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蜿蜒的燕山山脉深处,明代的古长城遗址伏于山脊之上,如一条巨龙卧于天地之间。在一处炮楼上,有一座正三棱柱体的界碑,它就是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交界处的“三界碑”。

站在“三界碑”这里,可以“一脚跨三省”,而这个界碑也把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镇红石门村、天津市蓟州区下营镇前干涧村、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陡子峪乡前干涧村三个村子紧密地联系了起来。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年以来,三个村共同发展,共同向着幸福的生活努力奋斗。

600年历史的“靠山集”

云集三地商贩

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镇红石门村附近的“靠山集”是京东著名的大集,已有600年的历史,这里地处三省市交汇处,云集了三地的商贩。2月21日农历正月十七,正是五天一次的“赶集日”,津云新闻记者还没到达集市,就感受到了熙攘人群带来的热烈气氛。

老北京的糖葫芦,蓟州区的蔬菜,河北省的花椒、板栗、蘑菇……在这个市场上都能看到身影。

“老平谷人”老刘已经在这里卖了30多年的北京糖葫芦,他说,卖得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七八十支。蓟州区下营镇的张文海已经在这里卖了20多年的蔬菜,集市上他和妻子、母亲忙得闲不下来。

“这里河北、天津的人都有,从天津来买东西的人能占到一半呢。”张文海说他每五天来这里一趟,“现在路很好走,半个小时就能从下营镇过来,来北京这个集市能多卖一点。”

仅在这个集上,张文海一天的营业额就能达到三四千元。“以前我们卖的菜品种少,也就两三种,现在交通物流都方便了,你看我这摊上至少有三四十种菜。”张文海说。

不仅天津下营镇的商贩来北京的集市上做买卖,集市周边北京村子里的农产品也基本都被天津的商贩收购走了,红石门村村委委员刘玉凤告诉记者,他们村里产的核桃、花椒、栗子、苦丁等基本上也都被天津的商户收购走了,而红石门村的村民们最爱买的是天津那边产的梨和苹果。

出门遛个弯儿

一天逛遍“京津冀”

谈到特殊的地理位置,刘玉凤笑着说:“我们这离着河北、天津太近了,早晨山上遛弯就溜达到了天津,下午遛弯可能就溜到河北省。像旁边龙门村(属河北省)用的电,就是从我们这里‘拉’过去的。”

现在,红石门村和河北、天津的村子协同保护长城,现在每天都有专门的人在长城上进行巡逻,各村子的巡护员也是随时有联系。

三地联动保护长城

“在旅游季节的时候,各村子的巡护员就随时联系,无论游客、驴友从哪个村子上山了,大家看到就提醒游客,保护环境、保护长城。”刘玉凤说。

现在,红石门村每年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其中也包括了不少天津游客。刘玉凤表示,今后将朝着精品民宿方向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

“我有两个舅舅和一个姨在天津那边,我也去看过他们,他们那边的农家院规模都比较大。”刘玉凤说,“2018年,我们整修了村里的凉亭和路灯,下一步我们计划进一步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改善环境,向着发展高端旅游的目标迈进。”

山楂片红满院儿山里的路越来越顺了

从北京红石门村出来向右转,顺着山道翻越山峰,行驶一二十公里之后,就来到了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陡子峪乡前干涧村。这里的村民刘玉峰和好几位乡亲正在帮助闫长海一家剪红果片。闫长海的老伴儿前几天骑摩托车不慎摔伤了手臂,大家就帮着他们把红果片剪好了晾晒。

“这些红果片晒好了之后,蓟州区下营镇那边就有人过来收购了。”刘玉峰说。

虽然这里的红果很出名,但是仅靠种植红果收入并不稳定,这里的村民们就去北京平谷和天津蓟州的农家院打工。

“我以前在北京干过家政,在饭店和工地上都打过工。后来,蓟州区下营镇这边的农家院渐渐红火起来,我就到那里去打工,一来岁数大了,二来在农家院打工离家近,来去也方便,老板包吃包住、管接送。”刘玉峰说。

每年三月份开始,农家院旅游陆续迎来旺季,刘玉峰就去农家院收拾客房、炒菜、端菜、刷锅、洗碗,一天可以赚上150元,一年下来少说可以有一两万的收入。

“我记得小时候,我们这个村交通不方便,我和父亲要去集市上卖小猪崽儿,天不亮就得起来,我背着两只小猪,每只小猪有20多斤,就这样背着40多斤的重量翻山越岭,去北京那边的集市卖。”刘玉峰说,“现在去北京的路修好了,去天津下营的路也修通了,我们去下营镇更方便了。”

现在,河北省前干涧村的村民们都去下营镇买东西,从米面油盐到果蔬药品,都在下营镇的集市上采购。

“现在,我们网购的东西,也送到下营镇,我们赶集的时候就顺便取回来。”刘玉峰说。

河北省前干涧村的村民们正在把通往天津的前干涧村路加宽,下一步,他们也想发展农家院旅游。

刘玉峰也有着自己的打算:“现在村里的人也慢慢富裕一些了,村里有车的人家也不少了。今年,我计划收拾出来一个牛圈,开始养牛,多赚点养老钱。”

农家院旅游

绿色产业带动致富

河北省前干涧村想发展旅游业,近两年经常到天津的前干涧村取经。天津市蓟州区下营镇前干涧村书记兼主任张雪松说:“我们跟河北的前干涧村离得非常近,四五公里的路程,大家都认识,他们村的书记刘海燕就经常跟我聊,看看怎么发展农家院旅游。”

2014年,天津的前干涧村又将从津围公路通向村里的公路进行了拓宽,改造了村里的高低压电网,新打了深水井,为村里发展农家院旅游奠定了基础,现在天津的前干涧村农家院经营已经从18户发展到了38户。

“我们这里距离白蛇谷、黄崖关长城、九山顶都不远,每年奔着来看看三界碑的游客也不少,摄影爱好者、驴友,还有很多外国人都来这里旅游,一年接待的韩国游客就有一万人左右。现在,农家院每户平均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规模大的一年可以赚50万元以上。”张雪松说。

农家院发展多了,每家都需要两三名服务员,村里的人手已经不够用的了,天津的前干涧村就去河北省的前干涧村找服务员。

村民都有联系方式,两村人家也多有亲戚关系,大家熟得跟一家人一样。张雪松介绍,有时候河北前干涧村的村民来天津这边买东西没赶上车,他就自己开车把大家送回去。

“我们两个村一条路连着,当年修路的时候,河北前干涧村的村民们出人、出工、出钱,现在,我们力所能及地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张雪松说,“以后他们发展旅游业,我们也想帮他们培训培训,把接待不下的游客介绍过去,把有计划投资农家院的客商对接过去。”

民生保障一体化

看病不再瞻前顾后

最能感受两村人感情深厚的人,是天津前干涧村卫生所的乡村医生卢建中,河北的前干涧村没有乡村医生,卢建中就经常给那里的村民送医送药。

“电话一来,就是急事,得赶紧过去。”卢建中说。

有一次下大雪,路都被雪封住了,卢建中夜里接到电话说河北前干涧村村民王贺家的老太太突发疾病,他二话不说冒着大雪就往村子里赶,到达老太太家时,老太太的血压已经高达220,疑似脑卒中,卢建中赶紧进行急救,又帮着把老太太送到了医院。

今年春节期间,卢建中去了河北省的前干涧村两次,紧急救治了一位患有肺心病的老人,把老人平安地送到了蓟州区下营镇镇医院。

“每周都要过去两三次,看病之外,还会给村民们拿药、换药。”1992年开始接过父亲的接力棒,今年49岁的卢建中,已经干了将近30年的村医,“我父亲那时候条件更艰苦,去河北的村里要走着去、骑自行车去,有的时候村民骑着毛驴来接医生,我感受到了老百姓特别需要村医,村医就是一个小范围的守护者,所以我就接班干村医了。”

守护着两个村的村民,卢建中投入的不仅是时间和精力,还有自己都不记得的药费和车费。2017年京津冀实现医保异地联网结算,在此之前,河北省的前干涧村村民有个小病也不去拿药,去河北的镇里拿药,路程远,在天津拿药,不能报销,所有能忍着的小痛小病,都不去看病拿药。因此,卢建中每次过去,都给村民们带了不少药品。

“现在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深入,医保实现了异地联网结算,村民看病拿药的顾虑就少了很多。”卢建中说。

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年来,“三界碑”脚下的三个村子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人员往来货物流通更加密切、民生保障日臻完善。采访中,三个村子的村民们也表达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便利与实惠,下一步,他们都计划围绕“三界碑”做好协同发展,让百姓生活更加富裕。(记者 霍艳华 马成 戴涛)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