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巨野县龙堌镇,有一位养蜂人,他1996年跟随父亲外出养蜂,与蜜蜂结缘。如今他已过而立之年,也从一位养蜂人转型为企业总经理,还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也曾被《大众日报》等十余家媒体报道。
随父母外出养蜂,被扔山里月余
据左凤龙回忆,由于父母要去外地养蜂,他自幼跟随奶奶长大。但是,由于男孩子调皮捣蛋,而且当时的他一心不想上学,奶奶实在没办法,就联系儿子。无奈之下,左凤龙的父亲索性带着儿子去外地养蜂,想让他体会一下养蜂的艰辛,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应该是在1996年吧,父亲要去四川山里养蜂,那时候我刚14岁,实在不想上学。父亲就说,那干脆休学一年,跟他去养蜂吧,体验一下生活,也能知道挣钱有多不容易。”就这样,左凤龙跟着父亲来到四川省西昌市。那时候,由于交通不便利,生活条件也并不富裕,左凤龙很少有外出的机会,这次来西昌,他感到非常新奇,西昌的方言、西昌的人文、西昌的气候等等,所有的一切都让他感觉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对这个陌生的城市充满了好奇。
但是左凤龙没有想到,父母将他带到深山里,买了馒头、土豆、青菜等充足的食物,把帐篷等生活用品扔下之后就离开了。原本以为跟着父母外出养蜂的左凤龙,变成孑然一身,可面对深山老林,他不仅没有害怕,而且对森林充满了好奇。由于在山里无所事事,趁着白天阳光透过树叶照亮周围,他放心大胆地睡觉,可白天睡得久了,晚上自然就睡不着,看着漆黑一片的四周,心里不禁有些发毛。后来左凤龙强行纠正睡眠时间,白天在四周查看地形,晚上临睡前在帐篷附近点上篝火,防止野生动物靠近。
就这样,左凤龙独自生活了十几天,后来他觉得这样下去也不好,就带着馒头往山外走。第一天,他连续走了二十多公里,终于到了有人烟的地方,在那里与陌生人聊天交流,之后再买一些生活必需品,返回深山老林。一个多月后,其父才终于现身,将他接回家。
“在山里边我远远地看到过一次黑熊,也多次遇到别的动物,不过它们也不敢靠近我。只要不主动攻击它们,像黑熊这种野生动物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类的。”左凤龙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这次独自在山里生活的经历,不仅没有使他老老实实返回课堂,反而让他喜欢上了养蜂这个行业,这也与父亲的本意背道而驰。
“父亲只是想让我体验一下生活,了解养蜂的不容易,没想到我会喜欢上这个行业。后来他见我确实不喜欢上学,也就由着我了。”左凤龙说。
养蜂人都是耐得住寂寞的“独行侠”
辍学后,左凤龙跟随父母去各地养蜂,经过几年的餐风露宿,他也体会到了养蜂人的不易。
随着季节的变化,为了寻找有花的城市,养蜂人要全国各地到处跑。而且一般只有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才会有大片的花海,在当地一待就是十几天甚至一个月的时间,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几年以后,养蜂人就会与社会脱节,当他们再次回到城市中生活,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应。
据左凤龙讲述,养蜂并不赚钱,假如一车装有两千箱蜜蜂,四个人合伙养殖,一年下来,净收入不超过四万元。左凤龙告诉记者:“由于养蜂不挣钱,很多养蜂人因各种因素中断养蜂,卖掉蜜蜂后回归社会,但是一段时间后就又回来继续养蜂,因为他们已经适应不了正常的社会生活。”养蜂自由、随性,无拘无束,养蜂人适应这种生活后,再想回归社会正常生活就难了。
2007年,左凤龙结婚,两年后,随着孩子呱呱坠地,为了照顾家庭,他于2009年年底终止了需要全国各地跑的养蜂事业。
誓将“甜蜜事业”进行到底
由于父母始终在养蜂,左凤龙就试着为蜂蜜找销路,开始自产自销,当时也赚了一部分钱。后来,左凤龙买了一辆车拉煤,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生意没有做起来,钱却赔了进去,他只好从零开始。
2014年9月份,左凤龙投资三百万元注册了归农养蜂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初期,困难还不算大,当第一笔资金花完之后,左凤龙感到营销压力巨大,“当时我太理想化了,自己还只是一个‘商业小白’,就连最基本的标签标识都不知道怎么贴,自认为有好质量的蜂蜜,销量就不是问题。但是蜂蜜市场太乱了,也没有一种方式能够辨别蜂蜜的真假,所以当时的销量并不好。”
为了拓宽销路,左凤龙就联系一些做保健食品的大公司,尝试与其合作,但是不知名的小公司想和大公司合作,谈何容易。谈及第一家合作的大公司,左凤龙说,他当时直接将蜂蜜寄给公司董事长的秘书,让他们品尝蜂蜜,近距离接触产品,每个月邮寄四瓶,几个月之后,该公司饮品部的部长来到公司,经多方考察,双方终于签订了合作协议。自此,左凤龙公司生产的蜂蜜,销售时贴上了这家公司的标签。
尽管销路比以前广了,左凤龙却有些担心,毕竟这种销售方式存在一定的危机,合作的大公司随时有中断合作的可能。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建一个标准化工厂,做自己的蜂蜜事业。“让市民通过食用蜂蜜受益,健康体魄,比自己靠蜂蜜挣到钱更开心。”左凤龙恳切地说。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