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大部分贫困人口生活在石漠化大石山区,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自我发展能力弱,是脱贫工作最难啃的“硬骨头”。为斩断“穷根”,广西通过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等举措,全力攻克坚中之坚、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确保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在大山深处脱贫攻坚最前线,5000名贫困村第一书记、3万多名驻村工作队员、46.9万名帮扶干部带领困难群众修路引水、改造危房、发展教育、推动产业,用艰苦奋斗谱写着脱贫的壮歌。
据统计,去年广西111万贫困人口脱贫,减贫速度25%,均居全国前列;实现943个贫困村、4个贫困县摘帽。贫困人口数量已经从2010年的1012万减少到目前的363.8万。
新华社记者王婧嫱、李鑫、黄孝邦摄影报道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中心校红瑶女童班的各族女童(11月29日摄)。红瑶族是瑶族的一支,传统中有“狗不耕田,女不读书”的观念。1988年,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在白云乡创办了红瑶女童班,实行寄宿制,并免交一切费用。白云乡中心校红瑶女童班从以资助贫困儿童就学为主,逐渐转变为开展以民族特色传统文化教育、帮扶困难家庭学生为主,学生也不再全部是红瑶女童,涵盖了苗、瑶、侗、壮等民族。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乡江潭村,67岁的贫困户戴邦林在养鸭场里(10月29日摄)。当地以“公司+合作社+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引导江潭村成立养鸭合作社,戴邦林就是这个合作社的一员,预计一年有一万多元的收入。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大年乡吉格村苗族妇女袁世兰(左)、韦培税在展示苗绣(6月15日摄)。吉格村将苗绣产业作为一种重要的脱贫产业来经营。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弄雄村村委会主任蓝志平。2014年,他成立家禽养殖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土鸡养殖产业。目前合作社发展得越来越大(8月14日摄)。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雨梅村40岁的陈妹琼在稻田里展示荷花鱼(9月22日摄)。近两年当地政府发展稻田禾花鲤鱼养殖,增加农民收入。陈妹琼一家于2016年脱贫。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保上村党员田锦洋在修路(7月12日摄)。因大石山区修路成本极高,群众筹措的资金有限,田锦洋决定组织通屯公路建设攻坚。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高岜村苗族女村医杨思在出诊路上(9月21日摄)。她从事村医工作16年,如今卫生室的条件大为改观,村医工作也轻松了不少。
广西柳州市融安县泗顶镇寿局村,大学生志愿者黎海媚(左)抱着5岁的留守女童韦严芳(7月13日摄)。黎海媚是广西科技大学学生,这是是她第二次到贫困村支教。和志愿者们朝夕相处后,留守儿童们性格变开朗了,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
广西百色市隆林县蛇场乡新寨村第一书记罗佐成(右二)和群众在一起(3月14日摄)。罗佐成组织成立了新寨村种养合作社,目前养猪场有猪300多头,村里60户贫困户全部入社,每户增收近万元。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平流村17岁的侗族少女莫优涯,今年考上了西南交通大学(8月16日摄)。莫优涯家有四个孩子,学习都很努力,各种奖状贴满了家里的墙壁,莫优涯和姐姐都考上了大学。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40岁的蓝秀英(左二)和母亲蒙美连在雨中看羊(5月17日摄)。在大山里,养羊是除了外出务工外,村民脱贫的重要产业。这几年,蓝秀英和丈夫在家务农、养羊,承接建房工程,已经顺利脱贫。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良寨乡木里村,46岁的吴锋和妻子吴格迷在搬迁点的新房里(11月30日摄)。吴锋一家依靠黑糯米种植和家禽养殖,去年已脱贫,两个儿子今年又都考上了大学。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41岁的蒙桂荣在修建自家水柜(9月2日摄)。最近几年,大山里的人们陆陆续续推倒木瓦房,建楼房。蒙桂荣也结束了在外打工的日子,返乡帮村里人建房。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苦竹村贫困户养殖合作社成员蓝旺云、蓝万县、蓝旺吉、蓝旺康、蓝朝连、蓝旺松、蓝朝贵(左起)(7月12日摄)。今年,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帮助下,村里的贫困户成立山羊养殖示范基地。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哈宝屯,12岁的蒙文超(左一)和小伙伴们躺在楼顶。几年之前,蒙文超住在深山,每天上学需要攀爬悬崖。2015年,他家搬到公路边,建起了一栋三层小楼,告别了危旧的木瓦房(9月3日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天生桥库区移民的网箱养殖户(11月21日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天生桥水电站高坝蓄水后,土地被淹没的库区移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发展水上养殖产业,农户逐渐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