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均栋
每年,教育主管部门都会组织“一师一优质课”评比。该评比俨然已成为横在中小学音乐教师与职称评定间的一道屏障,似乎只有拿到优质课的奖,才足以向同行证明自己的优秀。但事实上,真正身居一线的教师都深有感触,音乐优质课的选拔与评比方式早已变味儿,脱离了真实的课堂情境。而这样的音乐优质课还要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多久?
笔者曾在音乐周报刊发《音乐优质课,莫让“演课”风气蔓延》一文,强烈批判音乐优质课“演课”的乱象,并呼吁音乐教师同行应基于真实的课堂情境,本着对音乐与教育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但随着各类智慧化、智能化教学手段的不断更迭,“演课”乱象不仅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而在一线认真备课、教书育人、不愿意走向造假之路的负责任的好老师,却被相当数量“与时俱进”、专注名利之心的“演课造假派”远远甩在身后,再无机会在优质课评比中获得尊重。他们一是输在不愿随波逐流地拿许多班级、许多学生去试课;二是输在不愿按照“编剧”的剧本、“导演”的指导,一遍又一遍地分镜头拍摄,最后剪辑制作完成一堂音乐课。所谓的优质课,失去了真实课堂中师生间的真实互动与情感交融,多了更多的演绎与拍摄技术的介入。此情此景,让我们如何面对孩子们那曾经仰望音乐教师的单纯眼眸,又怎么自圆其说地告诉他们,这一节课的内容充满了真诚与善意、美的熏陶,充满了音乐课传递的核心价值呢?
犹记得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音乐教育专家教师们聚于云端进行学术研讨。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刘沛在交流中一再强调:“所有新课标中强调的核心素养以及各类音乐课价值,前提一定是基于真实的音乐课堂。失去真实,一切都不复存在。”笔者的一位同行说过这样一句话:“要么爱我的课,要么爱我!”此话初听觉得教师太过自恋,细细回想发觉,这是多么高明的老师啊。无论学生爱上她的课,还是向师性地热爱老师,都不会学不好。因为爱,或许才是教育的真正内核与真谛。音乐课更应该是向学生传递真诚、友善、爱与纯粹的最佳渠道。但现实中,太多的名利之心挡在了教师们面前,引诱他们与做音乐教师的初心背道而驰。教师们醉心于课堂设计,理性化数据化地计算,操控学生的真实课堂行为,将回答问题的学生打扮成课堂的“托儿”。整个课堂堪比大型综艺节目录制现场,背后工作人员、场务、服装、道具等工种一应俱全。
课堂评价对教师与学生,对课堂的时效性所起到的复盘反思意义是巨大的。一件假冒伪劣商品会遭到用户的唾弃与投诉,是违法行为;一堂造假的课,对学生们造成深远影响,却无人问津。更有甚者,这类造假教师为了一节趋于逼真的课堂,会在多个班级、更多学生那里试课多次。在医疗领域,绝不会有家属愿意医生在病人身上试验多次,但“演课”们的教师却因为“演”得好,而成为学科引领、带头和骨干。试问造假的音乐课堂,要将真正的优秀教师和优质课堂该有的价值引向哪里?脱离真实情境的音乐课堂,何谈优质,更何谈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