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2013年7月开始AUD会改革,所以当时把AUD放在*9门考。FAR就是因为比较难,内容多,又是会计的基础,就放在了第二门。考虑到BEC比较综合,在FAR完成后就先考了REG。事实证明这样的安排还是不错的,既顾及到了考试改革以及科目之间的关系,在比较难的通过之后,后面也比较有信心。
考试结果:都一次性顺利通过,分数也都在90分左右。
个人背景:国内大学新闻学本科,毕业后到美国读MBA,毕业后到东京工作,在一家上市公司做管理会计(侧重于公司利润分析,制定年度计划等)
专业背景:仅在读MBA时上过一门会计学基础课。当时期中考的前一晚,连LIFO, FIFO都搞不清楚,在图书馆病急乱投医,问了当时的同学,后来的男朋友,现在的先生。找工作时虽是奔着市场分析去的,却做起了管理会计。虽说工作大多以分析为主,但周围都是各国CPA们,考虑到相对来说AICPA比较有可能自学通过,就边工作边开始准备。
考试背景:business的学分没什么问题,只是会计学分很少。交了大概4K刀的费用,用了半年的时间,在线通过了几门加州州立大学会计专业课的考试。虽说是考试,但基本就是20道左右的选择题,然后和课后习题基本一致。因此,前几课会计基础还稍微学了一下,后面的基本就是照书后答案考的,只是为了快点凑够学分。
关于考经,因为是边上班边考试,而且考试基本都是在平日上午请假去考的。每次都是竭尽全力,做一道过一道,所以通常考后就基本什么都不记得了。只记得BEC的写作有一道是公司拓展国外业务的题目。不知道每个州的考点,以及国外的考点是否可能出现重复的题目,希望大家还是把重点放在自己的复习准备,或者借鉴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上面,不要太关注考经。就我个人而言,因为是在东京考试,总觉得和美国或关岛会有不同,因此也只看了大家的学习方法。有时看了考经,反而会影响自己的复习节奏。
有一点感觉就是,除了AUD的SIM和becker上的比较像,但也有一道像是FAR的题目,不知
为何会出在AUD中,以及BEC是3篇写作之外,REG和FAR的SIM的题目和becker上的不太像。但是SIM是一个综合能力的部分,能把becker的每道大题都做好,考试应该都没问题的。而且SIM有可能会受到前面MC答题情况的影响,所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个人觉得FAR的题目最长,当时考的时候很多道都是凭感觉填的,因为AUD的SIM答的比较顺,在FAR时,给SIM的时间也太少了,只有1个小时,真心觉得答得很不好,但最后分数也还是不错。
除了AUD*9门考,心里没底,在考前做了becker的final test之外,其他几门都没有做。因为becker的final只起到一个熟悉考试流程和时间安排的作用,如果已经了解考试流程,也能控制答题节奏,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做becker的final test。因为我的AUD的final test只有70%过一点的成绩,当时还蛮影响心情的,可是却考了90多分。相对final test,把最近3年的考题看一遍是很有好处的。虽然不会遇到同样的题目,但是会有几道相似的,而且也可以了解考试的一些侧重点。(感谢黄花非鱼之前考经中提到的这一点,非常受用)
关于分数,很多同学寄希望于curve,其实AICPA的官方网站上明确写着The CPA examination is NOT curved. Every candidate’s score is entirely independent of other candidates’ examination results. 大家可以参考下面的链接。即使是有分数上面的调整,我觉得也只是根据个人答题的情况,以及题目难度来定,而非与同期考试的其他人相关。还是那句话,把握好自己的节奏比期待别人考的不好更有主动性。
因为几乎是从零开始备考CPA的,所以没有像四大的大牛们,很快就能全部通过。所幸东京从2013年也开始一个季度可以考2个月,不需要飞到美国去考。采取的方法就是一门一门的准备,不被其他科目的内容干扰,而且每次都是在得到成绩之后,才准备下一门。这样一是在每科考试之间有1-2个星期的放松,二是有可能出现要再考一次的情况。
白天要上班,只能利用下班后晚上的2-3小时,以及周末的时间复习。另外每天有2个小时在路上的通勤时间。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形成了周末两天学习1课新的内容,并且完成所有的课后作业。在听视频的时候,用录音笔录下所有讲课的内容,大概每一个小时算一节,这样一节课下来有3-4节录音。在周末学习新课的时候,采取的是听一遍课程,做题,再读一遍书的方法。
周末初次听课后可以大概掌握内容,通过做题突出重点,找到不足,再回去读课本的时候就比较清楚了。从周一开始,在上班的路上听之前录好的课程,因为每节大概1个小时的内容,这样来回的路上可以听2遍。晚上到家之后,再把路上听的内容部分的习题再做1遍,因为已经有了周末的基础,这就算是第2遍做题。这样大概周四或周五有时间听final review的内容,并且再把这1课所有错过的题再做一遍。从周末接触新课开始,到再过一遍错题,在一周之内可以听课程3遍,做题2遍,错题再加1遍,读书1遍并且有时间还可以听final review的总结。这样做虽然1课要用1周,但效果很好,不容易忘记。把整个一门课程的内容学习过之后,再留出2-3个星期复习即可。最多的FAR就用了大概3个月的时间,比较少的AUD等就是2个多月。按照这个方法,及时平时时间比较紧的同学,也可以通过抓紧周末的时间,减轻平日的负担,并且取得很好的效果。
另外,在最后2-3个星期备考时,时间充裕的话可以把所有的题目再做一遍。如果时间不允许,因为在学习的时候已经把题目做过2-3遍,只需要再做一遍曾经错过的题目即可。另外就是通过final review的课程把学过的东西系统化,重点加深理解,在短时间总体掌握学过的内容。因为之前的学习过程比较扎实,最后的复习的重点就是查漏补缺,给自己加强信心。
从国内的高考,美国的GRE,研究生申请,研究生时期的各个考试,论文,也考过日本的日语等,总的来说,感觉美国的考试还是比较合理的。不管用什么样的教材,采取什么方法,只要做好计划,按照自己的步骤,坚持做好每个环节,一般都是可以通过的。按照中国学生的认真,多数还能取得不错的成绩。特别是还在上学的同学们,相比工作的我们,还是比较幸福的。虽然学业的繁重也是我曾经头痛的事,但工作了才发现学生的生活是多么单纯,幸福。哪怕会为学业担忧,也只是一门心思的为学业烦恼,感觉毕业以后要烦恼的事,或者说要选择的事真是越来越多。
啰嗦了一大堆,也算为自己这一年的经历做了个总结。从2013年蛇年春节过完回到东京,到2014年考完试的那个周末回国过马年春节,期间除了3月去韩国出差一回,7月陪婆婆过六十大寿去了一趟冲绳,其他的除工作,加班,吃饭,睡觉之外的时间都在学习,好像回到了在美国读研的日子。虽然过程比较辛苦,但在取得一些些成绩的时候觉得还是挺值的。毕竟最后收获的是你自己,那么付出的也应该是你自己;别人不会拱手奉上成果,也理应不用分担过程中的辛劳。最后,祝大家都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编者按:本文使用网名发布。请注意,笔者提到的题目对你很重要,同时,笔者没有提到或没有考到的内容并不意味着,你也不会考到。笔者对题目难易程度的评价请谨慎参考。题库是动态出题的,题库会在*9个section测试你的水平,从而决定在下个section给你什么类型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