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凤凤

云和湖畔,云和县清江生态龟鳖养殖专业合作社临山泉小溪而建。

这里是中华鳖的生长乐园,生活在这里的“小家伙”们野性十足,活泼闹腾,同野生鳖别无二致。

在水塘边、温室里“伺候”它们的,是专业的“鳖爸爸”卜伟绍,当地人称“鳖王”,今年46岁的他,养育“中华鳖”已经14年了。

他是“鳖王”,也是一名真材实料的大学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自个儿是大学生里最像农民的,在农民堆里看起来是最有学问的。

事实的确如此。凭借一股爱“折腾”的劲儿,他带着中华鳖上山下乡,进温室、入池塘、游稻田,最后还让甲鱼“触了电”“上了网”;凭借一颗爱搞“研究”的心,他带领团队承担了县级以上重点科研项目10项,取得科研成果8项,相关专利7项,在丽水景宁、龙泉、温州文成、福建三明等地累计推广稻田养鳖1500余亩,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

他本人也先后获得了浙江省百名“科技追梦人”、浙江省青年致富带头人、丽水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丽水市精英农师等荣誉,他的“三段式”生态养殖模式还获得了全市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

他,为12万只幼鳖搭起温暖的“家”

个头不高,剪着寸头,皮肤黝黑,笑起来眼角总会漾起几道褶子,说起话来不紧不慢,走起路来却步履轻快,这是卜伟绍给人的“第一印象”。

一大早,他就在基地里头忙开了。

见到他时,他正立在池塘边,俯身观察着水流缓急情况,查看鳖的长势。“你们来了,走,我先带你们去四周看看!”见我们来,他起身热情地当起了“引路人”。

环顾四周,卜伟绍的生态鳖养殖基地同别的水产养殖基地不太一样,鱼塘、实验室、专家室、培训室等错落有致,活像个小型“生态科技园”。

走进标准养殖温室,当我们刚进入低矮密闭的空间时,一股夹杂着淡淡的泥腥味和饲料味的湿热空气扑面而来。眼前,一条长长的甬道向内延伸,两边是数台大型的圆形蓄水池。

这间900平米的人工水域,放养着12万只幼鳖。成千上万只般樟叶般大小的幼鳖,时而在水里探出头,溜着圆亮的眼睛;时而又钻进水里,追逐嬉闹,扑腾起点点水花。

“一入冬,气温骤降,照顾这群幼鳖可万分马虎不得!”卜伟绍,幼鳖体质较弱,抵抗力不强,为了避免幼鳖“感冒”,他在温室屋顶、外墙来回贴夹了七八层泡沫薄膜,人工保障内部全天候恒温在27摄氏度。

“你看,室内环境一暖和,它们的精神头就更足了!”卜伟绍笑着说道。

“光恒温养殖还远远不够,水质管理尤为重要。”卜伟绍说,自己翻阅书籍资料、绘图测算,反复研究测验后,综合运用物理和生物方法,打通基地内部纵横交错的管道,为“鳖宝宝”铺设了一张高效的“水质净化网”。

“看到水面漂浮的这些圆片吗?这是滤料。”卜伟绍说,这些硬币大小的白色圆形薄片,密布着细小的孔隙,为原本四处飘摇的有益微生物建立了一个微缩版的“小家”,有益微生物可以有效附着在上面,在水里面实现原位净化。

隆隆隆……卜伟绍拧开控制开关,微粒机立即运作,一池污水,经微粒机通过离心率高速旋转后,再经细密的滤网过滤后,排泄物和水快速分离,并注入相应的管道。

“污水流经地下管道,最终注入污水处理终端—水葫芦池和荷花池,实现回收利用。”卜伟绍说,氨氮等物质沉积在此,经十来天的生物吸附净化后,能通过管道回池利用,构成了一个有机循环的“小生态圈”。

他,带着中型鳖开启“上山下乡”之旅

两三鉴方塘,是中型鳖的活动区域。

“我在池塘底部铺设了微流管,驱使着水流都朝着同一方向流动,中型鳖在池塘生长十至十二个月后,就会被投放在高山梯田进行低密度野生放养。”卜伟绍说,这样对中华鳖的生长大有裨益。

卜伟绍带大的中华鳖,跟其他鳖不同,它们从小到大要经历三个成长阶段,得依次在温室、外塘、稻田开始它们的生命旅程。

这与卜伟绍开创的三段法稻鳖共生流水养殖法有关。所谓三段式养殖法,主要是将中华鳖养殖分为第一阶段甲鱼苗温室培育期、第二阶段甲鱼种土池微流水养殖品质优化期、第三阶段成年水库网箱品质精品化调控期,在不同时期将中华鳖投放在不同区域开展“历练”,提升其成活率和产品质量。

该套养殖技术,曾获得了2014年丽水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可这套养殖法,得来不易。这还得从卜伟绍养鳖那年开始说起。

1997年,卜伟绍毕业于浙江海洋学院淡水养殖专业,先后在多家养鳖场工作。“当初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我是被我大哥给‘忽悠’的。”卜伟绍笑称“我们家有个水库,大哥说干脆学水产得了,这样家里还能有个懂行的人。”就这样,卜伟绍就稀里糊涂地走上了水产养殖之路。

经过学习探索,他的养殖技术愈发娴熟。怀揣着创业的梦想,2007年,他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他花了4个月的时间,新建2500平方米的标准养殖温室,放养了12万只鳖苗。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培育,好不容易等到甲鱼上市,但由于卖相等原因,完全打不开市场。这对卜绍伟而言,无疑是当头一棒,怎么办?

反思、总结,卜伟绍决心要摸索出一套符合市场要求的生态养殖技术。几经周折,他通过网络平台,终于寻求到了包括浙江万里学院钱国英教授在内的水产专家的帮助。

经过专家点拨和自个儿不断摸索,他把现代设施渔业技术与生态养殖方式结合起来,终于探索出了一套“三段式”生态鳖养殖模式。

为了解决水产养殖中普遍存在的“水生态失衡”难题,2012年,卜伟绍开始带着“鳖宝宝”开展“上山下乡”之旅,在海拔1000多米的云和梯田高山地带试验,通过加高、加固田埂、加装防逃设施,引入山上自流泉水,按亩投放活螺蛳等活体饵料,进行山区稻渔综合种养。

这样一来,有效提高了水资源、土地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并实现了无公害低成本的绿色生产。经过“上山下乡”锻炼后的放养鳖,只只体格健壮,爬行敏捷,无泥腥味、无药残、体色自然,达到了野生鳖品质,食用起来比野生鳖更安全,深受市场欢迎。

他,带着生态鳖爬“网”上“链”游遍全国

叮叮叮.....卜伟绍手机里传来了清脆的淘宝交易声,新的订单又来了。受疫情影响,中华鳖线下市场销路受阻,卜伟绍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到了微信、淘宝等电商平台,

每天除了在养殖基地来回巡查、投喂饲料,卜伟绍做得最多的就是,带着生态鳖“上网”。

卜伟绍的淘宝店铺是2014年开设的。短短10个月的时间,累计销售额达到了60多万元。

卜伟绍为自家的生态鳖贴上了“专属”二维码。为了认证甲鱼品质,2014年初,卜伟绍跟丽水市农发公司合作建立了溯源系统。随后,每天登录系统,将自家甲鱼的生长状况、投料情况等实时更新到其中的溯源平台,成了他每天的故“固定动作”。

“专属”二维码,消费者们只需扫描生态鳖外包装盒上的溯源码,就能看到甲鱼的整个成长过程、饮食情况、体重数据、检测数据等。

贴上专属“标签”的甲鱼,很快游出了丽水,游向了全国各地,远销满洲里、海南三亚等地。

线上市场火热的同时,科学研究也没有“断更”。卜伟绍忙完手上的活计,便穿上白大褂,对准显微镜,在实验室研究着一个又一个标本,开始钻研突破无抗养殖技术。

“养殖户对抗生素的过分依赖,滥用抗生素的弊端逐渐出现,如细菌耐药性、药物残留等一系列问题。”卜伟绍说,如何有效努力做到养殖源头不以抗生素、激素、防腐剂等药物的饲料为原料,畜禽发生疾病时不以抗生素类药物进行防疫治疗等,自己这两年一直在思考,在试验,谋求突破。

除了搞科研,山区百姓的增收问题,也是卜伟绍心尖尖上牵挂的“大事”。

借鉴了台湾的农会组织的管理经验,2016年2月,卜伟绍发起成立了全市首家渔业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云和县云河渔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并担任理事长,

目前,联合社主要养殖中华鳖、泥鳅、石蛙、澳洲淡水龙虾,集中拥有云和湖水面3万亩、池塘158亩、工厂化养殖设施8100平方米、稻田面积781亩,年产值2680万元,有效引领着全县262位农民、9家渔业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实现增收创富。

他独创的生态养鳖技术,也被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千家万户。卜伟绍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优质、健康、安全的苗种及全程技术服务,现已在景宁、龙泉、庆元、青田、松阳、莲都及温州文成、福建三明等地累计推广稻田养鳖面积1500余亩,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不少山区也因此驶向了绿色发展、共同富裕的快车道。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