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要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语文能力的形成,就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

一、激活参与,主动参与

1.创设情境,激活参与

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敢于质疑、主动学习的品质。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积极的、开放的、民主的氛围中主动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创设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参与学习语文的欲望。

走进课堂情境。活泼好动的小学生突然走进课堂,要想让他们静下心来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教师需要在课堂的开始,或设疑、或设景来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从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讨论。

走进课文情境。在教学《赶海》这一课时,可以利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花足够的时间充分地去朗读去感受去体会。学生细细地品读了《赶海》的情趣;美美地感受了追赶浪花的兴奋、抓螃蟹的激动、抓大虾的喜悦;深深地体会了童年趣事,以此激发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

2.创设条件,主动参与

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我们的教师必须把握方法和技巧,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放”“扶”结合,“放” 要大胆,“扶”要精巧。

“放” 要大胆。教师要放弃高高在上的自尊权,要充分给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权,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积极参与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去练,让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如在教学《古诗两首》《绝句》一课时,全诗每句一景,声、形、色,近景、远景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多彩、开阔生动的画卷。在教学中我大胆地放,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悟,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

“扶”要精巧。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放”的过程中也要发挥出来,那就是“扶”, “扶”要精巧,“扶”在困难处:课文的难点,学习困难的学生;“扶”在重点处:课文的知识点、不同学生的需求点。“扶”是点拨,“扶”是总结,“扶”是归纳。

二、合作学习,主动参与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1.拥有更多的合作学习时间,为主动参与提供可能

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由支配。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时,我设计了一项语文实践活动——当导游为游客介绍南沙。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主动参与。这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悟与理解,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次语言实践的机会。

2.给与更多的表现机会,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课堂不是教师展现个人才华的舞台,而是学生表现的舞台:通过个人的思考和小组的合作,演绎课文内容,加深课文理解。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离不开学生的合作学习,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表现,他们才能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一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契机,小组学习的环节中,让所有的学生都自由地发表意见,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是给与学生充分表现机会。结合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上台表现的舞台,如在《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导自演,让学生自己选择各自的角色,然后进行表演,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

总之,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淡化“教”的痕迹,强化学生活动,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读书、思考、讨论的时间,鼓励学生全体参与,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他们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平桥镇中心小学)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