条件。”
刘军波介绍说,像这样一条青田鱼,市场价可以卖到60-80元一公斤,而每亩地大约可收获130公斤青田鱼。
做个简单的四则运算:一亩地里青田鱼的产出有近8000元,加上水稻的收成约5000元,“一亩地、百斤鱼、千斤稻、万元钱”的增产增收目标就实现了。
稻鱼
站在稻鱼共生基地上方的加工厂,透过脚底下的透明玻璃展台,可以清楚地看到下方的稻田和水里的青田鱼。
这个建在稻田上的加工厂是刘军波的又一致富思路——
为了进一步提升稻鱼共生系统的农业经济产值,更好实现绿色生态产品的优质优价,刘军波建议在稻鱼共生种养绿色生态模式构建的基础上,向加工产业延伸、“种养加”融合发展。
目前,合作社已采购一台占地近一层的稻米加工一体化机器,待基地里的水稻成熟收割后,可直接送到一体化机器中进行烘干、拢谷、碾米,最后输出为成品,印上“稻香沈冠”的品牌直接对外销售。
刘军波实地走访调研
这一年里,刘军波走访调研了莪山乡的红曲酒、黄金粽、大樱桃等产业,帮助莪山乡申报、立项杭州市山区农业整乡推进项目;指导稻鱼共生项目基地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提高产品品牌知名度,扩大销路;联系媒体拍摄高节竹笋产业和产品专题片来帮助快速打开销路……
奔走田间地头,下地又上山,刘军波自己也有了一个新感触。
“农业技术只有走出课本、走出实验室,才能真正落地转化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