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7]是蜈蚣目[6]蜈蚣科节足动物[7],蜈蚣是扁平长条形,全体共 22个环节。头部暗红或红褐色,有头板覆盖,前端两侧有触角和颚肢一对;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4~20 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自第二节起,两侧有步足一对,多为黄色或红褐色,呈弯钩形[8]。蜈蚣得名与其产地有关,因该虫产于吴地,又属虫类,故名[9]。
蜈蚣分布于中国江苏、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10]。蜈蚣为夜行性肉食动物,喜栖居于石隙下及朽木间或潮湿阴暗的地带,它们白天隐藏在暗处,夜间外出活动。蜈蚣行动敏捷,喜捕食蚯蚓、昆虫等[11]。蜈蚣雌雄异体,卵生。蜈蚣三龄性成熟,才能交配产卵,5~9月间多数在夜间交配,有时清晨晚上也有交配,交配一次可连续产精卵几年。雌蜈蚣一年产一次卵,春末夏初卵粒发育成熟,6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产卵盛期,抱卵孵化35~45 天[12]。
蜈蚣是中国传统中药材,始载于最古老的医籍《神农本草经》中,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对蜈蚣的药用功效已有较详细的阐述。中医学认为,蜈蚣性温、有毒,内服可息风止痉、通络止痛,常用于破伤风、小儿急慢惊风,顽固性头部抽掣性疼痛及风湿痹痛等[13]。民间将蜈蚣与蛇、蝎、壁虎、蟾蜍并称“五毒”[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