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江苏省江阴市融媒体中心主动闯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新赛道,自2019年成立以来,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逐渐成为具有强大舆论引导力、内容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生态智媒,“学习强国”刊发江阴稿件近1200条。近百条短视频阅读量突破10万+,《江阴明白!》最高播放量近250万,在社会面形成强大影响力,新媒体传播力指数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新闻宣传和产业运营能力大幅提升。
一、移动优先,打造全媒体矩阵
江阴市融媒体中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聚焦社会民生热点,推动全媒建设从功能较为单一的内容媒体向多功能全效媒体的方向演进,建成报、台、网、微、端、屏“六位一体”现代传播体系,形成渠道丰富、覆盖广泛、传播有效、可管可控的千万级移动传播矩阵。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无缝“嫁接”,做强自主可控平台,利用好第三方平台,将内容生产做精、做实、做稳。短视频、直播、H5、海报等是移动端的“拳头产品”,网微端号百花齐放、文图音视推优出新,生产和聚合的高质量内容全面覆盖,不断吸引更多固有圈层之外的受众和用户。发行量、收听率、收视率逆势增长。
一是打造独立客户端,开辟新阵地。“最江阴”APP完成第四轮全面改版升级,大力进行内容改版,做强资讯发布,将客户端新闻一键转换成朋友圈资讯海报,扩大传播范围;增加社群版块功能,增强用户粘性。庞大的用户数量加上APP资讯发布精准灵活的特点,使中心在网络信息传播上形成四个报道层级:第一层APP快讯先出,第二层微信推送全面报道,第三层短视频、海报等融媒体产品推出,第四层深度报道跟上,有力抢占网络话语权。
二是广开视频号,形成大方阵。在成功打造“江阴时刻”视频号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内容生产“移动优先、视频优先”,相继开设“江阴融媒新闻”“江阴映像”“爱澄汇”“江阴课代表”“江阴文创”“澎湃907”等15个视频号,涉及资讯、专题、人文、活动经营、教育、文创等多领域,每个短视频都力求制作精良、版式精美,成为内容输出的第一落脚点,通过在移动端的快速高效传播,体现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江阴时刻”“江阴融媒新闻”等视频号现象级作品爆款迭出,主流舆论宣传呈现“活泼、柔性、轻量、可持续”的特点。“最江阴评论部”抖音号粉丝数超960万,在全国垂类领先。
三是做好微信号,打造强矩阵。以“最江阴”“江阴发布”为范本,复制拓展微信代维业务,50多个政府部门、镇街园区政务微信公号交由江阴市融媒体中心代维,借助专业成熟生产团队、运营模式和全媒体宣传推广的影响力,很快打开局面,成长为部门权威信息发布平台,目前已形成“江阴党建”“文明江阴”“江阴吃香喝辣”等13个超10万粉丝公号,形成强大微信矩阵。“江阴发布”“最江阴”微信公众号总粉丝数140万,长期位居全国县级市政务新媒体排行榜、全国县级市媒体微信排名榜第一。
二、强化内容建设,提高舆论引导力
一是主题报道厚重鲜活。2022年,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工作主线,深入推进“民富村强话小康 共同富裕看江阴”“砥砺奋进卅五载 风华正茂再出发”“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推出“南征北战 东西互搏”等专题专栏20余个,主题报道3000余篇。
2022年度创作关于主题主线宣传的全媒体新闻3800条,短视频678条。《“苏大强”拧成了一股绳!》得到省委宣传部的认可表扬,被多家省级媒体采用,在新媒体端集中推送;正能量评论作品《江阴会记得!》和《整个头版留给英雄》获得无锡市委主要领导高度肯定,单条播放量分别达到190万和55万。《守江人》《校门口的胖叔叔》分别获得2022年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优秀作品一等奖;广播剧《看戏》、全媒体内容产品《疫路生花》入选全省重点网络视听项目库优秀作品。2022年省级以上广播、电视发稿700多条,“学习强国”各级平台用稿1142篇。
二是融合传播亮点突出。《江阴日报》实现掌上读报,《江阴新闻》开启微信直播,“最江阴”APP将资讯专栏以及直播、视频、广播电视在线收听收看等所有功能内容集于客户端内,实现基础信息数据互联互通,资讯精准推送;“江阴发布”微信公众号粉丝数60万,“最江阴”微信公众号粉丝数80万,长期位居全国县级市政务新媒体排行榜、全国县级市媒体微信排名榜第一;“江阴时刻”视频号、“最江阴评论部”抖音号均获全省网络视听新媒体“十佳”栏目,“最江阴评论部”被评为2021年度江苏省网络传播精品生产扶持项目、2022年度无锡市优秀新媒体账号综合十强,在传统媒体、互联网、移动端形成“满屏皆精品”的良好局面。
三、加强信息数据集成,赋能城市治理
江阴市融媒体中心依托全国集成改革第一县优势,打破部门壁垒,连通数据孤岛,向带有枢纽和总汇特征的信息服务平台转化,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
平台充分发挥融媒资源优势,整合数据资源,集成全市80多个部门(镇街)的2000多项功能,打造城市唯一超级入口“最江阴”APP。“最江阴”APP充分发挥数据价值,辅助城市治理,上线文明城市创建大数据平台,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同时与12345、城市啄木鸟等平进行数据联通,促进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融合。目前正加快建设教育、卫生、文旅、娱乐、体育、数字乡村等35个数字化转型应用标杆重点场景,通过数据融合,实现数字政府“一张网”,普惠生活“一本账”。
“最江阴”APP实施持续改进计划,推出大会员卡加速商业运营落地;整合平台资源,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探索流量资源的价值变现,“最江阴”直播、微信广告推文、抖音广告搭载等业务增长明显;整合实训资源,依托实训场地和专业师资等资源,积极拓展化工行业安全培训、工伤预防培训等培训项目,打造集理论教学、实训、应急演练为一体的“一企一策”特色课程,2022年累计完成各类培训超25000人,营收翻番。截至2023年年初,“最江阴”APP下载量近290万,高峰期日活度80万人次,可一端阅尽天下大事、一端解决民生百事,形成江阴特色的基层治理新平台。建设成果被中宣部专报刊发,经验向全国推广。据国调队统计,90%以上市民选择以上平台获取本地信息和服务。
四、锐意改革,激活人力资源
一是深化国企改革,深度转换机制。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为治理体系更完善、经营机制更高效、创新创业有活力、风险管控更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主体。改变原来队伍各自为战、资源分散、身份不一的局面,全员重组、打破身份,统一建立激励先进、鼓励创新的考核导向,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动态管理的分配机制。
二是干部双向流动,员工双向选择。建立覆盖多屏、多特征多维度衡量、全过程评估的评价流程,全方位精准反映全媒体生产状况。干部员工实行“双通道+双流通”模式,干部轮岗,员工双选。推进集团和二级子公司总经理“揭榜挂帅”行动。对于绩效考核不合格、不胜任岗位员工实行退出机制。提升人文素养,提高人才密度。建立选人、用人、育人常态化工作机制,营造“如智者般思考、如农夫般细作、如战士般勇敢”企业文化。
三是持续开展优选人才培养计划,落实人才激励措施。通过劳模工作室、5G新技术研发组、政务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融媒青年说、KOL大赛等,带动和引领骨干在专特领域快速成长,培养专业“飞手”团队、轻量直播团队、视频创意团队、MCN机构运营团队,有效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
五、发挥融媒体优势,
拓展新业务提升造血功能
运用媒体“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模式,形成大数据运营、应急培训、影视制作、政务服务、文化创意、户外广告等媒体产业链,以战略合作、股权合作、资本合作等形式,加快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江阴市融媒体中心联合7家国有企事业单位成立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推动大数据从“资源”向“资产”转变。同时,深度参与“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码通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实现统一用户认证、统一受理平台、智能审批平台、政务地图、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等功能;推进城市“数字底座”等重点重大项目。
以强烈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对标市场需求,整合资源优化服务菜单,重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谋篇布局融媒产业,聚力打造品牌矩阵,形成了传统产业、转型产业和新拓产业“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传媒教育、应急培训、数据服务等品牌价值日益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自我造血功能显著提升。传媒教育深耕校外培训大产业,策划小记者“千人百日科创行”等活动,培训学员规模实现年增长近70%;文创事业瞄准展厅展馆大市场,推进一批企业布展项目,快速成长为千万级产业;传统商业板块布局移动端和互联网大平台,推动业务转型转场,新媒体业务不断扩容增效;大数据公司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承接全市所有信息化维保项目,同步实施信息化开发项目,发挥数据嗅觉天赋,通过数据对接和调用,高效提升城市治理工作效率。
(江阴市融媒体中心供稿)
监 制:杨明品
轮值主编:朱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