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农经]马蜂窝里巧赚钱(上)(20130912)

他骁勇善战,是天生的杀手。

蜂农:两分钟可以吃一只虫子。

它嗜肉成性,同类都不放过。

蜂农:害虫都活不了。

它闪电出击,给入侵者致命一击。

蜂农:只要靠近蜂巢,它就会蜇人。

这就是谈之色变,人见生畏的马蜂。

记者:今天我来到了广西的阳朔县,要跟当地的两位大哥一起去捅马蜂窝,这就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个马蜂啊又叫做胡蜂,黄蜂,俗话说:千万别捅了马蜂窝,为什么呢?因为捅了这马蜂窝以后啊,这马蜂就会群起而攻之,所以这个马蜂真的是惹不起。

别说惹不起,恐怕一般人连听到它的名字都会闻风丧胆。马蜂的尾部有一根长约5毫米的毒针,蛰人后就会释放蜂毒,蜂毒是一种腐蚀性很强的酶,过敏的人会出现窒息、肾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在日本每年至少有40人死于马蜂。

记者:哎哟!

万芳芝:没事,是刺。

你看,马蜂还没抓到,先让荆棘给扎了一下,看来王玥他们冒死捅马蜂窝,还真的是吉凶未卜。

记者:为什么要捅这个马蜂窝呢?因为马蜂窝里有宝。大哥,我们准备好了吗?

万芳芝:准备好了。

记者:行,咱们走吧,你们已经准备好了,其实我心里还是挺害怕的,走吧。

王玥能不害怕吗?现在是盛夏季节,马蜂的繁殖和活动最为频繁,在这样密林丛中随时都有遇到马蜂,受到他们的袭击。今天虽然有当地最有经验的抓蜂人万芳之兄弟,王玥心里还是没底。

记者:我们就这样一直往前走吗?

马蜂令人闻风丧胆,有人却偏偏喜欢。在阳朔这个地方,像万芳之兄弟这样以捅马蜂窝为职业,还能从马蜂身上获得收益,马蜂越多,收入就越高,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万芳芝:能卖钱啊,很多人要的。

蜂农:每年20窝,3万多元。

万芳之在金宝乡是出了名的捕蜂高手,听说再厉害的马蜂,遇到万芳之就能俯首帖耳,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他有两件抓马蜂的法宝,今天就要给王玥露上一手。

记者:它真的会来吃吗,你们就这样举着。

万:等一下它来这里啊。

目标终于出现,不过马蜂离地面太高了。

万芳芝:短了。

记者:等一下等一下,哇,我看见了一只马蜂了。

老万拿出爬树的绝活,看见了吧,马蜂上钩了。

这就是万芳之的第一个法宝,就是他手上这根小木棍上的昆虫-蟋蟀。

记者:原来大哥准备的这个蟋蟀是给马蜂吃的,它刚才没有吃着就飞了,对吧?

万芳芝:是啊,它顺着椎树走了,它回去了。

马蜂是我国一种分布广泛、种类繁多、飞翔迅速的捕食性昆虫,蟋蟀之类的昆虫就是马蜂的最爱。万芳芝他们通常用它做诱饵,引马蜂上钩,这种方式称之为钓蜂。钓蜂的诱饵除了昆虫,当然还有马蜂喜欢的瘦肉之类,每次都能收获而归。 不过这一次好像失手了。

记者:拍着我手没有?觉得在这个树林里真的很困难的,找到这个宝贝真的不容易的。

又一只马蜂出现,看来这树林里马蜂还真是不少,马蜂终于上钩了,万芳之将怎么抓住它呢?

万芳芝掏出了一根塑料薄膜做成的活套,这就是用来抓马蜂的吗?

万芳芝给贪吃的马蜂系上了腰带,马蜂居然没有察觉,再慢放一次。这样的绝活是他多年积累下来的,每次马蜂都会能积极的配合。每年从端午到11月前后,万芳之就会用这样的方法捕捉马蜂。白色的薄膜有什么作用呢?细心的王玥看出了门道。

记者:啊,一看好有经验啊,我明白了,一会儿我们是不是要顺着这个薄膜去找,飞到它的蜂窝里?

万:对啊。

这个薄膜称为蜂标 ,有了蜂标,马蜂飞离时万芳之就能找到马蜂的行踪。

记者:现在是不是扛太多飞不起来吧?

它会不会蛰人啊,这个好有意思啊!

拖着蜂标的马蜂飞行缓慢,容易跟踪目标,它通常在离巢直径500米左右的附近觅食。马蜂叼着食物会回到巢穴,万芳之发现了马蜂最后的落点,马蜂窝就在那里。

记者:马蜂就在那里吗?等等我啊,在哪啊?

离王玥他们10米左右的草丛中果然找到了一个马蜂窝。平时我们见到的马蜂窝都是在树上,它们的体型比较小,这种把巢建在地下的马蜂是世界上最大的胡蜂,一只马蜂足足有5只蜜蜂那么大,因为头部形似老虎,当地人叫它虎头蜂。

记者:这个大哥好淡定啊,其实我的心里好忐忑的。

记者:大哥,现在我们能不能看一看马蜂窝里有什么宝贝啊?

万芳芝:现在不行,到晚上才可以,白天不敢动它的,附近有人工养的,你可以去看看。

马蜂不能酿蜜,还会对人畜造成威胁,养马蜂无疑是引狼入室。王玥一听说有人工养马蜂的,决定到附近去看一看,这马蜂到底是怎么养殖的呢?

他叫李明,是阳朔县金宝乡巴滩村第一个养马蜂的人。因为马蜂容易伤人,他专门跑到远离村庄的深山里租下了70亩林地,养了几十群马蜂。

记者:这个时候是不是不可以靠近?

哪里有马蜂窝啊?

李明:只能在这里看了,那里就有一窝。

记者:就是那个土堆吧。

李明:是的,现在看到衔泥巴出来。

记者:啊我看到了,看到了。

李明养的马蜂也是体型是最大的虎头蜂。马蜂忙碌的样子看来正在大兴土木扩建巢穴。它们只顾埋头干活,对王玥他们的造访并没有理会 。

记者:像这一片山上大概有多少蜂群啊?

李明:有二十几群。

记者:有二十几群啊?那岂不是我们随时在路上就有可能碰到啊?

李明:我肯定不会把你带到蜂窝边上去啊,不走到蜂窝边上就没事。

20多群马蜂真不少,不过它这些马蜂是怎么繁殖的呢?

李明:在端午节的时候那个蜂巢还比较小,他们就把它挖出来卖给我,我就移回来放到这个山里面,让它继续长,长到11月份,然后我再挖。

原来这些马蜂也只是将野外的抓回来寄养,等着马蜂窝做大。那么对捕食性的马蜂,李明给它们吃什么呢?

记者:马蜂我记得是吃肉的吧?那我们给它吃什么呢?

李明:蟋蟀啊蝗虫啊飞蛾啊这些它全部都吃。

为了喂这些马蜂,李明还专门养起了蟋蟀,每天就用这样的方式饲喂,马蜂繁殖的快,成本恐怕也不低啊。

马蜂养殖

李明:开始觉得养的时候喂肉喂蟋蟀可能会增加它的产量可是实际上喂了以后才知道,它只吃蟋蟀身上一点点肉其他的腹部啊头部啊都不吃,养殖的成本太高了,现在我们就是把它移回来养,就是培育出来的那个蜂王,放它到山里面让它自己去找,这个山里面的树啊长的很好,有很多那个昆虫啊它自己去吃。

马蜂是天生的杀手,在森林里专门捕杀害虫,在它们饥饿的时候,比自己大的昆虫也敢动手,在李明的养蜂场里,王玥就见到了这样的场面。

这是一只饿急了的马蜂,甚至对于身体大过自己几倍的螳螂也不愿放过。同样有杀手之称的螳螂可不是好惹的,它用两只有力的前臂左右抵挡,聪明的马蜂向下盘连续出招,一阵惨烈的厮杀,马蜂趁其不备一口咬断螳螂的脖子,成为这场绞杀的胜利者。

记者:一般是离它多远才会安全?

李明:要看蜂窝的大小,一般5米到几十米。

一条冒失的小狗竟然误闯了马蜂的领地,更糟糕的是小狗还在马蜂的家门口逗留,一只看门的马蜂早已锁定了目标,不好,这一口叮在了小狗的耳朵上。

小狗痛苦的表情上已看出这一下蜇得不轻,下次得长记性了。

记者:那我是不是可以看到马蜂窝里的宝贝了?

李明:现在我这一窝还小,明天我带你去看一窝比较大的就可以看到这个宝贝了。

记者:现在是晚上的九点多,你看现在这个天全部都黑下来了,因为这个马蜂是夜盲性的昆虫,到了晚上它就看不见我们了,而且呢一到晚上它们全部都回到了蜂巢里,所以到这个时候就可以将它们一网打尽。

记者:我们用什么方法将它们一网打尽?

万芳芝:用火烧。

记者:火烧啊?那我也想冒险跟你们上山去看一看。

万芳芝:不行,会蜇人,会蛰死人的。

马蜂虽然夜盲,但是有趋光性,见到亮光就会扑过来蜇人。为了配合我们的拍摄,万芳之穿上简易的防蜂服,用手电照在洞口,这样就不会被马蜂蛰伤。

每一次捅马蜂窝都有可观的收入。多则几千元,少则几百元,这样的诱惑也是村民拼死抓蜂的原因。这样的取蜂方式对马蜂的打击毁灭性的,所以从护林防火和生物保护角度是不提倡的。

半小时后马蜂已经死伤累累,残存的马蜂也已经没有攻击力,万芳之乘机迅速地将马蜂的蜂巢取走。

记者:啊,你们平安归来了,太好了,我看看你手上拿的,哇,这就是你们刚刚烧的啊?这宝在哪里啊?

万芳芝:在这里啊,你看看。

记者:天啊你就这样吃了?

万芳芝:是啊你吃一个,很好吃的,营养很好的。

原来这宝贝就是蜂蛹啊,对老万来说可能蜂蛹是种美味,对王玥可就是个挑战啦。

记者:我不敢,太可怕了。这个就已经长成形了。这个怎么敢吃啊?

万芳芝:你吃一个吧,很好吃的,营养很好的。

记者:不不不,你说的这个宝就是它吗?

万芳芝:是啊。

记者:那这个能卖多少钱啊?

万芳芝:这个就不卖了,今晚就上我家吃这个吧。

记者:那我得做足了心理准备啊。

在当地最简单的吃法就是油炸,可嫩可酥,都能吃到它的本味,有的村民甚至把它当作蛋白质的来源,王玥来能吃到这样的好东西也算没白来阳朔有一趟啊。

万芳芝:来,尝一尝。

记者:这炸好了?

万芳芝:嗯。

记者:这看起来炸的油光锃亮的,哇,好香啊,感觉的有一种乡村的原生态味道,我来尝一下哈,这个长成形的还不敢吃,就吃这种小一点的吧。吃起来是一种酥酥的感觉里面呢是面面的糯糯的感觉。

万:你看我吃,不怕的,很好吃的。

这样美味的确是一次难得的体验,明天又有什么新发现呢?

联系人:李明

电 话:13087731015

专家:郭云胶

电 话:13988299897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