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凌晨三点,夜色尚浓,年近半百的蓝爱理便早早赶到自家的佛手瓜苗地里,开启了新一天的忙碌。
“我从晚上摘到早上八九点,多的时候一天能摘上百斤。”家住广西南宁市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古今村的蓝爱理告诉记者,自从村里的佛手瓜苗产业发展起来后,她再也不用外出务工了,“现在靠着这两亩佛手瓜苗地,今年从3月份到现在我已赚了一万多元。”
蓝爱理是壮族人,她的家乡古今村地处大石山区,喀斯特地貌显著。当地土地资源匮乏,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一亩。
山多地少,石山里能种啥?经过技术专家的指导,从3月到11月都能采摘的佛手瓜苗成为了这个深山村落的答案。结束一早上的采摘,蓝爱理同往常一样骑电动车把绿油油的嫩苗送到了村里的合作社。
村民蓝日运正在将佛手瓜苗装箱。新华社记者郭轶凡 摄
合作社的冷库中,保温泡沫箱整齐码放,两位村民正忙着把刚收购来的佛手瓜苗打包装箱。忙碌间隙,村民蓝日运告诉记者,几小时后,这些佛手瓜苗就能抵达南宁商超菜市,走上市民的餐桌。
“村里成立了古今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保障佛手瓜苗的销路。”古今村村支书潘云飞介绍,今年合作社3个收购点已收购了40万斤佛手瓜苗,每斤收购价在3元左右,结算了100多万元到村民手上。
古寨瑶族乡党委书记陆家宝介绍,古寨瑶族乡佛手瓜苗种植面积已达2000亩,高峰期每天能产2.8万斤佛手瓜苗。
地处岩溶峰林区的上林县镇圩瑶族乡同样因地制宜找到了“致富经”。镇圩瑶族乡党委书记陈淑雯介绍,现如今,乡里主要发展有金银花等中草药种植和黑山羊、黄牛、土猪、桑蚕、油茶、佛手瓜苗等产业。
韦安成在自家蚕房查看蚕的长势。新华社记者郭轶凡 摄
临近中午,记者见到了刚采完桑叶回家的镇圩瑶族乡排红村村民韦安成。种着5亩桑树的他,外出务工之余就在家养蚕。“养得好一批蚕能卖3000多元。”韦安成说。
镇圩瑶族乡龙贵村则从2009年开始发展金银花种植产业,现在全村种植面积3000亩,年产值近百万元,金银花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致富花”。
佛手瓜苗、金银花、种桑养蚕……茁壮生长的各类特色农作物,带着村民的希望走出石山,给少数民族群众带来了好日子。(记者郭轶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