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肉鸡马立克氏病是一种最常见的鸡恶性肿瘤病(癌),是由于感染疱疹病毒科的马立克氏病疱疹病毒而导致。病鸡的主要特征是淋巴细胞组织明显增生,且在各个内脏器官以及外周神经、皮肤、肌肉中发生单核细胞浸润,并形成肿瘤。该病具有传染性,会导致大量鸡只发生死亡,严重危害养鸡业的发展。

1危害

免疫抑制作用:肉鸡感染该病会引起免疫抑制,且该病毒是一种能够导致机体发生免疫抑制现象的主要病毒,这是由于病毒会对机体免疫系统内的细胞产生直接或者间接损害。当免疫细胞(如T细胞和B细胞等)感染病毒后,会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功能减弱或者受到抑制,导致体内只有较少的免疫效应细胞,而存在过多的免疫抑制细胞,导致机体对各种疫苗(包括鸡马立克氏疫苗)的主动免疫力降低或者彻底消失,造成疫苗的免疫效果变差或者完全失败。

该病与其他疫病间的相互作用:当鸡只感染病毒后,不仅会引起马立克氏病而导致免疫抑制,还会导致机体中枢以及外周免疫器官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且随着全身的防御功能受到抑制会导致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局部防御功能也明显减弱,从而跟容易感染和侵入其他病原,引起继发和混合感染,造成消化道或者呼吸道感染进一步加重,从而使该病的发病情况更为严重。另外,肉鸡感染某些病原,如鸡新城疫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传染性腔上囊病毒、禽淋巴白血病病毒等,都会对鸡马立克氏疫苗的免疫产生影响,使其特异免疫应答无法正常发挥。尤其是接种疫苗没有形成免疫保护力前,感染这些病原体都会导致该病疫苗免疫失败,造成鸡群发生该病,接着促使这些病原的免疫抑制作用进一步加强。

2.病因分析

忽视卫生消毒:鸡场环境卫生条件较差,舍内外的粪便、异物以及脱落的羽毛没有及时进行清扫,清除的粪便没有运送到指定地点进行消毒和发酵。同时,养殖户为获取更多的效益,往往会提高饲养密度,导致舍内容易堆积过多的排泄物而含有高浓度的有害气体,再加上地面过于潮湿,通风较差,都容易诱发该病。孵化器和出雏器没有经过严格消毒,尽管鸡马立克氏病无法通过垂直传播的方式导致种蛋发生感染,但是污染病毒污染种蛋表面,没有经过严格消毒,保管不当,也可能导致雏鸡早期感染该病。同时,种蛋孵化过程中只重视孵化器内或者孵化室内部的消毒,而没有对孵化区外部进行消毒,再加上孵化室内的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没有采取有效的消毒设施实现彻底消毒,导致孵化室区域内外存在病毒和细菌,最终造成雏鸡在孵化过程中或者出雏过程中就感染马立克氏病毒而出现发病。育雏舍转入雏鸡前,没有重复进行严格消毒,即使雏鸡接种马立克氏疫苗也需要7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够在体内产生抗体,因此在阶段只要接触感染病毒,就容易引发该病。

应激因素:肉鸡饲养过程中受到各种应激因素的刺激,如鸡群饲养密度过大,进行断喙、转群,环境温度过高或者过于寒冷等,都能够对机体的免疫应答造成抑制,导致机体的免疫力减弱,最终使其容易感染发生鸡马立克氏病。

3临床症状

病鸡表现出独自呆立,蹲伏,羽毛蓬松杂乱,缩头,双眼半睁半闭,有时甚至会出现失明,食欲不振或者彻底废绝,体质消瘦,往往呈仰卧状,严重时站立困难,甚至无法站立,部分还会伴有神经症状。排出黄绿色或者黄白色稀便,个别病鸡的皮肤上会在羽根周围形成质地较硬的肿瘤。部分发病后会较快死亡,部分病程会持续较长时间,可持续1~2星期,体质渐进性消瘦,最终由于过于衰竭而发生死亡。

4防控措施

及时免疫预防:雏鸡出壳后要马上接种马立克氏病疫苗,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要适当增加注射剂量,注意不能够使用酒精等消毒药对注射针头进行消毒,注射器使用消毒药浸泡消毒后要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确保冲净,防止破坏疫苗而影响免疫效果。据报道,马立克氏病疫苗采取肌肉注射的免疫效果要比皮下注射好,能够明显提高保护率,因此要重视接种方式。为避免母源抗体受到干扰,可交替使用不同疫苗。雏鸡还需要适时进行二免,由此可弥补孵化场发生漏免或者无效免疫,并能够增强机体初免的免疫力。正常情况下,雏鸡通常在3日龄左右母源抗体处于最高水平,而大约在20日龄消失,为此适宜选择在7~10日龄进行二免。

严格消毒:育雏舍、孵化器、出雏室、饲具以及各种工具要定期进行清洗,并进行严格消毒,常选择使用1%~2%福尔马林溶液或者0.1%~0.2%新洁尔灭。种蛋收捡后必须经过甲醛熏蒸消毒处理后才能够入库,且种蛋入孵前需要用0.1%新洁尔灭采取喷洒或者浸泡消毒。

加强饲养管理:鸡场最好采取自繁自养,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禁止不同日龄的肉鸡混群饲养。另外,必须加强饲养管理,雏鸡饲喂品质优良的全价配合饲料,同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多维菌素和矿物质硒,用于增强机体抵抗力,保证机体健康生长发育,保持良好体况。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