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制度性安排,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农产品消费需求、助力脱贫攻坚战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自2017年开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八部门认真研究,统筹谋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优势集聚、产业融合、文化厚重、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目前,已认定308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667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有力带动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增强了我国绿色优质中高端特色农产品供给能力,推动了特色农产品出口,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

一、全国特色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

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始终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瞄准市场消费需求,突出品种特色、地域特色、人文特色,实行分级创建、分级认定,带动发展特色粮经、特色园艺、特色畜产品、特色水产品和林特产品五大特色产业,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形成了一批集中连片、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区,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强。例如,河北形成了坝上、燕山、太行山及冀中、冀南平原地区特色中药材产业区,冀中南平原沙地梨产业区,桑洋河谷、冀东滨海地区葡萄产业区;四川省形成了川西盆地晚熟柑橘优势产业区、攀西芒果优势产业区,以苍溪、都江为主的龙门山红心猕猴桃产业区,以安岳县为中心的川中柠檬产业区;宁夏形成了中宁、红寺堡等清水河流域为主的枸杞产业区,中卫硒砂瓜产业区,中部干旱带和环六盘山为重点的清真牛羊肉产业区以及贺兰山东麓为主的葡萄酒产业区。特色产业的集群集聚发展,不仅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果盘子”,也促进了农产品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显著提升了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

二、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为适应社会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趋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强与科研院所、有关企业合作,积极培育特色优质品种,强化技术研究、设施配备和示范推广,促进精深加工技术、衍生产品开发,实现了品种多元化、工艺精深化、产品系列化和效益规模化。农业农村部依托现代农业产 业技术体系,开展特色优势产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在青稞、高料、谷子、糜子等42个特色产业支持开展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四川攀枝花建立市、县、乡三级技术推广体系,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长期“院地”合作关系,建成攀枝花芒果创新工程中心、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攀枝花分院,有效促进了芒果生产的标准化、品质化和产品多样化。

三、特色产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随着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的不断深入,促进市场主体发展的新载体、新平台不断涌现,市场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成为引领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也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效益。安徽省砀山县从事酥梨产品生产的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1家,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8家,省级合作社示范社13家。宁夏大力推进枸杞产业联盟、协会、商会、科技公司、专业合作组织等经营性服务组织建设,建立了枸杞病虫害预测预报防控体系、枸杞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和枸杞科技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了枸杞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特色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根据区域产业、产品特性,创新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深挖乡村新功能、新价值,积极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新模式,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推动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储藏、运输、信息、休闲、娱乐等产业发展,形成了产、加、销、游一体化发展新模式,促进乡村产业链从低端到高端提升。农业农村部与陕西、江西等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同支持洛川苹果、赣南脐橙等13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国家级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甘肃省投入财政资金10亿多元,带动社会资金100多亿元,支持果蔬为主的仓储保鲜设施建设,截至2019年年底,建设果蔬保鲜库4433座、储藏能力533万吨,80%以上的苹果、35%以上的蔬菜销往省外市场。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产品变商品、茶山变金山”的思路,主动“接二连三”,将种茶、制茶、饮茶、游茶融合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全 区茶叶面积35.2万亩,茶旅休闲路线102千米,成立了蒙顶山茶叶交易所,茶产业产值大幅提升,茶叶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河北省内丘县依托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 企业,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实施全程冷链贮藏运输,2019年苹果种植面积达10.6万亩,贮藏保鲜能力2.5万吨,亩均收益1.1万元以上。

五、特色产业品牌影响力扩大

在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双重因素推动下,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将品牌建设作为重要抓手,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在严把特色农产品质 量关的基础上,“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完善市场营销体系,扩大消费市场容量,在建设中培育品牌,在品牌培育中开展建设,在产业竞争中做强品牌,将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造成值得信赖的优质安全品牌农产品生产区,不断提升产部分特色农产品品牌业效益。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意见》,提出一个特优区塑强一个区域公用品牌。近年来,充分借助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全国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行动、各省农业展会等平台,累计举办了近千场特色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活动,充分运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各类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及新媒体,宣传推介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品牌农产品,显著增强了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品牌影响力,打造了洛川苹果、迁西板栗、潜江小龙虾、东阿黑毛驴等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广的特色农业品牌,提升了我国特色农产品的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促进了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六、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发展政策经验

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模式创新,按照政府支持、企业运营的基本原则,形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体制机制,实现了特色产业由“增产重量”发展向市场化品牌化转变,新型经营主体由单个发展向集群协同式发展转变,利益联结由各自带动向全产业链利益合理分享转变,政府服务由注重支持生产向支持产业后端延伸。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印发《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2020年,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六部门制定了《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管理办法(试行)》,牵头制定《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认定标准》《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认定指标说明》;财政部印发《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各地结合 本地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支持政策,河北、广西等10余个省份出台推进本省特色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生产、加工、流通以及品牌建设,带动本地特色产业发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内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市场主体,按照市场化原则,与农民建立合理、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采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开展生产经营,推动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面向新形势新需求,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特色品牌优势未能有效发挥、农业基础设施保障程度不高等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深入研究解决。下一步,我们将以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为总目标,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坚持市场导向,完善技术体系,突出品牌效应,促进三产融合,打造“中国第一,世界有名”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全国知名,区域畅销”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构建农民能够合理分享产业收益的长效机制,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供给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一是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为抓手,全面增加有效供给。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总体要求,打造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仓储物流基地,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增强特色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稳定性。二是健全完善特色农产品产地流通体系,打通“出村进城”通道。实施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销对接活动,着力提升特色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和流通能力。三是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塑强一批国家级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建立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加大海外营销推广力度,增强中国农业品牌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