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5时18分,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病房,一位老人带着深深的眷恋与不舍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76岁。她叫沈翠英,是上海第四聋哑学校退休教师,2008年曾拍卖一套上海房产,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450万元建造爱心小学。通过《新民晚报》报道,沈翠英卖房捐学校的事迹感动全国,“上海奶奶”成为当年抗震精神的符号之一,激励着人们投身公益慈善。15年来,渐渐远离光环与聚焦的沈翠英,一直在慈善道路上默默前行,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精力,矢志不渝践行公益理想,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缘起
董春洁 制图
在老人离世前两天,记者前往医院探望了沈翠英,老人当时已经无法开口说话,进入生命的最后阶段。儿媳施艳说,其实婆婆去年就被查出重病,经过手术一度好转,但稍微康复她又急于投入工作,可能是因为操劳过度,病情再度恶化,没几天就进入弥留阶段。“我们之前还一直在张罗,要为她举办一场公益慈善之路15周年回顾会,想让老太太出席,让她知道,她的付出、她的好,大家都会记着,可惜还是没赶上。”
沈翠英的传奇故事,要从2008年开始说起。5·12汶川大地震后,无数国人因为同胞受难心急如焚,沈翠英就是其中之一,每天看着新闻泪流满面,只恨自己不能立刻赶赴灾区抗震救灾,满心想着要为受灾同胞做一些事情。施艳记得,那天婆婆突然来公司找她,说想向灾区捐一所学校,需要的钱还挺多的,打算卖掉一套房,片刻的惊讶后儿媳表示了支持。
《新民晚报》持续关注2008年6月10日
“过程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后来有人为此事创作剧本,说想要加一段儿媳妇强烈反对的情节,其实并没有,我们全家很快就达成一致,同意捐房。”施艳说,一是因为那时家里经济情况还不错,捐掉一套房不会伤筋动骨,二是她明白婆婆的性格,这位善良而固执的老人,决定要做的事情旁人很难劝说。况且她也认同婆婆的善举,觉得很有意义。施艳当时就对婆婆说:“如果您把房子留给孙子孙女,您是他们的好奶奶。但如果您把房子捐给都江堰的孩子们,您就是千千万万孩子的好奶奶。”
最终,这套房产拍卖筹得450万元善款捐赠给四川省都江堰市,用于建设抗震小学。此后,她又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沈翠英专项基金”,募集各方善款,支援灾后重建,帮助困难群体。这一义举让沈翠英成为全国瞩目的慈善之星,无数媒体的报道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上海奶奶”自此成了她另一个名字,在中国慈善发展历程上留下闪亮的一笔。
执着
随着都江堰尚慈翠英小学拔地而起,沈翠英的善念得以实现。如果事情到此结束,她的晚年生活一定是轻松惬意的,但她却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充满艰辛坎坷,远方是她此生不渝的奋斗目标。
完成捐建不久,沈翠英又成立了一家上海聚爱实业公司,目的不是赚钱,而是为了帮助都江堰农民销售猕猴桃。原因是她在捐建学校的考察过程中,得知当地唯一拿得出手的农产品就是红心猕猴桃,但这种水果对冷链、运输、销售渠道要求极高,当地农民又缺乏相关资源,往往是猕猴桃丰收却卖不出去,水果变质了就直接扔进江里。这个故事改变了沈翠英的一生,她决心投身助农事业,帮助都江堰猕猴桃打响品牌、打通销路,让农民增收致富,再用获得的收益反哺公益慈善。
2012年10月28日
“即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开公司做公益,似乎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这一理念过于超前,如何让生意与公益完美融合,很难平衡把握。”施艳说,明知前路坎坷,婆婆还是义无反顾投身其中。她虽有顾虑,但当时看到踌躇满志的老人,家人们还是一致决定,全力支持她的选择。
担忧很快成为现实,为了保证猕猴桃品质对得起“上海奶奶”的荣誉,沈翠英坚持从育苗、种植、包装、冷链、运输、销售全产业链亲力亲为,确保将最优质的红心猕猴桃交到支持她的上海市民手中。但对于这个复杂的流程,沈翠英完全是门外汉,只能从头学起,吃过的苦、踩过的坑不计其数,随之而来的就是巨大的亏损,全都由她承担。
“我的婆婆以前是个特别精致的上海老太太,广场舞的明星,生活时尚小资。但自从接手猕猴桃销售后,整个人都变得灰头土脸,不是在田间锄地,就是在埋头分拣。运到上海的猕猴桃一时卖不掉,急得四处打电话求人,很多情况下只能自掏腰包弥补损失。”施艳说,家人和朋友们不断劝说她要转型改变模式,但沈翠英觉得,如果此时打退堂鼓,对不起向都江堰人民的承诺,她一定要把这条路走通。“她是一个异常执着的人,超出常人想象,否则也不会有捐房这件事。”
变故
为了扭转局面,沈翠英开始尝试林下种植,在猕猴桃树下种植蔬菜,并养殖一些走地鸡拓展产业链。这一理念不可谓不新,但现实却是,鸡把菜给吃了,然后又把猕猴桃树给啄坏了,结果鸡、蔬菜、猕猴桃全都没养好。探索失败的代价就是欠下大量债务,几年前沈翠英不得不把自己名下最后一套房产卖掉还债。“这套房我住了20多年,本来以为可以一直住下去,现在看来不行了。”面对熟识记者的采访,沈翠英忍不住流下了泪水。可是刚擦干眼泪,她又精神奕奕地出现在公司,带领着员工忙碌起来,她的热情与坚持,也感染着身边的人们。
2019年5月5日
“我不完全认同她做慈善的方式,但非常佩服她投身公益的初心。”杨一民是一位退休校长,7年前被“上海奶奶”的故事感动,成为了沈翠英的公益伙伴与挚友,多年来一直跟随着沈翠英助学帮困,支持她以乡村振兴带动公益慈善的理念。杨一民说,相识7年他们基本没有一起吃过饭,唯一一次聚餐,就不久前,被她极力邀请到家中一聚,到了才知道沈翠英又生病了,这次非常严重。
去年6月,沈翠英大病一场,经过一场手术才被救了回来。但身体稍微好转,她又开始忙着猕猴桃销售。经过一系列的产业优化调整,以及多年积累的老客户大力支持,沈翠英的公司已经实现了营收平衡,并且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在长宁区还开设了唯一一家授牌的扶贫产品推广点。“在她看来再加把劲,马上就能扭亏为盈,公益事业再上一个台阶,证明这么多年她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杨一民非常理解老伙伴急切的心情,但还是劝说她放下工作好好养病。得到的回答是:“放心吧,没什么大问题,我至少还能干十年。”
这样的答复在杨一民的意料之中。多年来他一直劝沈翠英转变思路,不要单打独斗,要做快乐慈善,可持续的公益,可这位执拗的老太太总是不听。和往常一样,杨一民再一次选择保留意见默默支持,可是没想到仅仅数月后,沈翠英的身体情况急转直下。
传承
“我觉得,这次大概是撑不过去了。”几天前,明显感到体力不支的沈翠英突然对儿子说出了这句话,这是她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可能已经快走到尽头。儿子当场就哭了,证实了猜想的老太太一声叹息:“哎,你们怎么不早点告诉我。”
“婆婆是在埋怨我们告诉她太晚,让她措手不及,还有太多事情需要操心安排。”施艳说,这几天沈翠英时而清醒,时而昏睡,但凡醒来说出口的话没有一句是交代自家的事。“上次捐赠的那批书都江堰学校的孩子们收到了吗?”“新一季猕猴桃快要上市了,农场里有啥问题吗?”“老客户又来下订单了,你们一定要安排好哦。”
从几天前开始,沈翠英的治疗进入临终关怀阶段,强忍病痛的老人一声不吭,这是她在用最后的坚强保持体面,再也没有余力开口说话了。唯一能令她眼前一亮的只有一句话:放心吧,您的事业后继有人。
目前已经确定继承沈翠英公益事业的,是她的孙子朱纪扉。原本已经准备留学的他,决定成为奶奶公益事业的继承人,成为一名“慈三代”。沈翠英名下的社会公益组织将全部由他接手管理。“捐房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孩子,对奶奶坚持做的事情理解也比较有限。”朱纪扉说,这几天他跟着父母四处奔波,为奶奶筹办慈善之路纪念活动,接触到许多奶奶的同事、朋友和受助人。从他们的口中,才知道一直风风火火的奶奶一路走来多么不易。
“我现在的初步想法是,先把奶奶目前的公益慈善事业维持好,在这基础上看看哪里还能再提升。”朱纪扉说,这些年他亲眼看到奶奶不顾年迈四处奔波,整个家庭对此鼎力支持,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只为守护“上海奶奶”的荣誉,践行当年的誓言,完成心中的理想。公益慈善,已经成为一家子共同的信条,作为家中的长孙,承担这一使命责无旁贷。只是他还无暇思考如何实现,陪奶奶走完最后时光,是当下唯一能做的事情。
“她只是一个普通的退休教师,机缘巧合之下开启一段不平凡的人生旅途,种下了公益的梦想。”朱纪扉说,奶奶的公益慈善之路不能说是尽善尽美,但绝对已是全力以赴,倾尽一切投入其中,用最大的善良与热忱回报社会。而所有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都将化为宝贵财富,为后人指明方向,激励大家完成她未竟的事业。
那天,朱纪扉来到病床前,俯身在沈翠英的耳旁轻声说道:“奶奶辛苦啦,放心休息吧,今后的事情就交给我了,您做得很棒,真的特别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