潢川县把非遗文化传承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效结合起来,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坚持以点串线带面,通过人才培养、产业发展、文化振兴等多种方式赋能乡村振兴,用文化软实力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01“非遗”领跑人才振兴
一是助力人才队伍建设。注重挖掘、厚培、活用“非遗人才”,健全乡村民间文艺人才库,定期开办“火绫子”、“空心贡面”等各类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免费培训班,打造“教你一招”非遗传承人培训品牌,累计培训非遗传承人2000人次、培育乡村民间文艺队伍91个、队员1500余人。二是聚合多元主体队伍。从以带头人为主体的传承模式扩展为多元主体参与,积极带动本地工匠、非遗传承人等高层次人才协同互动。重视乡村手工艺人、非遗传承人主体作用,推动一门手艺带活一个产业,以一群手艺人发展一片产业链,潢川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张集乡羽毛工艺美术饰品远销欧美,白店乡“潢川金桂”带动数万农户共同致富。三是重视企地人才培养。以非遗传承为抓手,以成功申报“光州空心贡面传统制作技艺”带动潢川县空心贡面生产经营经验为模板,将潢川县传统饮食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高桩馍、胡辣汤、双柳鱼丸等形成企业生产模式。
02“非遗”赋能产业振兴
一是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提出“一个品牌、一套班子、一个活动场所、一个活动计划、一套工作制度”的“五个一”建设标准,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主导共建共享模式,成立乡村文化合作社,发展社员1137人,涵盖曲艺、舞蹈、盘鼓、腰鼓、舞狮、旱船、花挑、火绫子等各个民间艺术门类。二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打造特色文化产业乡镇,张集乡檀树村羽毛工艺、白店乡万亩花卉博览园相继被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乡村”,双柳树镇被命名为河南省文化艺术之乡(火绫子)。三是用好新媒体平台。推进智能沉浸体验、数字媒体传播、网络直播销售一体化产业发展,将手工艺、非遗文化为核心的历史、民俗转化为数字新媒体场景、短视频,通过“潢川文化馆”“潢川文旅云”等政务新媒体平台积极推广。
03“非遗”激发文化振兴
一是打造非遗文化精品。采用精品化、艺术化表现方式,在保留潢川传统民间打击乐《锣鼓十八番》曲牌多变、刚柔相济、饱满有力特色基础上,融入民间舞蹈元素和木琴、云锣等打击乐器,创编大型音乐舞蹈节目《锣鼓闹秧》《古娃闹花乡》,先后获得第十届全国“群星奖”广场舞比赛银奖、全国第三届少儿才艺展演最高奖“国星奖”。赴洛阳参加2023年“河洛飞花 非遗共享”锣鼓大赛暨狮舞展演,省级非遗项目《锣鼓十八番》荣获金奖。二是促进精神文明创建。依托各乡村文化合作社,编排节目50余个(原创节目32个),编排唢呐《庆丰收》、大鼓书《说说身边新变化》、皮影戏《移风易俗谱新篇》等多次参加市县演出并获奖,并应邀参加省市展演,有力地促进了乡风文明。三是创建特色文化品牌。加大对非遗项目的挖掘和保护,全力推动“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项目立项和建设,继续创建潢川县民俗文化品牌“水城花乡 大众欢乐”百姓大舞台、“文化三下乡”、黄湖农场“红色文化旅游”等民俗文化旅游活动,累计举办各类工艺展示、对外交流2000多场次,受益群众40多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