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穴位埋线疗法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古书中并无记载,为近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按照经络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针灸疗法。羊肠线刺激经络穴位后,体内肌肉合成代谢升高,分解代谢降低,肌蛋白、糖类合成增高,乳酸、肌酸分解降低,从而提高了肌肉的营养和代谢。羊肠线的刺激作用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并能改善血液循环。

操作方法】

1.穿刺针埋线法:常规消毒局部皮肤,镊取一段约1~2厘米长已消毒的羊肠线,放置在腰椎穿刺针针管的前端,后接针芯,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提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刺入到所需深度,当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填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针孔处敷盖消毒纱布。也可用9号注射针针头作套管,28号2寸长的毫针剪去针头作针芯,将0号羊肠线1~1.5厘米放入针头内埋入穴位,操作方法同前。用特制的埋线针埋线时,局部皮肤消毒后,以0.5~1%盐酸普鲁卡因作浸润麻醉,剪取羊肠线一段(约1厘米长),套在埋线针尖缺口上,两端用血管钳夹住,右手持针,左手持钳,针尖缺口向下以15°~40°方向刺入,待针头完全埋入皮下,再进针0.5厘米,随后把针退出,用棉球或纱布压迫针孔片刻,再用纱布敷盖保护创口。

2.三角针埋线法:在距离穴位两侧1~2厘米处,用龙胆紫作进出针点的标记。皮肤消毒后,在标记处用0.5~1%产盐酸普鲁卡因作皮内麻醉,用持针器夹住带羊肠线的皮肤缝合针,从一侧局麻点刺入,穿过穴位下方的皮下组织或肌层,从对侧局麻点穿出,捏起两针孔之间的皮紧贴皮肤剪断两端线头,放松皮肤,轻轻揉按局部,使肠线完全埋入皮下组织内,敷盖纱布3~5天,每次可用1~3个穴位,一般20~30天埋线1次。

3.切开埋线法:在选定的穴位上用0.5%盐酸普鲁卡因作浸润麻醉,用刀尖划开皮肤(0.5~1厘米),先将血管钳探入穴位深处,经过浅筋膜达肌层探找酸感点按摩数秒钟,休息1~2分钟,然后用0.5~1厘米长的羊肠线4~5根埋于肌层内,羊肠线不能埋在脂肪层或过浅,以防不易吸收或感染,切口处用丝线缝合,盖上消毒纱布,5~7天后拆去丝线。

埋线多选用肌肉比较丰满的部位穴位,以腰部及腰部穴最常用,选穴原则与针刺疗法相同,但取穴要精简。每次埋线1~3穴,可间隔2~4周治疗1次。

【禁忌症】

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有溃疡时不宜埋线,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严重心脏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法。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三角针埋线时操作要轻、准、防止断针。

2.埋线最好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肌肉丰满的地方可埋入肌层,羊肠线头不可暴露在皮肤外面。

3.根据不同部位,掌握埋线的深度,不要伤及内脏、大血管和神经干,以免造成功能障碍和疼痛。

4.羊肠线用剩后,可浸泡75%酒清中,或用新洁尔灭处理,临用时再用生理盐水浸泡。

5.在一个穴位上作多次治疗时,应偏离前次治疗的部位。

6.注意术后反应。一种属于正常反应,由于刺激损伤及羊肠线刺激,在1~5天内,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无菌性炎症反应。少数病例反应较重,切口处有少量渗出液,亦属正常现象,一般不需要处理,若渗液较多凸出皮肤表面时,可将乳白色渗液挤出,用70%酒精棉球擦去,覆盖消毒纱布。施术后患肢局部温度也会升高,可持续3~7天。少数病人可有全身反应,即埋线后4~24小时内体温上升,一般约在38℃左右,局部无感染现象,持续2 ~ 4天后体温恢复正常。埋线后还可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多形粒细胞计数的增高现象,应注意观察。

另一种则是异常反应,有以下几种情况: (1)少数病人因治疗中无菌操作不严或伤口保护不好,造成感染,一般中治疗后3~4天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加剧,并可伴有发热,应予局部热敷及抗感染处理。

(2)个别病人对羊肠线过敏,治疗后出现局部红肿、瘙痒、发热等反应,甚至切口处脂肪液化,羊肠线溢出,应适当作抗过敏处理。

(3)神经损伤。如感觉神经损伤,会出现神经分布区皮肤感觉障碍。运动神经损伤,会出现神经支配的肌肉群瘫痪。如损伤坐骨神经、腓神经,会引起足下垂和足大趾不能背屈。发生此种现象,应及时抽出羊肠线,并经予适当处理。

【按语】

穴位埋线疗法同针灸相比有减少治疗的次数却不影响疗效的优点,因而在就医较困难的农村和边远地区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1.体穴埋线

取穴:(1)身柱、陶道、大椎;(2)丰隆(双)、内关(双)、长强。方法:先将0-2号羊肠线剪成3-4cm长,浸在1‰的洁而灭或75%酒精溶液中消毒30分钟。临用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再在无菌操作下将其浸入10mg的安定注射液中,每支安定注射液放羊肠线5-6根,加以密封,过一周后使用。在埋线过程中,首先选定穴位,进行皮肤常规消毒。然后以镊子夹持羊肠线,平放在离穴位1.6cm左右处;另一手持埋线针,将针凹缺口扣住羊肠线中段,使之与皮肤成15度—30度角,自下而上迅速穿皮进针。进针时将皮肤绷紧,将羊肠线全部送入皮内为准。然后退针,针眼用创可贴外敷,2-3天撕去,每次埋三个穴位,三个月埋线1次,共埋3次。注意事项:一定要严格消毒。

第一组穴位定位:

身柱 [经穴]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针刺方法】:向上斜刺0.5-1寸

【归经】:督脉穴

陶道 [经穴]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针刺方法】:向上斜刺0.5-1寸。

【归经】:督脉穴

大椎 [经穴]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针刺方法】:向上斜刺0.5-1寸。

【归经】:督脉穴

第二组穴位定位:

丰隆 [经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粗隆前缘二横指(中指)

【针刺方法】:直刺1-1.5寸。

【归经】:足阳明胃经

内关 [经穴]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针刺方法】:直刺 O.5-1.0寸。

【归经】:手厥阴心包经

长强 [经穴]

【定位】: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针刺方法】:紧靠尾骨前面斜刺0.8-1寸。

【归经】:督脉穴

2.头穴、体穴配用埋线

取穴:主穴选用感觉区、运动区、舞蹈震颤控制区、癫痫区(耳尖直上2cm处向前向后各引2cm的水平线)等;配穴选用足三里、三阴交、内关、后溪、绝骨、长强等。方法:每次选3-4穴、2个配穴,或2个主穴、1个配穴使用。每隔7-10天1次,10次为1疗程。

第一组穴位定位:

运动区

1.运动区

【部位】: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在头皮上的投影。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往后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如果鬓角不明显,可以从颧弓中点向上引垂直线,此线与眉枕线交叉处向前移0.5厘米为运动区下点。上下两点之间的连线即为运动区。将运动区划分为五等分,上1/5是下肢、躯干运动区。中2/5是上肢运动区,下2/5是头面部运动区,也称言语一区。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及躯干部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碍等。

2.感觉区

【部位】: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在头皮上的投影部位。自运动区向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上l/5是下肢、头、躯干感觉区;2/5是上肢感觉区;下2/5是面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后头部、颈项部疼痛、头鸣;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颞颌关节炎等。

3. 舞蹈震颤控制区

【部位】:在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震颤麻痹综合征。(一侧的病变针对侧,两侧都有病变针双侧)

【刺法】:用长毫针由本线上端刺入,沿皮向目外眦方向刺至发际,或用2寸毫针分段刺入,行快速捻针手法。

4. 癫痫区

【部位】:耳尖直上2cm处向前向后各引2cm的水平线

5. 足三里 [经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6. 三阴交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7. 内关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8.后溪 [经穴]

【定位】: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五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针刺方法】:直刺0.5-1寸。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