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水平,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在积极探索“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模式的背景下,“芙蓉文旅体云”平台应运而生。该平台于2021年5月开工建设,并在2021年10月1日上线试运行,上线仅3个月便吸引三千余群众注册使用,有效提升了芙蓉区文旅体领域公共事业的服务效能,为居民群众提供了更为智能、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芙蓉文旅体云”平台PC端主界面
一
基本情况
“芙蓉文旅体云”平台是集展示、应用、交互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通过整合场馆、活动、培训、管理等内容,搭建文旅体资讯、活动报名、场馆服务、直播点播等应用模块,联动场馆内的智能硬件终端,最终为居民群众提供智能化、数字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芙蓉区文旅体局以群众的最迫切需求为问题导向,经过深入调研,确定了“三端、两线、两体系”的数字化平台建设思路,即积极建设“三端”:PC端、移动端、智能硬件终端;联通“两线”:线上数字化服务、线下实体馆体验;完善“两体系”: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
∆“芙蓉文旅体云”平台移动端主界面
(一)建设“三端”
1.PC端
PC端是指网络世界里可以连接到电脑主机的那个端口,是基于电脑的界面体系,“芙蓉文旅体云”平台PC端可响应各种个性需求,定制多种布局,界面设计融合了龙舟、水稻等区域文化元素,是具备一定区域特色的展示平台,用户可通过使用电脑访问“芙蓉文旅体云”官方网站获得公共文化服务。
2.移动端
移动端是指通过无线网络技术上网接入互联网的终端设备,用户可通过使用手机访问“芙蓉文旅体云”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平台快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3.智能硬件终端
智能硬件终端承载着“芙蓉文旅体云”平台线下体验、线上线下联通等重要职能,包含文化长廊、文旅一体机、取票机、云视讯教学设备、直录播设备等,主要布局在芙蓉区文化馆、图书馆及各街道综合文化站。
(二)联通“两线”
1.线上数字化服务
“芙蓉文旅体云”平台搭建了文旅体资讯、活动报名、场馆服务、直播点播、培训报名、精品旅游、文化遗产、文旅地图、志愿服务、艺术欣赏、数字资源、用户社团、数字文化馆等十三大应用模块,能够智能实现资讯获取、活动培训智能预约、场馆智能预约、吃喝玩乐购线上云游、线上直录播、文物及非遗知识普及、志愿者管理、艺术普及数字化资源等多种功能。居民群众可以通过PC端、移动端访问芙蓉文旅体云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2.线下实体馆体验
芙蓉区文化馆新馆建筑面积5628平方米,内设多媒体视听教室、舞蹈教室、合唱教室、器乐教室、书法教室、美术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功能直录播室等功能室十余间,400座小剧场1个,是集社会宣传教育、公益文化服务、文化艺术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文化地标。芙蓉区图书馆新馆面积7135㎡,共5层,规划藏书量60万册,阅览座席700多个,每天到馆可接待2000-3000人次。新馆设有少儿阅览区、视障阅览区、数字体验区、综合借阅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功能区,打造集读书学习、信息交流和文化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的公共图书馆。自“芙蓉文旅体云”平台启动建设以来,芙蓉区相继投入1600余万元配备相应数字化设备,来馆居民既可以体验多媒体电脑、书法机、音乐留声机等数字文化设备,实现预约取票、图书借还等自助服务,更可以通过智能硬件终端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体验。
(三)完善“两体系”
芙蓉区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架构以区文化馆为总馆,13个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建立了“1+13”的总分馆服务体系。线上部分实现了资讯、活动、培训等信息统一出口,通过“芙蓉文旅体云”平台统一展示。线下部分实现了云视讯教学设备、文旅一体机全覆盖,通过总馆联通分馆,将文化培训、舞蹈教学等优质资源覆盖全区,实现了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聚焦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建设,为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有力保障。
芙蓉区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与市图书馆总馆、街镇、社区分馆通借通还,借阅实行一体化,读者利用方便;服务能力强,拥有先进的满足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软硬件和图书馆专用设备,能够开展如手机掌上图书馆、网络荐书、城市街区自助借还书、联合参考咨询、个性化咨询等新服务。
二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有效整合资源,解决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痛点
“芙蓉文旅体云”平台的建设针对资讯发布渠道杂乱、活动宣传力度有限、活动场馆不易寻找、活动信息不易保存等传统公共文化服务极易存在的几大问题,充分整合了辖区内的场馆、活动、培训等资源信息,涵盖了公共文化、旅游产业、体育产业三个领域,打造了一个综合性一站式文旅体服务平台。芙蓉文旅体云平台上线后,百姓可以轻松通过各种线上途径获取文旅体资讯,足不出户即可预约线下活动、享受线上资源,工作人员也可以快速溯源各类活动开展的时间、次数及参与人员等信息,同时充分应用大数据分析,为文旅体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居民在芙蓉区文化馆自助取票参与线下活动
(二)启用智能预约,实现线上线下互联互通
“芙蓉文旅体云”平台智能预约系统启用后,群众通过线上预约-场馆取票或核销-进入场馆-观看演出或参与活动-系统自动留存数据,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助式的流程,保证活动开展的持续性。自芙蓉区文化馆、图书馆开馆试运行以来,通过平台与取票机、文旅一体机之间的联动,完成了各类培训报名、文化活动、文艺演出的预约,为群众带来了高效便捷、新颖有趣的数字化自助服务体验。
(三)积极应用直录播,完善原创数字文化资源
芙蓉区文化馆芙蓉剧场内建设了一套完整的直录播设备,剧场内开展的演出可在“芙蓉文旅体云”平台同步开启线上直播,满足因余票不足、距离等原因未能到场的群众观演的需求,减少了以往邀请拍摄团队的额外经费投入,同时直播内容自动转存为录播视频,为单位留下了宝贵的原创数字文化资源。芙蓉区图书馆可利用便携式可移动的高清录播系统,对图书馆的讲座、读者活动等进行全过程的视频录制,建立图书馆讲座资源库,形成原创数字文化资源。利用互联网云平台+直录播系统,读者可通过网站与讲课老师进行互动,实现远程的直播、点播,从而拉近读者与图书馆的距离,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四)开展云视讯教学,助力总分馆体系建设
“芙蓉文旅体云”平台整合全区文化资源进行集中展示,同时将优质文化培训通过云视讯教学设备同步覆盖到十三个街道,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进一步促进了芙蓉区文化馆和十三个街道综合文化站的智慧联通,实现芙蓉区文化资源全面覆盖,有力提升了区域文化馆总分馆体系的服务效能。
∆“芙蓉文旅体云”平台应用培训会
三
经验总结
(一)打造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必须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随着文化资源日益丰富,群众的选择空前广泛,欣赏水平也日渐提升,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错位”,随着各类数字化设备终端成为获取文化资讯和娱乐资源的新平台,延续了几十年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显然已不能完全满足群众的需求。“芙蓉文旅体云”的建设正是基于传统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滞后性与群众文化需求的发展性之间的矛盾,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通过打造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让居民在线实现共享直播、资源点播、活动预约、场馆导航、网络培训等功能,推动形成“超市式”、“一站式”、“政府端菜”与“群众点菜”相结合的新型服务模式。在后续的建设中,仍要坚持群众需求导向,积极推进“互联网+文化”,力争建成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适应的开放兼容、内容丰富、传输快捷、运行高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扩大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影响效能,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
(二)打造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必须应用大数据分析
大数据分析系统是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按照“物理分散、逻辑集中”原则,能够精准分析运算的文化大数据系统。“芙蓉文旅体云”平台在应用过程中通过智能运算平台访问人群的喜好、习惯,解读分析用户行为,从数据中挖掘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隐性需求,依托数据分析结果适时调整决策依据和活动方案。该平台上线后,在发布文旅体日常资讯的基础上,通过线上渠道对十余次大型文艺活动、公益培训进行宣传、发动、预约,平台日均访问量破万,从以往的知晓率低、报名率低变为现在的线上智能获取讯息、一票难求。其中2022年芙蓉区文化馆“蓉艺课堂”公益培训成人春季班开设各类课程共计27门,招收学员600余人,公告发布后短短几天时间推文阅读量破万,报名通道开启后一小时内所有课程全部报满,部分课程更是秒光。
(三)打造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必须重视优质资源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提升,传统文化馆、图书馆的文化资源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数字资源的建设能提供给人们更为多元化、个性化的选择。文化馆、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自有知识产权的优质文化资源建设,才能吸引公众关注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芙蓉文旅体云”平台数字资源建设主要包括慕课、文化百科、电子图书、地方特色资源专题库等各类电子资源,内容涵盖文字、图片、视频内容,使人民群众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生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目前该平台的数字资源建设仍在有序完善。
∆“芙蓉文旅体云”平台云视讯教学系统总馆终端设备
“芙蓉文旅体云”平台的建立促进了芙蓉文旅体公共事业的深度融合发展,让居民群众有了一个了解“文旅体”的新窗口。该平台覆盖PC端和移动端,真正做到对接基层、对接百姓,让百姓足不出户,一机在手就能触手可及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文旅体服务。相对于传统方式,芙蓉文旅体云平台是紧跟大数据时代步伐,积极响应群众公共文化需求升级的平台,基本实现了四个一的目标,即“一张图展示(大数据展示系统)”、“一张网覆盖(总分馆体系覆盖)”、“一盘棋指挥(一个后台,指挥全局各个系统)”、“一部手机游(吃、喝、玩、乐、购)”。芙蓉文旅体云平台在上线投入使用后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其智能性与便捷性具有极高的推广和复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