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月,她走上教师岗位,并且担任了班主任工作。絮飞柳长、蝉鸣酷热、秋雨潇潇、风雪严霜,24年的教学生涯一晃而过,热爱祖国、爱岗敬业的她热情饱满地面对每一届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不断提升业务能力、默默奉献,只为“满园桃李竞相开,山花烂漫丛中笑!”她就是鲍沟镇最美教师王福丽。
一、把“爱国”植根于学生心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实践者,王福丽老师认为首先要做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引路人。如何让青少年树立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她苦思冥想,多渠道实践,摸索出青少年最愿意接受的方式——“讲好爱国故事”。
她是这样做的:鲍沟中学是市级雷锋学校,有雷锋广场、雷锋展室,每届新生入校她都一个班一个班地带领孩子们参观雷锋广场、雷锋展室,给孩子们讲述雷锋的故事,再通过展览的实物、图片、文字等,在雷锋故事中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强化红色教育。二是通过讲书本里的爱国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她鼓励同学们多去图书室借阅,并定期开展“爱国人物故事会”活动,激发同学们的阅读热情,潜移默化地提升孩子们的爱国意识。三是在实践活动中讲。利用每周次的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每学期一次的学生军训、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进行一次关于“爱国”的发言,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什么叫爱国,让爱国精神具体化。四是利用自然人文景观和重大工程讲。她带孩子们到学校附近圈里村的陈家祠堂去欣赏传统建筑,到滕州北辛去领略东方最早的农耕文明,到威达重工去感受现代科技工程,让他们知道这些都是先辈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是现代科研人员、国家工匠的创新结果,蕴含了很多感人的爱国奉献、创新创业故事,这些都是她讲述爱国故事的良好素材。她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领略祖国壮美河山与中华民族的智慧,从而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五是利用文艺作品讲。她向学生推荐爱国影视作品,让学生在观看影视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做爱国主义教育的先行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孩子们的“爱国”不再是说说而已,而是成了刻在骨子里的信念。在各级组织的“爱国主义”绘画比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中,孩子们以我手绘心、以我口抒我情,获得了很多各级各类奖项。
二、师爱如春雨 润物细无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真诚的爱,就没有感动的教育。”老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它是一种把全部心灵和才智献给孩子的真诚。在工作中,她始终把学生作为主体,坚持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农村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家庭也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有的学生是留守少年,有的学生父母离异,有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这都给管理带来不便。即使如此,她也一直把“全接纳”教育思想作为工作原则,不持偏见的欣然接受各类学生,奉献出最真最纯的温暖和爱。因此,每带一届学生她最先做的事情都是从各方面了解每一个学生。通过家访、与家长沟通、与他们的前班主任交流等多种方式促进教育工作。近几年单亲家庭的学生逐年增多,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相对比较敏感。对于这些孩子,她倾注了更多的热情。特别是疫情期间需上网课,留守孩子、单亲家庭孩子、家庭经济困难孩子无法正常上网课,得知这一情况后她马上进行摸排统计,把这一情况上报给学校并积极献言献策,在学校及这些学生所在村委会的共同努力下,她们学校的网课没有一个孩子掉队。
另外,在校期间她每天还坚持多坐班,课间也尽量和同学们在一起,师生一起探讨一下热门话题;课间多问问吃午饭的情况,提醒孩子们注意饮食卫生;给生病的同学买药送水,关怀备至,营造了融洽的师生相处氛围。这样不但缓解了学生想家的心情,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王福丽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都能积极、乐观、健康的成长。
三、春华秋实 硕果盈枝
二十四载丹心热血,育人甘作铺路石。一个有幸福感的教书匠一定会有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匠人精神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敬业,乐业,精益,专注,创新。二十四年扎根农村教学一线,她始终坚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新课程下的新教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水平,做到与时俱进。面对农村学生不会听课,听不进去课,不会做笔记,不会思考,教学质量在低谷徘徊的现状,她认为不能无奈的叹息和绝望的挣扎,不能为困难找理由,而应为成功想办法。于是她努力探索,积极研究。研究出一套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评价有效策略,使学生能积极融入课堂,深度思考,逐渐形成了轻松愉悦、寓教于乐、高效严谨的教学风格。目前她的研究成果也正在学区推广开来。在学校同事们的帮助下她多次参加各级优质课评选并多次获奖,多次被评为各级骨干教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的境界,她深知后面的路还很长,丝毫不敢懈怠。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她将立足实际,认真搞好教学,创造性的开展教育教学、教改、科研工作,奉献无悔的青春。她坚信,痴心一片终不悔,满园桃李竞相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